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健美运动     
《健与美》2020,(2):141-146
如果你一直都采用每个部位每周只练两遍的传统训练模式,那么,提高训练频率很可能会带给你更好的训练效果。增肌妙招一周练四遍。  相似文献   

2.
一、“意练”第二节练习投篮前的准备 在我们进行投篮训练之前,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忽略了“意练”这一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人的意识当中,你亲自做一遍投篮动作与在头脑里完整地想像一遍投篮动作,效果是一样的。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如果练习者在头脑里一遍又一遍地想像同一个动作,那么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神经传导以及形成条件反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力定型。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实验,有两组人,他们都不太会打篮球,但让他们在罚球线练习罚球。一组人每天练习二十分钟,而另一组人以“意练”为主,教给他们正确的投篮动作要领…  相似文献   

3.
更正     
王纪民 《武当》2004,(5):27-27
我早年是单练杨式太极拳的,近七八年来又加练了六字诀。每日晨练,一般是先练一遍六字诀,有时还要再练几遍六字诀单字,然后稍息一会,再练一套八五杨式太极拳。最近二年多来,我发觉在练太极拳时把六字诀的发音融入进去,效果相当不错,可以省掉六字诀的单字练习,异曲同工,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它既是强身健体的形体艺术,又是修心养性的修炼术。有人说太极拳是练出来的,古人云:“拳打万遍,其理自见”,这是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太极拳是悟出来的,甚至还有人说“拳打一遍,其理自通”,悟也。笔者认为,太极拳只有经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才能学好。  相似文献   

5.
过完花甲后,我感觉自己明显老了。没有花镜,就完全看不清东西,手和脚也常常跟不上脑子的想法。一次看报纸上说,练字不但可以练脑子和眼神,还能让身体舒展、强身健体,于是我决定学写大字。  相似文献   

6.
叶守克  张磊 《精武》2004,(9):31-31
我从1987年开始学练太极拳,当时尚不满20岁,学的是四十八式太极拳入门套路。十多年来,我并不是每天必练,而是断断续续地练,常常中断。有时甚至三四年都没练,快忘光了。后来,我考虑到太极拳是自己辛苦学来的,不忍心彻底放弃,不得不又重新学了一遍。幸好我有一本四十八式太极拳的教材,这样即使忘记部分招式,也能方便地重新学会。就这样,在17年中,我反复将  相似文献   

7.
邓德庆 《武当》2012,(8):19-22
一、拳练松柔,坤厚载物松柔,是太极拳的基础,初练拳者莫不求松柔为先。松柔,又是太极拳的灵魂,习拳者莫不为此终极求之,松柔深藏于拳术招招式式之中。我们说拳练松柔,练的是太极拳的宽、厚、凝。这种宽与厚,是太极拳的容纳、沉静、和顺。体现的是一种吞吐万物的气概,是胸有成竹的把握,是不被外界所扰而独有的沉静与定力。又是拳人和谐大自然和顺的一部分。它尽显松柔的淡定从容,并体现出太极人文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王宗岳所著的《十三势行功歌》是练太极拳的人必读的基本歌诀。读一遍有一遍的理解,读上十遍、百遍,更会感到有无穷的学问。 近来我阅读了社会上新出版的许多太极著作,他们的论点和王宗岳的理论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从中举出几个不同说法的例子如下: 1.沈寿同志所著的《太极拳法研究》第  相似文献   

9.
"参加这个活动真是获益匪浅,平时自己注意不到的细节,经过教练的指导,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以后要是有机会,一定再来参加。""教练的动作既漂亮又舒展,像跳芭蕾舞,怎么练的啊?"  相似文献   

10.
精讲多练,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对“多练”的理解,有的老师似有偏颇。把“多练”的“练”,片面理解为练习次数多、占时多,我认为“多练”的“练”应该是包括下列方面。一、练中应多求一点收益前滚翻动作,看似简单动作,但也应求效益。初学动作时,应求动作的开始姿势,动作的结构,动作的节奏,以至动作的结束姿势都要正确。老师应表扬掌握技术快,练习次数不多,而  相似文献   

