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论文以瞿昙镇的汉藏通婚家庭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姓名文化的变化与调适,对当地汉藏通婚家庭的语言文化的变迁进行阐述。从语言文化的交融看两个族群间的互动,力求彰显瞿昙镇的多元一体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2.
《明慧宝镜》是继《翻译名义集》、《藏汉合璧分解名义大集》、《新订翻译名义大集》之后的又一新版佛学辞典。公元9世纪,藏王赤热巴坚在位时,印度高僧和藏族著名译师对历代翻译的藏文佛经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修订了译文,审定了卷帙。并编写出了一部梵藏对照佛学...  相似文献   

3.
继《水乳大地》《悲悯大地》之后,范稳完成了"藏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大地雅歌》。关于"藏地三部曲"的主题,范稳曾有过简单概括。他说,《水乳大地》侧重表现多元文化的灿烂与丰厚,描绘多元文化的砥砺、碰撞、坚守与交融;而《悲悯大地》则以一个藏人的成佛史,阐释藏民族宗教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4.
从民族艺术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可以看出跨族际交融是我国56个民族艺术的突出特征。多民族的艺术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动力、审美动力。文章以纳西族为例,审视该族几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所蕴含的跨族际交融性,为进一步审视多民族艺术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累更多的实证个案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各民族历史上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我国各民族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产生的文化艺术交流,也促成了中华各民族对多元一体但又具有整体性的文化共同体的认知。我国各民族还需要在以后深入的交往交流中不断加深这样的认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有更多回溯历史和现实的实证微观研究的积累,以利于总结历史经验,促进当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咸丰《冕宁县志》的资料主要来自于几部较早的县志及采访调查,其篇目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点。在这部县志的记载中,有关清代冕宁莫梭人的历史资料尤为重要,不仅对纳西族史和纳西族与其他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对藏彝走廊南部边缘——川西南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和融合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之一,目前学界对其历史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哈尼阿培聪坡坡》作为哈尼族较具代表性的迁徙史诗,详细记录了哈尼族迁徙历程中所经历与停留的地名及其不断迁徙的原因。在哈尼族族源的"南迁说"及其自北向南的迁徙的基础上,将《哈尼阿培聪坡坡》所描述的哈尼族迁徙作为西南族群大迁徙的个案,放置于"藏彝走廊"这一区域来探讨其中所出现的迁居地名及迁徙路线,并结合云南民族迁徙文化及人类学相关研究成果,对其迁徙原因作深入的分析,实现对哈尼族迁徙历史文化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朱惠文 《教学考试》2023,(35):36-38
<正>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曾经存在过的社会现象。历史思维就是学会从历史的眼光出发,观察、分析历史现象,其核心是史证思维。史证思维不是简单地分析史料、得出结论,而是学生基于史料建构时空景域、官感世界和问题环境,培养观察、想象、分析和判断的历史思维。这一思维的养成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裨益。限于篇幅,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三个子目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要点为例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盘王大歌》是瑶族在迁徙历史上形成的记忆本民族地方性智慧与优秀文化的鲜活文本。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这部诗歌总集之《见大怪》歌章进行分析,可知《见大怪》歌章蕴含着丰富的瑶族迁徙史智慧,记忆了瑶族迁徙史上的苦难,储存了南岭走廊多元文化的交流交往与交融历史,为微观层面探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提供视野。  相似文献   

9.
丙中洛乡位于三江并流地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居住着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等多个族群。当地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特征,不但存在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原始宗教和谐共处的现象.还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本文通过对多个族群、多元族群文化的人类学的分析,探寻存在多元文化共同存合状态的社会机制,认为三江并流地区多个族群、多元文化共存合的状态是与各族群持有多元发展、自由兼容的文化态度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藏文典籍文化既是藏民族的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充分体现了藏民族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继承和发扬藏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必须依托各民族高校图书馆及相关的科研院所,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科学合理的传承和保护优秀的藏文典籍文化。  相似文献   

