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来,我国有些地区出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现象。这种"无直接利益冲突"具有许多有别于直接利益冲突的特征。它具有深层次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现实依据和诱发因素。对"无直接利益冲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消除隐患,确保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特定的身份意识在"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身份意识主要表现为:从"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在社会结构中地位的角度看,他们大多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结构中的弱者;从"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在政治系统运行中的体验来看,他们大多有一种受压制的政治想象;从"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的生存状态来看,他们大多把自己看作是与主流社会不同的、具有异质性的边缘人;从"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政治意识的发展态势来看,他们的群体意识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系列由无直接相关利益者参与的群体性事件——"无直接利益冲突"频频发生,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从"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内涵、性质、特征、产生原因和化解思路和对策等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简要分析,以期为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社会政治发展和"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引发中国社会政治格局呈现四个特征。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权力的转移和权利的分配;要求扩大政治参与、实现自由平等的利益均衡;面临市场化带来的社会诚信日益缺失,传统伦理道德不断解构。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演变,聚焦在走向对抗还是合作的论辩。通过比较分析后得出:"无直接利益冲突"走向对抗的条件不存在,只能朝向抗争性的合作方向发展。为此,中国应该在整合政治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消除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参与者众多的、把矛头指向政府机关及强势群体的无直接利益冲突行为属于集体行为的范畴。"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产生既是以对某些地方政府机关及强势群体的失望为基础条件,又是以对党和国家的信赖为基本前提。社会转型期的大多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都可以被看作是民众为维护其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不受地方权力和强势群体的侵害,改善行动者在当地具体的生存环境,依靠集体的力量,利用国家权力来维护自己权益所作出的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参与者众多的、把矛头指向政府机关及强势群体的无直接利益冲突行为属于集体行为的范畴。"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产生既是以对某些地方政府机关及强势群体的失望为基础条件,又是以对党和国家的信赖为基本前提。社会转型期的大多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都可以被看作是民众为维护其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不受地方权力和强势群体的侵害,改善行动者在当地具体的生存环境,依靠集体的力量,利用国家权力来维护自己权益所作出的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7.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要靠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的合力来解决。但因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人们心理冲突和情绪宣泄的结果,因此文化在化解此类矛盾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本刊特约了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孙玉杰教授结合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问题研究”组织了这组笔谈,旨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探求解决这类矛盾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中一种较为特殊且值得警惕和重视的表现形式。以"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发展激化的不同阶段作为研究的坐标,分析参与者在不同阶段的群体心态及其疏导策略,能够为我们从根本上防范、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赢得宝贵的时间,创造和谐的氛围,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群体心态的优化和社会矛盾的化解。  相似文献   

9.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近年来我国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矛盾形式,引起了党政干部和人们普遍关注,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的形成原因、特点、社会影响以及防范与化解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特别是近年出现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思考,更需要探索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与手段。由于“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更多地反映在社会公众的心理和情绪上,因此,除采取政治的和法律的手段外,更需要从提高人们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下功夫。所以,通过舆论引导,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培育共生理念,倡导宽容社会心态,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1.
"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当前各类研究社会矛盾或冲突的文献中,有一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如"集体抗争"、"维权行动"、"群体性事件"、"社会冲突""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等,而且每一个概念又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学者们在阐述自己所使用的概念时,往往坚持该概念在内涵或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本文认为这些概念本身在逻辑或经验意义上有明显的不足,而且这种研究现状,不利于研究者们之间的学术对话或交流。因此,本文在对这些概念进行必要的梳理或评估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基于利益表达的"集体行动"概念,并认为它是契合当前中国情境的研究社会矛盾或冲突的一个统摄性、规范性和学理性概念。  相似文献   

12.
佛学由于自身带有否定性的特点,一开始就有回避稳定,消除差别的理论取向。随着佛学初期的此岸与彼岸外在世界的二元对立逐渐内化为内心的迷悟时,垢净二元矛盾在“心”的形式下获得了某种统一。而当说明人成佛的可能,树立人成佛的信心时,则必然强调众心皆有佛性的必然和一阐提皆可成佛的实然,推导出本心澄明自足与佛性相同的本心论。但将自心与佛心等同时,为了解决垢染与佛性的关系问题,又引入了大乘空宗“双方泯灭”的方法。而这正是“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命题转变的内在的原因之一,受此命题的影响而产生的对“空”的追求,反映在修持上,突出不可执着的特点,得出一切都是因传施教的法门。本文拟从此角度进行一定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的,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这一理论本质上是文明冲突掩盖下的新意识形态,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意识形态策略。面对"文明冲突论"的挑战,我们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核心,有着深刻的内涵。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正确回答了道德是否代表利益,代表谁的利益的问题.是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正确地认识到道德的终极标准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道德终极标准的科学表达;正确认识到道德义务的实质在于人民的根本利益,道德义务的特征是出于必然性的自觉义务,是对道德义务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非直接利益冲突”高发之际,广东省却肩负“三旧”改造的关键任务。在追求效率中,“三旧”改造出现规划轻人本、土地私权受损、收益分配失衡、优惠政策倾斜等偏差,诱发了民众的社会挫败感、不信任感、不公平感、相对剥夺感等消极心理。坚持服务、公平、民主、诚信的政策价值导向优化则是化解消极心理,预防冲突冲突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 ,中国政府推行“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的政策 ,不断寻求西方列强的同情和支持 ,希望列强介入、干涉中日军事冲突 ,借助列强的力量对抗日本。列强也曾出现于事变的前前后后 ,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西方列强没有真正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上海停战协定》对中国来说仍然是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的中国依赖外国势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是极其困难的  相似文献   

17.
30多年前,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成功否定了华国锋的"两个凡是",今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的"两个凡是",赋予两个凡是新内涵,简忆华国锋当年提出的"两个凡是",微探新的"两个凡是",体会新的"两个凡是"蕴含的重大意义,驻足今日,回首过去,从"两个凡是"到新的"两个凡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始终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党在理论上不断发展其"人民利益观",在实践中也无时无刻不践行其"人民利益观"。  相似文献   

18.
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成为东西方对立的主要表现。同时,苏联东欧改革失败之鉴前车不远,在改革开放走向纵深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又产生了系列新的困惑。于是又有人渴盼重回毛泽东“一大二公”时代,渴盼进行更加严肃认真的“反修防修”斗争。这使得我们有必要来重新审视和思考毛泽东“反修防修”思考,分析其内容,阐解其成因,并对其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取其经验教训,以更好地进行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9.
知识产权领域的权利冲突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由于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司法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所依据的“保护在先权利”原则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在理论上有违知识产权制度的宗旨,在司法实践中也不利于保护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笔者尝试提出关于权利冲突的法律概念、产生的原因以及适用“保护在先权利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对目前我国的立法缺陷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