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体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编写教材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专题”: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要根据“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体验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独特作用。“体验学习”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下面就初中物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谈几点不成熟的个人教学体会:1 “体验学习”要突出  相似文献   

3.
董夫莉 《现代语文》2014,(10):104-105
语文课改实施以来,“体验”一词好比一朵艳丽的花朵绽放在语文园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提倡体验性学习主要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实施体验性学习旨在注重学生亲历过程,体验学习过程产生的各种情感,实现个性化的理解和有效的知识建构,发展学习能力。为促进阅读体验的有效生成,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欣赏精彩语段,玩味传神词语,借助联想和想象,激起自己的生命意识,从而达到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思想情感的日益丰富,精神世界的不断充实。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倡导“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以自身的权威给学生绝对的结论,把学生的思维禁锢起来。我们要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促进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多元解读,充分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们要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能向教师、教材、同学提出质疑,畅谈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养成创新精神和批判的意识。笔者总是谦虚而耐心地倾  相似文献   

6.
探究性学习是现代教台所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再也不能仅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该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的地位,由向学生奉送真理变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的确,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独特享受,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及学习兴趣的动力。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表现自我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体验,培育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  相似文献   

8.
一、怎样正确解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要使这一理念真正落实于课堂,不走样不变味并非易事,正确解读是个前提。课程标准面世至今已三年了,课堂中出现的诸如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加指导等偏向,都与没有正确解读有关。正确解读要抓住两个概念,一个是什么叫“独特体验”,另一个是什么叫对独特体验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构建。由于学…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前人的生活经验,而应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重视“科学体验”.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体验科学”的涵义,“体验科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引导或组织学生进行“体验科学”等三方面工作进行阐述,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体验学习”这一主导旋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理性精神,使学生真正有效地开展学习.  相似文献   

10.
姚晓群 《成才之路》2009,(11):37-38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评价”中提出“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一词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词汇,“情感体验”“实践体验”“审美体验”等新鲜词汇在语文老师的口中更是频频出现。“体验”自然也就成为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课改工作不断深入,但也不难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许多操作问题值得三思。  相似文献   

11.
新教材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是要尊重和鼓励学生就学习材料作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这是对学生是否参与教学过程的检验。但同时,我们还得“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个性化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内部需求、学习风格和外部学习环境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习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让学习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其根本出发点和核心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李莉 《文教资料》2006,(20):116-1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阅读教学也应该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阅历不同,对阅读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在阅读中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去读,读出他们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潜在的个性。《新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1.用绘画的语言“读”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因其丰富的内涵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读。而儿童的思维是纯洁的,贴近自然的,往往没有什么既定经验的约束,所以感受更敏感,更富有诗意。由于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又常常无法用晓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相似文献   

17.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诗因其含蓄内敛,更能引发读者丰富多样的阅读联想和感受;而对于崇尚自由和个性的当代中学生来说,既然是表现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当然得“我的地盘我作主”,他们用以表现自己对新诗的阅读感受的形式不更应该多元化吗。  相似文献   

18.
徐玉芳 《学语文》2004,(4):9-49
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研究性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这一内容。而研究性学习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学习趣味的选择。”就是说:“体验教育”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是体验教育呢?它主要是指通过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学生情趣和时代气息的教育实践活动,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追逐体验、换位体验、模拟体验等形式帮助学生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的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变成自身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这就是说,体验教育是从一个新的视角,让学生在感受过程中自主建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实施体验教育呢?  相似文献   

19.
胡宏伟 《湖南教育》2005,(18):18-18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经历,正是这些导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程倡导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建构,它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体验,关注学生的独特思考,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  相似文献   

20.
一、“个性化”的提出体现“个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作为具体的“教学建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首先,“个性化”的取向契合了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