11.
族群身份重构是在社会文化变迁、历史记忆重构、族群认同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以来,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的深化,促进了内地移民与丽江纳西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推动了族群身份的重构与地方文化多样性发展,对纳西族的文化变迁及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族群认同、身份建构与国家认同之间不是彼此消长、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彼此互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族际通婚是最能直接反映两个民族之间交往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历史上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紧张,屯堡人基本上是族群内婚。从1980年开始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开始出现联姻的现象并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但通婚总量并不高。本文通过分析社区、族群特征及个人特征对族际通婚的影响,认为现代化进程中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是保持着良性的互动的,义务教育的普及、族际通婚态度的转变等因素是1980年以来族际通婚比率上升的原因;而民族间存在的文化边界、历史遗留的族群偏见及族群分层现象的存在是制约族际通婚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邓子琴生长于文化氛围浓郁而经济境况困乏的家庭,走的是一条文学-哲学-史学、文史哲贯通的治学道路。其成就主要在史学,可分为佛家哲学和佛教史、礼俗风俗史、唐宋史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四个方面。其主要著作有《隋唐佛教史》(40年代)、《中国礼俗学纲要》(1947)、《中国风俗史》(著成于40年代,出版于1987)、《隋唐五代史讲稿》(1957)、《南宋时代重庆在国防上之地位》(1940)、《钓鱼城史实考察》(1962)、《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集》(1958~1964)、《民族社会历史研究论丛)(1960。1963)、(中国少数民族史要略》(1964)。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学史》和《中外医学史》的实验课多采取参观医史馆的形式,和教材一样依据时间顺序介绍中医发展概况、著名医家及其贡献。我们依据全国现存中医药文化遗迹,从地域角度介绍中医发展的历史,和教材时空交融,相得益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加深了教材所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白莲珠》是达摩多罗用藏文写成的蒙古宗教史,完成于1889年,是十九世纪一部较为重要的蒙古史学著作。《白莲珠》在格斯尔研究、蒙古族族源研究、蒙古文字起源及蒙文翻译学诸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五帝时代,天下有许许多多的“邦”,统称为“万邦”或“万国”。这个“国”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性质的族群。在这个“族邦”天下五帝时代的黄帝时期有122个族群,颛顼时新增加27个族群,帝喾新增加了42个族群,尧舜时期新增加了61个族群,合计252个族群,加上《山海经》等书记载100个族群,总共为352个族群。这种族群态势不仅说明五帝时代并不是空穴来风,还是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流散现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园与人的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流散者常会超越时空的界限表达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怀旧之情,却多选择久居异域而不归。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通过两代居美华人对家园的不同认知和思考,居美华人如何在边缘生存体验中重新思索族群的文化定位,并构建新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8.
广西岑氏土司的个案告诉人们:虽然一个族群的历史细节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但这并不能决定这个族群的集体记忆。因为,集体记忆的产生跟“历史本身”并不具有同一性,它只是当时的社会状况一种反映,是对“历史”的一种剪裁和拼贴。在此基础上。再来观照华夏族群的发展,就会发现“华夏”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集体记忆系统,5000年来不同的族群采取不同的方式,不问断地在建构着这一概念,但无论各个族群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如何,无论各个族群想起或忘却什么,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认同华夏文化,共享华夏文明,这也许就是华夏族能够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迅速扩散到整个大中华区域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瞻对》是阿来2013年的新作,这部作品虽然与阿来2009年的旧作《空山》在创作手法、创作内容、写作背景方面有明显不同,但两部作品在主题方面仍具有内在一致性:两部小说都细腻而深刻地刻画了当代川属藏民的边缘族群身份,表现了这群边缘人在与外部世界接触中无法避免的族群认同困境。面对这样的困境,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空山》选择从机村人民的日常生活琐事出发思考民族命运;而《瞻对》则以更宏大的历史眼光,从历史纵深处寻找民族命运跌宕起伏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庞德《神州集》个案为例,试图寻找庞德翻译研究的多元系统理据,以期发现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庞德翻译创作的影响因素,透过译者动机、接受者和目标语文化角度审视庞德译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