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石窟壁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艺术技巧之精湛,堪称稀世之珍。它不愧为我国古代伟大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七类;一、佛像画(或称尊像画);二、佛教故事;三、传统神话题材;四、经变画;五、装饰图案;六、佛教史迹画(包括瑞像图和戒律画);七、供养人画像。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以佛像绘画的方式宣传佛法,由印度僧人带来的具有西方绘画特点的佛像绘画样式并没有产生宣传佛法的作用,但佛像画最终能在中国广泛流传,并达到了完全的像教作用,这与最早接触佛像绘画的中国本土画家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绘画史的记载中,最早接触佛像画的画家是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他的佛像画并非如许多美术史的著述中所说的完全就是西国的风格。根据佛教初传时期的史料和六朝画家的绘画风格记述,可以证明从曹不兴开始直至后来的诸多画家都对佛像画进行了改进,他们所作的佛像画与西国样式渐行渐远,并且都形成了具有本土化和时代特征的佛画样式,这些具有中国绘画特征的佛像画才是佛教在像教过程中得以流行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3.
供养人画像与石窟段文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讲演稿)敦煌壁画分七类:佛像画、佛经故事画、传统神话题材、经变画、佛教史迹画、装饰图案、供养人画像。这次学术讲演只讲石窟与供养人画像的关系。供养人即出资开窟塑像画壁画的功德主,洞窟完成之后,功德主的形像一...  相似文献   

4.
在西南地区摇钱树佛像图案中,新发现有“梵天劝请”佛传故事的造像题材。这种题材在早期犍陀罗佛像艺术中十分流行,在秣菟罗佛教造像中较为少见。结合国内外新近出土的佛教遗物来看,四川东汉时期佛像与关中地区有传播关系,与鲁南苏北早期佛像图案存在共同之处,它们皆与犍陀罗佛教艺术有渊源关系。依据考古资料可推论,摇钱树佛像的源头应该由西北绿洲丝绸之路传入。  相似文献   

5.
<正>周昉出身世家,父亲周庆元曾任监察御史,兄长周皓曾任执金吾,他本人则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周昉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周昉的佛教画被称为“周家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视为佛教画的标准。他创造出的“水月观音之体”,以笔法柔丽、形象端严而闻名,为后世画家所效法。  相似文献   

6.
佛像溯源     
有关佛像何时出现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定论。据近世纪研究结果,普遍都认为佛像是在佛涅 ▲后才出现。早期佛教注重的是佛教教义的把握和个人的实践修行,而不重佛崇拜。  相似文献   

7.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北朝时已逐渐形成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方法,隋朝时表现更加细腻和丰富。同时,来自中原的绘画风格大规模地影响到敦煌石窟,新型经变画的产生就是重要的标志,而隋代的经变画仍有不少采用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本土艺术的厚重传统。佛教经典的主题,由选取故事性内容以连续性长卷画面表现,改变为综合一部佛经的主题思想以大画面构图来表现佛国世界,这是佛教绘画的一个巨大变革,隋代是这个变革的重要时期。文章通过对隋代莫高窟故事画艺术的分析,来探讨佛教绘画样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北朝时已逐渐形成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方法,隋朝时表现更加细腻和丰富。同时,来自中原的绘画风格大规模地影响到敦煌石窟,新型经变画的产生就是重要的标志,而隋代的经变画仍有不少采用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本土艺术的厚重传统。佛教经典的主题,由选取故事性内容以连续性长卷画面表现,改变为综合一部佛经的主题思想以大画面构图来表现佛国世界,这是佛教绘画的一个巨大变革,隋代是这个变革的重要时期。文章通过对隋代莫高窟故事画艺术的分析,来探讨佛教绘画样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的汉晋佛教造像中,极为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佛像的莲花座,这是与长江上游四川地区的汉晋佛像截然不同的一个持点。武昌莲溪寺的东吴永安五年(公元262年)纪年佛像,足踏莲台,莲茎左右各分出一根细枝,枝端有莲花。这是很可能中国纪年造像中出现的首例莲花座,而且是古印度"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的雏形。莲花座,在古印度首先出现于拉克希米和梵天造像,与佛教无关。直到公元三世纪中后期才与佛像造像发生联系,而且,仅限于"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由此出发,并参照中国古籍文献,可以判断,中国汉晋时期独立出现的莲花图像与佛教的关系无关,不能作为早期佛教传播的证据,当时与佛教有关的仅有长江中下游的莲花座一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画介绍》之续,因偏于考证,故更名为“考释”。作者引用有关文献,详细考证了四则莫高窟佛教史迹画:迦叶波救如来溺水的故事,大头仙人的故事,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变相,维摩方丈的故事等。  相似文献   

