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南朝谢赫最早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中国画人物的“六法”.一直以来,谢赫的“六法”成为中国画理论的重要纲领性的法则.“骨法用笔”是仅次于“气韵生动”的第二法.本文通过对“骨法用笔”理论的涵义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涵义的延伸梳理,重点论述“骨法用笔”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绘画语言、精神内涵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绘画的发展,中国画论也在不断发展,无数画家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传统画论的内容。南北朝南齐谢赫受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置阵布势”的影响,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序内提出“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建立了画论基础,不仅作为评画标准,同时  相似文献   

3.
“六法”画论是南齐著名画家、评论家谢赫提出的一套艺术理论体系。宋人郭若虚对其评价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六法”画论作为文艺评论的普遍性原则,在指导古典诗词解读上,同样具有较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一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提出了“画有六法”的著名论点。这是一个在我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问题;亦是一项具有总结性、指导性和开创性的魏晋六朝对于绘画鉴赏和创作的审美原则问题。说其有“总结性”,因为“气韵”“骨法”“应物”“随美”“经营”“传模”以及“六法”这些不相统属的美学概念及其用词,在谢赫以前应该已有所存在,所以谢赫才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赅;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看来这些用以品画的单独概念,直至并合成为“六法”,并不全是谢赫的创造发明,不过谢赫予以系统整理诠释,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的画论者谢赫在“六法”中提出了“骨法用笔”的方式,概括了中国绘画的普遍规律,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石,历代的画家们受到谢赫“骨法用笔”的理论影响,在各自的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时代的审美意识和个人情感.在现代,“骨法用笔”继承了传统的笔触技巧,又融合了西方特有的光影艺术和线条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绘画“六法”最早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总原则,影响深远,由于句读问题直接关系到对“六法”涵义的正确、深入理解,有鉴于此,本文以钱钟书先生和叶朗先生对“六法”句读诸问题的观点为参照,通过对“六法”判断句式的语法结构以及古代文论、书画论行文惯例的分析,并结合对二二断句后“六法”诸词义的阐释,在肯定二二断句法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笔者对“六法”的产生及形成问题的看法,即:宗炳(或其他人)初创要旨深意在先,谢赫浅近切事诠释在后,遂成今日之绘画“六法”。  相似文献   

7.
六朝时代谢赫《古画品录》所载绘画“六法”是中国绘画学之津梁 ,无论画家与理论家 ,均奉之为金科玉律。它是中国绘画史上仅见的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艺术纲领  相似文献   

8.
浅析谢赫"六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赫“六法论”中“六法”的基础和核心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作为一个艺术体系,它独立于科学之外,表现出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价值和品格。  相似文献   

9.
谢赫著“六法”之说法,似乎已获公认。但细读《古画品录》,觉得“六法”并非谢赫的创见。现提出以供商讨.谢赫的《古画品录》全文共七大段,约一千零一十六字,具体谈及“六法”,在第一段“序言”中。他在“序言”中,简述品画与绘画创作的目的后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从语气上,他似乎已经承认绘画界已有“六法”,却很少有人能全都作到,自古至今多只在某一方面见长.接着他便直接叙述六法内容,声言只有当时陆探微与以前卫协这两人“各该之矣”.最后申明,这一段仅仅是序引,而且,以上所讲的“不广…  相似文献   

10.
高行翠 《快乐阅读》2012,(36):126-127
在中国美术史上,魏晋南北朝是绘画评论和绘画史著作开始创立的重要时期,随着绘画实践的深入,需要对前人创作给以品评和总结,南齐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就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其中提出"六法论",对后世的绘画和画论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就六法的内容略作如下解释。  相似文献   

11.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是品评中国画的理论,自面世以来,一直被尊为评论作品的标准。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广泛意义,它也是指导性很强的学习中国绘画的教程和提纲要领。只要遵循“六法”的法则和艺术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创作,勇于实践,就不难跨入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是我国独有的绘画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历代画家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南齐谢赫的六法,元代饶自然的十二忌讳,明代顾凝远的《画引》,清代《芥子园画谱》等等。但要真正画好写意花鸟画,还要做到三注意:  相似文献   

