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为一篇笔记体小品文,完全是作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物事,心有所感而随性记下的文字.它不同于那些刻意雕琢的华彩长卷,更不同于那些你来我往的应酬之作,它是作者与自己心灵的低语,不需要刻意地自我表现,不需要刻意地自我掩藏,敞开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真性情、真品格最真地在笔端流淌.鲁迅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一个作家的日记或尺牍“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读者能从中“知道这人的全般,就是从不注意处,看出这人——社会的一分子的真实”.因此,我在课堂上就着力引导学生于“闲文”之“不注意处”,试图走进苏轼的真实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2.
根据最新发现的清代徽州佃仆文书,部分佃仆不再住屋佃田后,即可不再为地主服役,中止人身依附关系,取消主仆名分,表明部分清代徽州佃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世仆”,而是具有自由选择权力的“佃农”,清代徽州佃仆制已经发生变异,由以严格隶属关系为主向自由租佃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3.
《田家》中的“二年常限”田 ,是指吏民租佃及缴纳相应亩租额年限只有二年的零星国有土地。“二年常限”田的亩租额高于余力田。期限一到 ,吏民须重新佃种 ,封建政府也有权另行确定亩租额。  相似文献   

4.
释“社”     
《五人墓碑记》中言及“社”有两处:一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一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教材中对“社”的注释也有两处:“郡之贤士大夫”的注释为“郡,指苏州府,古为吴郡。贤士大夫,与复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吾社之行为士先者”的注释为“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这里,首先应指出的是,教材的注释把《记》中所提及的“社”都认定为“复  相似文献   

5.
亭在唐人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其功能由实用逐渐转为审美,亭记文遂成为唐人创作的重要文体之一。唐前文人较少以亭为吟咏对象,盛唐出现以亭为描写中心的文章,开元时期出现了以“亭记”为名之文,且在“记”的同时开始语涉议论。中唐的亭记文“记”“论”兼重,不少文章的中心已移向议论,多表达作者的理念。晚唐如杜牧与皮日休等人的亭记文甚至越过“记”而直接以“论”为重点,亭记文也在唐代完成了由“记”转“论”的历程,对宋人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田家Bie》中的“二年常限”田,是指吏民租佃和缴纳相应亩租额年限只有二年的零星国有土地。“二年常限”田的亩租额高于余力田。期限一到,吏民须重新佃种,封建政府也有权另行确定亩租额。  相似文献   

7.
《幼时记趣》的“趣”,既是指童年里发生的若干件有趣的事,更是指处在其中体会到的情趣与乐趣,即“物外之趣”。通读全文,发现“物外之趣”的获得,正是童心的充分体现。在观察仔细的基础上,童心使“我”产生奇特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在陶渊明的两篇作品上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归去来辞并序》让人们读了“辞”而忘了“序”,许多读本只选“辞”而没有“序”;《桃花源诗并记》让人们读了“记”而忘了“诗”,许多读本只选“记”而没有“诗”.当然,后者因为“记”的影响更大,而且叙事完整,有故事情节,完全可以独立.但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看,这样做又有商榷之处,特别是作为教材,更有思考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是一篇理趣盎然的游记散文,集体备课时,大家对其内容和写法见解一致,但对文中“华”的读音却莫衷一是。文中出现“华”字的句子集中在第一段,共有三处: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积累经验,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经常进行教学研究,逐步掌握和运用教育理论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教学后记”作为课后小结,是课堂教学得失的记载和评价。积成功之经验,记失败之教训,也是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笔者曾在湖北省襄樊市樊西实验小学任教一段时期。该校狠抓常规教学的落实,其中“教学后记”属必查之列,有  相似文献   

11.
洛阳出土唐褚庭询墓志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近年来新出土的褚庭询墓志,志主是唐玄宗授业恩师褚无量的长子,其人正史无传。通过墓志的记载,考证了褚庭询的家世、宦绩、吏治等方面的情况,也补正了文献中记载的疏误。  相似文献   

12.
从战国楚墓祭祀竹简看《九歌》的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山一号、天星观一号及包山二号三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中出土的占卜、祭祀竹简载录了楚国人信仰的数十种神祗。通过对这些神祗的考察,我们认为《九歌》确实属于沅湘民间祭歌,而不是楚国王室的祀典。  相似文献   

13.
由于年代的久远,传世文本的错简以及传抄过程中的错误,使得《楚辞.九歌》的研究仍有待深入。近年来,两湖的楚简相继出土,为《楚辞.九歌》有关《云中君》所祀之神、《东君》的错简问题、《国殇》是否为《九歌》组成部分等问题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可知《云中君》所祀之神祇为雷神,《东君》在《九歌》中的次第存在错简情形,《国殇》是《九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题竹石牧牛》是黄庭坚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一篇 ,但对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后人对这首诗的妙处的解释 ,或者黄庭坚喜欢这首诗的原因何在 ,都不是很令人满意。陈开勇先生的《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考论》论证该诗有禅宗“牧牛”喻有关 ,但对全诗的主题分析仍不够详尽 ,笔者认为“砺角”同样与佛教典故有关。本文结合“竹”的意象 ,分析了其中的儒佛因素 ,及其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战国出土文献相当丰富,其中有诸多文献皆有称《诗》之篇名、引《诗》之诗句的现象。如《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郭店楚墓竹简》、《河北平山三器铭文》等。其中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还是战国时期儒家专门论《诗》的文献。将这些文献中的称《诗》引《诗》现象进行条缀,可以更好地对战国《诗》本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战国至汉代《诗》本的变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楚简遣策车类字词繁多,且多与传世文献不合,对这些车名、车器加以考释,对于识读战国楚文字、探究楚国名物、文化、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7.
慈利楚简整理者将简文内容分为两类:一是传世文献典籍可资对勘的,如《国语.吴语》和《逸周书.大武》;一是《管子》、《宁越子》等书的佚文或古佚书。有的学者不同意整理者的意见,认为这批楚简极有可能为铎椒所作的《铎氏微》。其实从简文及《铎氏微》文体的比较来看,整理者的观点更切合简文实际。慈利楚简对于理解《国语》的编纂来说提供重要的材料,但是《国语》和《逸周书》并非像整理者所言可能是同一部书。  相似文献   

18.
出土材料是可信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及包山楚简中有关的词语从字形、字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可探讨在战国末期至汉初这一段历史时期内,楚、秦和汉三在语言方面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包山楚司法简的案件文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即有类似后世"直诉"的诉讼程序制度实践,而且当时楚国的"直诉"程序已经较为成熟并应达到制度化的层面,楚国的"直诉"制度也可能正是同时期成书的《周礼》关于"路鼓肺石"类直诉制度的实践渊源。由此可以判断,直诉制度的成型应在战国时期,我们对汉唐时期直诉制度方才成型的传统观点,有必要进行再检讨。  相似文献   

20.
郭店楚简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大类。单音形容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复音性质形容词都是联合式合成词,且大多为同义复词。这些形容词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充当谓语和定语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作主语和宾语的能力较弱,而充当补语的用例则完全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