11.
佛传故事龙浴太子形象在北朝时期的西域、中原及北方佛教造像碑、石窟寺中比较常见,这是运用图像宣扬佛教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特点。从该图像中太子与龙的形象演变能够看出曾经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并逐渐与汉文化因素相融合。根据与龙浴太子形象并存的佛像主尊和其他佛像身份变化,体现出佛教信仰由小乘向大乘的转变,符合当时战乱频仍状况下人们希冀社会安定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克孜尔石窟营造年代早于敦煌莫高窟一个多世纪。莫高窟北朝时期的石窟,从窟形到壁画艺术深受克孜尔石窟的影响。本文以莫高窟与克孜尔石窟中画幅内容相同的故事画为例,从表现形式、构图艺术上对比分析,说明克孜尔石窟与莫高窟之间的源流关系。以此证明莫高窟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克孜尔石窟中的故事画,并使佛教故事形式更完美,构图更巧妙,内容更丰富,篇幅更宏伟。  相似文献   

13.
张先春 《文教资料》2013,(16):66-67
作者在中学时认为西方写实主义雕刻比中国佛教艺术美,那是因为处在"雕刻盲"状态。佛像的内容既然是佛性,表现的内容一定是写实手法难以承担的。佛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圆满性。这种中和之美、中性之美才是"大美"。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随着历史的发展,本土的民俗文化逐步对佛教艺术产生改造的作用,大量西域的民俗文化因素进入故事壁画中。其中有佛教故事画中的民俗文化;供养人画中的民俗文化;服饰文化中的民俗特征以及石窟壁画中的菱形格装饰等。其人物形态的造型已典型西域化。  相似文献   

15.
《苏联所藏名品百选展》一书,为1971年4月10日至7月25日日本经济新闻社于东京、京都两地举办的苏联藏名品百选展览图册。其中图23是一幅题为“佛教故事画”(图版三六)的壁画残片。据图版说明可知,该画为鄂登堡第二次土耳其斯坦探险队于敦煌获取(1914--1915年),现藏苏联赫尔米达什博物馆。该画长144厘米,宽17厘米苏联学者认为其内容表现释迦的一生,为佛传故事画我认为,该画不是佛传故事画,描绘的不是释迦的一生,而是睒子孝奉父母的本生  相似文献   

16.
自从科尔沁蒙古女子嫁入满清皇朝以来,蒙古人对清廷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繁荣发作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孝庄妃、一世哲布尊丹巴、工布查布等蒙古上层人士以及画佛像的蒙古喇嘛们的影响更为深刻而久远,终将清朝宫廷佛教艺术推向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7.
王丹妮 《新读写》2023,(2):55-56
<正>翻开相册,一张张前年去敦煌莫高窟的照片呈现在眼前。自从去了那之后,我对敦煌文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在我看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是既彼此融合又相互矛盾的。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敦煌石窟有700多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敦煌藏经洞出土5万多件文书。如诗人王偁写道:“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譬如敦煌壁画的内容主要包括佛像、佛经故事、帝王生活、装饰图案、对佛教教义的宣扬等。洞窟的四周画满了菩萨、仙女、飞天,尤其是飞天,  相似文献   

18.
《张骞出使西域图》在初中、高中教材中曾4次被用作插图,大部分师生从未感觉到这幅图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然而张骞、汉武帝却是光头、袈裟一派佛教装束,由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图》这幅佛教感应故事画“篡改”了历史。文章对《张骞出使西域图》详作考释,探究佛教感应故事画为什么要“篡改”历史,我们应当如何在教学中吸取类似的教训,并指出,以图证史,一要了解史料作者及其所处时代,二要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  相似文献   

19.
孟连傣族民间壁画与小乘佛教有着渊源的历史,其体裁、内容多为反映佛本生、经书故事、佛主释迦牟尼、史诗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其画质朴、细腻而带有稚气,壁画多保存在佛寺的墙壁上,充满了朦胧而又神秘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20.
佛像在中国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像在中国的本土化是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后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物。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印度佛像的形象及特点;二、佛像在中国本土化的基本进程及特征;三、佛像在中国本土化的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