11.
王良 《体育教学》2011,31(2):75-75
第一课时 第一步观看示范 观看示范(教学光碟或老师示范)一到两遍,感受广播体操的刚劲、稳定、挺拔、舒展、柔和、流动、激荡、健康之美。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以后练习中充分展现广播体操的“神”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李品银 《精武》2009,(6):12-17
李先生大作给我的启发是,用心练太极拳,使自己融入太极拳。把太极拳作为修养人格、改善身心、服务人类的一种手段和事业。你的拳就是你。每练一遍太极拳,都要敞开你的心扉。太极拳沁进你的心灵,通过你内心进入所有人的内心,让大爱和梦想以及快乐在心中升起、流淌。这才是太极拳无边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调息健身记     
入夜,当别人进入沉沉梦乡时,一位少年却为了健康,一遍又一遍地利用腹部进行深呼吸.这个少年就是当年的我. 几十年来不懈的练腹式呼吸,使我的腹部皮肤坚硬无比,从健康上也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4.
药王神功     
盛绍伦 《武当》2008,(6):51-51
药王云:“每日能依此练三遍者,三月后除百病,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目明,轻捷,不知疲乏。”  相似文献   

15.
松沉劲是入手练大成拳的首要求取。世传拳术求力皆从负重紧中求,独大成拳反之。这篇长文旨在阐述练大成拳的松沉劲,由初、中、高三个层次谈起,约分练法、体认、验证、辅助动功等四个环节。涵盖大成拳的无非两部分,即功力培养和功力运用。前者是攒钱,后者为花钱。没本钱做什么买卖?松沉劲虽不能直接用于实战,但却是作为一个拳手的必备基础,可谓养、练、用三者一体,不可不修。  相似文献   

16.
李康  李健 《武当》2003,(12)
大成拳练家何镜平先生在《聆听芗斋先生教诲纪实》中提到这样一段故事:五十年代,芗斋先生为个别弟子分别教功时,对教功的求力整体观和局部观的学术问题发生了争议。这一争议的焦点,在于芗斋先生认为,大成拳的练功求力,从整体出发求击的即是整力,有了整力,也就具备了局部各项力的要求。个别师兄则认为,如先从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 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两大类。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 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 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 式。套路运动按练习形式又可分为单 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 单练包括徒手的拳术与器械,对 练包括徒手的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 器械对练,集体演练分徒手的拳术、器 械或徒手与器械。 1.单练 (1)拳术:是徒手练 习的套路运 动。主要拳种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八卦、八极、通背、劈挂、翻子、地趟、象形拳等等。长拳: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  相似文献   

18.
张笃新 《精武》2007,(11):22-23
拳法的精要多在于步法,无论手法身势如何变化,都离不开步法的相衬。面对身形不同的敌人,要使用战术不同的步法。在战斗中,步法的变化关系到技术运用后的打击效果。在交手上法中,以手为先锋,攻防兼备,出手即要牵制对方,沾则粘,粘则展。进法者以足为妙,硬上硬进,踢进踏实,起步在前,落过于后,手为将,足为帅,拧转翻插,起落纵横,手足合一,则在实战中走即把人走出去。胜败的关键多在于步法,手到步不到为一失,与高手较技一触即明。只有在精湛、收纵、吞吐自如的步法的配合下,才能步助拳势,走助拳威。形意拳大家郭云深前辈,以崩拳无敌天下。探其艺,绝非仅凭一崩拳,实乃足下有活。步助拳威,打人尽在走中,一击即能穿膛透胸,让人不敌。过去有的心意前辈练步成痴,在出门赶路时,以鸡形步追逐奔马遭路人嘲笑而不理,自取其乐,最终练成实战之步法而成为一代心意巨擘。总而言之同,拳者要由内心真爱,视练武为一日三餐,人生一日不可缺少。心诚则灵,好动则行,行动则练。心练、身练,日日在练则百遍成精,千遍成灵,万遍成神。一日不练为为缺,两日不练为失,三日必练找回来,风雨无阻。所以,  相似文献   

19.
黎明即起,闻鸡起舞,这先贤家教,猛士诗情,铭刻着中华民族古来早起锻炼的好传统。 时至今日,晨练之风遍神州,成了独领风骚的现代民俗景观之一。 在公园处处、林荫路边、河湖水滨,那活动的人群中千姿百态、五花八门、博纳中西、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种种锻炼之法,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20.
姿态舞蹈操     
本套操主要结合芭蕾、现代、民间舞特点编排而成。动作幅度大、舒展、柔和、协调、连贯、韵律感强、姿态刚健而优美。通过本套操练习,使身体内脏各器官得到积极地锻炼,还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使身体各部位协调发展,匀称发育。采用民间音乐伴奏,富有诗意。从而提高练习者的音乐素养,神韵和气质。因此,这一组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