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理人才主持的渗透着人才开发的参与管理,可称为“人才管理”。 其基础依靠尊重人才的群体风气,领导担负支持人才的组织使命,过程贯串显现 人才的创业活动,特征蕴含创业系统的人才机制。它坚持优化生态平衡、强化主 体创业的管理理念,取精用弘,蓄势应时,将在专业化成为大趋势的新世纪,再造 事业辉煌。  相似文献   

2.
"草桥惊梦"与"游园惊梦"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个写张生的思念莺莺之情,一个写杜丽娘的怀春之情,"草桥惊梦"是全剧的高潮,是剧中人物性格的集中体现;"游园惊梦"是全剧的第一个高潮,是杜丽娘"情"的解放的开始。运用梦境的艺术手段带给读者无穷的韵味与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3.
教学“布白”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美的升华,是指在有效的教学“蓄势”后,留出时间、空间、声音上的空白,让学生消化吸收、发现探索、联想驰骋、休息调整,更加高效地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江燕 《江苏教育》2023,(45):78-79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第二实验小学重塑了面向未来的现代教师形象,即“自主的学习者、与技术共生的学习者、创造未来的终身学习者”,致力于打造“慧创”好教师团队,构建良好的教师素养提升实践生态,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相似文献   

5.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在这一国际关系体系下,随着欧洲革命高潮的结束,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如美国的“柯立芝繁荣”。  相似文献   

7.
《岳阳楼记》是如何一步步推出观点,并表明自己对朋友的规箴之意的呢?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明比”和“暗比”的理解来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明比”。要使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明比”的内容和作用,应抓住文中的两个“异”。第一个“异”引出第一组“明比”,这便是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表现出他们“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的情感变化,道出的是人之常情,为第二组“明比”铺陈蓄势。第二个“异”引出第二组“明比”,就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迁客骚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二者的差异,突出古仁人的情操伟大而高尚。最后作者以古仁人自比,虚推古仁人,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开头如果设计得巧妙合理,就如一块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又像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那么,语文教学应如何设计精妙的导语呢?本文结合实例简要谈谈导言的“境”、“情”、“趣”、“疑”四法。  相似文献   

9.
“大跃进”时期,广东省大力开展“劳卫制”,先后经历了全面推行、深入发展、形成高潮、转入低谷四个阶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大跃进”时期广东省的“劳卫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新时期各项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研究“问题解决”促进“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新的情况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找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而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它具有四个显的本质特征:一是它强调学习的主体性。“问题解决”教学,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直至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二是它强调学习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一、漏桶原理“漏桶原理”涉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假如有一群富和尚,僧少粥多吃不完;另有一群穷和尚,僧多粥少吃不饱,这显然不公平。于是,县太爷决定从富者的锅里打一桶粥送给穷者吃。可惜,这个桶是漏的,一桶粥到了和尚那里只剩大半桶,其余的都白白漏掉了。“漏桶原理”指的是,在财富再分配过程中必然会损耗一部分,且富人向政府交税太多会降低投资积极性,有些人又因为可以白得救济不想努力劳动,因此,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将下降。的确,公平与效率有时是矛盾的。但是,如果忽视公平,贫富差距太大,也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最…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讲授“语文教学论”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试教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以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情形。课文感情色彩相当浓厚,短暂的最后一课,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阿尔萨斯入失去土地时悲愤、沉痛的心情。学生小H试教时,感情颇投入。她简单地介绍背景后,就从小说的三要素切入。通过提问,让“学生”(H的同学)了解小说的人物、环境,以及情节。而情节分为序幕(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开端(上课前小弗朗士看到的情景)、发展(上课的经过:韩麦尔先生提问小弗朗士)、高潮(韩麦尔先生谈法国语言1、结局(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常说的“反高潮”,就是其叙事活动中的“突转”手法,它通过非常规、非逻辑的方式,在看似应当出现高潮的地方不出现这种高潮,在看似应当出现某一种结局的地方不出现这种结局,从而达到表现生活本质与深入挖掘人物心理的目的。张爱玲小说中的“突转”表现为渐进与强化、可控与不可控的两种形态,并依据不可知力量、人物的性格、人的道德力量来引发“突转”。“突转”区别于突兀。  相似文献   

14.
《学前教育》2006,(10):24-25
当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时,环境中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展示探索过程和个性想法的空间,环境里伸展状态;当幼儿的探索得出相应的结论后,在将集体共同的经验展示分享时,它所占据的空阃也会逐渐缩小,环境呈收缩状态,而下一个活动又将掀起高潮。  相似文献   

15.
歌剧《江姐》是中国歌剧史上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作,江姐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对江姐唱段的深入学习是应该的,这不仅是对声乐作品的研究,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自身的理解对"江姐"音乐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章用史学视角和比较方法对全球化作一探讨。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全球化的历史,它经历逐步全球化的过程后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分别形成了两次全球化高潮。两次全球化的本质同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全球化,根本动力都是科技革命,两不但都引发了不同明的交流与冲突,而且均伴随有反全球化的斗争,它的后果表明两都是一柄利弊相依的双刃剑,但上述共同点在表现形式与发展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最后章从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量”与“率”是高中生物试题中非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解题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地辨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往往会导致“满盘皆输”。本文将从4个方面对此作一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各大学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在适应这些变化的过程中采用了“新管理主义”、“学术资本化”和“大学企业化”等一系列的新理念。“新管理主义”是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弱化的情势下,大学所采用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而“学术资本化”和“大学企业化”又是这一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的延伸。本主要是通过对这四大理念的介绍,来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大学改革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全球化”对我国当前形势下大学改革的意义以及大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