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等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更是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融合的新举措。"城市生态学"是高等学校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中,"城市生态学"课程也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融合的路径,致力于培养懂知识、有素质的人才。通过从课程思政融入"城市生态学"教学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对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教育中的"证书项目"以及"联合学位项目"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具有典型性。其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机制是:以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科间交流,解决复杂的社会及科研问题,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及转换能力为基本宗旨;以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研究项目和方向为基本路径;以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跨学科师资配备及跨学科提供课程作为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支撑机制。借鉴普林斯顿大学的上述特征,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应以尊重学生学习自由为理念,以复杂议题为依托,通过自主开发跨学科学位和跨学科项目、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制建设、"多学科"与"大跨度"的师资与课程资源整合、"高标准"和"全渗透"的跨学科科研训练切实推进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市由聚集产生的问题日益凸显,加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给土建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技能以及跨学科思维。针对新的需求,本文提出并实施了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基于国际合作的跨学科项目制教学模式,并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通过研究规范化的教学流程以及适应多学科联合教学的技术手段,形成了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的项目制联合教学方法;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建立了跨学科的教学团队,促进多专业学生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二个项目教学案例,介绍了土建类专业开展跨学科项目的操作步骤与特色要求。  相似文献   

4.
翻译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理论,在国内外发展迅速,现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借鉴翻译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将翻译教学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以此研究学生、教师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对教师这一"分解者"角色进行剖析,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5.
农林院校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思路与模式应以就业需求及应用创新为导向,结合农林院校各特色专业特点,建立跨学科培养研究方向,通过采用"双导师"+"双学生"的培养模式,实现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培养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6.
根据城市生态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分析了该课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缺点,依据作者的教学经验和参加的大量教学培训活动,并结合"城市生态学"课程的特点,从目前使用比较频繁的教学方法中筛选出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三种较为合适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课堂听课的兴趣,改善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并将基础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了学生整体素质,为国家培养出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7.
跨学科理念滥觞于美国,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结合与转变不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当代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以及整体化的趋势,新的知识生产呈现跨学科性的基本特征。知识贵为整体,过度分化的学科知识消解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复杂的社会事实与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消解了作为整体的思想活动的能量。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与知识创新的驱动而生,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审原有培养"学科守门人"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将跨学科理念融入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通过对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以及组织制度保障进行研究,为其他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果实或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是一个跨学科实践活动案例,以“种子纸飞机模型”这一仿生学应用为教学工具,设计了横跨艺术、物理、数学、生态学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聚焦于两类种子借风传播的方式,让学生在模型制作、探究实践和问题分析中培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跨学科概念"能量"贯穿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是各种运动的量度.其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更是联系各个能量体系的桥梁,高度体现了"跨学科概念"的理念.本文从能量的四个特点入手,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学课程标准,将能量分成微观分子、中观个体、宏观系统三个层次进行剖析.借助跨学科概念图,设计以能量为主题的教学单元,培养学生跨学科思...  相似文献   

10.
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提高博士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从本质上来讲,是跨"教育学"与"工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应确立融"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培养目标;制定凸显"跨学科"及"专业实践能力"考核的招生制度;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为核心课程类型,凸显"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多学科来源的、校内外导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团队;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组织体系,理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is design experiment in prayer education for Jewish students was motivated by a current educational concern: educating for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us practice. Educators are tasked with formally nurturing spirituality (Wright 2001). It is known that attitude to religious observance may change during adolescence (Hyde 1963), thus attitude to prayer needs attention. The effects/consequences of prayer understanding reach beyond religious practice itself, to encompass issues of faith, identity,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Sigel 2009). Her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a tefillah (prayer and its understanding) course on student attitudes to pr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