13.
谢赫在《古画古录》中把画家及其作品分为五类,这种分法是否合理暂且不去理论,但是,其中关于绘画的“六法”应该是其艺术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单纯读其“六法”看似阐述的仅仅是习画要决,细读进去便能领悟到其中蕴蓄着对绘画艺术进行评价的基本方法。“气韵生动”讲的是艺术家应具备的感悟能力与绘画作品应具备的内在意韵的问题,“气韵生动”与否是决定一幅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骨法用笔”讲的是画家手头功夫的修练与要求;“应物象形”讲的应该是对写实能力的要求;“随类赋彩”讲的是画面的渲染与设色营造;“经营位置”讲的就是构图方面的修养,整体  相似文献   

14.
临摹古代绘画,在我国画史上是一件重要的艺术活动。东晋时代的名画家顾恺之已有“摹拓妙法”,南齐谢赫在他的《六法论》里将“传移模写”列为六法之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讲得更详细:“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足从);亦有御府拓本,谓之官拓。国朝内库,翰林、集贤、秘阁,拓写不辍……。”  相似文献   

15.
苏轼致力于对绘画本体进行认知,从“理”出发,提出了“随物赋形”、形神统一及诗画结合的人画论,确立了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其画论承前启后,丰富了中国画论的丰富库。  相似文献   

16.
唐代水墨画的出现,在谢赫“六法”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用笔理论”的深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画形式的多元繁荣与审美提高。属于“阴阳五行哲学”的“色彩五色观”为“墨分五色”的“水墨五色观”提供了观念基础和美学依据。水墨画、赋彩画、彩墨画以至任何绘画的审美共性在于作为符号表达方式的“用笔”。  相似文献   

17.
气韵用“气韵”论艺始于南朝的画家、评论家谢赫。其后以“气韵”言艺者真可谓数不胜数。完全可以说,“气韵”是中国绘画美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它好象是一座山峰,集聚着无限风光,既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又是观赏者醉心的神奇境界。然“气韵”到底为何物?钱钟书先生近来指出:以往标点谢赫《古画品录》把“气韵”和“生动”连在一起当作一词是错误的。他指出“六法”“气韵”句的句读应为“一、气韵,生动是也。”(详见《管锥编》第四卷,第1353页)我以为钱先生的说  相似文献   

18.
郭岸 《广东教育》2003,(11):60-60
王璜生先生曾指出,岭南画派的“艺术革命”精神,标示着广东美术界具有的挑战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神指向。季羡林先生也曾说,“在近代中国,在各方面真具有创新精神者,实以粤人能领袖群伦”,并对岭南画派推崇备至。我觉得,作为一个画派的存在,应该看其在特定时代的题材选择,以及从中透露出的时代气息。正是这个意义上,岭南画派的消亡和后岭南画派的崛起都是历史的必然。单从技法分画派,从长久的历史时段来看是站不住脚的。岭南画派强调写生。而南齐谢赫六法中,早已有了“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说法。“二高一陈”都曾赴日习画,也同时加入同盟…  相似文献   

19.
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不仅对中国古代水墨人物画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对中国当代乃至世界绘画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谢赫"六法"之中的"气韵生动""应物象形",并以实例阐述"气韵生动""应物象形"这两种绘画理论对超写实人物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谢赫在《古画品肃》中首先提出“六法,并以此作为一种标准对画家及其作品进行品评。魏晋之后,画家与批评家在实际运用中无不以此为准强。可是,在运用这一尺度中,往往由于论的视角及观念上的差异,从而造成了对“六法”真义的歧解,其中不乏偏颇之见。这种歧解热必造成标准的混乱,从而带来绘画创作与品评的随意性。当代中国画所面监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与这种认识上的偏离有着直接的关系。究其深层原因,与我们的理解和运用“六法”时已不再去考察其产生的背景,不再从谢赫对“六法”运用的角度来理解它有关。直解“六法”真义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