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甲骨文“蜀”字,上部目是蚕丛的面部特征,下部虫是蚕丛的身份特征。用“虫”称蜀并非对蜀人的贱称。三星堆青铜人面具应是饕餮,蜀人称之为“抖”。青铜大立人亦是蚕丛形象。  相似文献   

2.
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与史前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与史前文化□江章华成都平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又有岷江水系之利,适宜于人类生存繁衍。但关于这一区域古代历史的记载虽然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鱼凫王田于湔山”、“杜宇教民务农”、鳖灵治水、杜宇禅让等说法,但多带有某种传...  相似文献   

3.
“艹磊苴”一词多次出现在禅宗文献里,几乎都与四川僧人有关,甚至蜀僧自己也呼自己为“川艹磊苴”。这两个字不好认,音义不清,弄清了它的意义对探讨四川禅学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艹磊苴”一词似乎最先出现在北宋,《僧宝录》:“(重)显盛年工翰墨,作为法句,追慕禅...  相似文献   

4.
殷墟甲骨“”字疏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有“”字。其与“往”并非一字。专家们对其释读有不同的看法,但皆有未谛之处。实际上它就是“”的异构,即“桎“字。它在甲骨文中有“给……戴上足械”;“执捕”、“被执捕”、“被执捕的人”;“攻伐”、“进攻”几种含义。  相似文献   

5.
杨琳 《寻根》2002,(4):26-32
按照东汉许慎《说解字》的解释,扇的本义是门扇,因为扇字从户。但扇字的另一偏旁“羽”表示什么,自古以来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现在看来,扇的本义可能不是门扇,而是扇动。鸟和昆虫飞行时都得扇动翅膀,所以扇字从羽。偏旁“户”是表示读音的声符,只是由于语音的变化而失去了表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郑慧生 《寻根》2012,(5):4-7
商代甲骨文中有“我”字,写作督。此字从戈,戈像一支长矛;长戈上张挂着一面旗子,那就是“我”字。“我”字像长矛和旗子,标示着那是一个武装集团。远古时代的氏族单位都有武装,一个武装的氏族单位就是“我”。  相似文献   

7.
冯少波  王毓红 《寻根》2013,(5):11-17
中国的文字符号,没有哪个比“孝”字更牛。一个孝字就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论述,而且还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这就是十三经中的《孝经》。历代帝王为《孝经》作注的就有9位,为《孝经》释义的历代学者有数百家之多,《隋书·经籍志》所载《孝子传》就有6种,清人茆泮林稽古辑佚,编成《孝子传》9种。清朝咸丰年间,黄小坪编纂《百孝图说诗传》,收集行孝人物123人。中国历史上,行孝之人,年轻男子可以“举孝廉”,以孝获益者不计其数;已故女子可以挂牌匾、立牌坊,以孝赴死者不可胜数。孝字的重要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之为人也要用孝字来衡量,人的教育或教化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林语堂:《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杨琳 《寻根》2012,(3):62-64
“也”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很常用的字,一般作副词,表示两件事情是相同的,此尽人皆知,似乎没什么好说的。但若追溯“也”字的源头,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相似文献   

9.
扬州是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位于“淮南江北海西头”,连江而襟海,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之间的一大重镇。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建筑邗城以屯兵马,使扬州成为四会五达的咽吭之地。历经汉、唐、明、清的高度发展,扬州似一颗璀灿的明珠,点缀在江北大平原上。扬州城内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一条街;北郊蜀岗上有着“汉唐遗迹一线连”的人文景观。扬州汉墓博物馆就是坐落于蜀岗风景区内的新增景观,它东邻铁佛寺,西接古唐城和观音山,南望笔架山,北近雷塘隋炀帝陵和清代官员、学…  相似文献   

10.
我在一次与学生的色彩课中.在黑板上写了“水彩”两个字:其中“水”字顶天立地,“彩”字只有一点点。这其实写出了我对水彩画的了解和理解:水彩如玉,水是关键,彩是颜色,点入其中;于是造就了一块块翡翠和一幅幅好画。  相似文献   

11.
蜀巫与滇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蜀与滇是我国西南的两个古国,关于它们的历史,古代献都只有一些简略的记载。因此,对蜀与滇这两个古国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出土物。蜀与滇的青铜化都十分发达,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别致,制作精美,数量甚夥,种类繁多。虽然二的青铜器风格迥异,器物的用途也不尽相同,但同样都携带了大量远古的信息则是不争的事实。本从蜀滇青铜器上铸造和镂刻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及青铜器上装饰的图案入手,对古蜀国与古滇国的巫师及其宗教作一比较研究,并论及蜀滇巫师在各自社会中的地位、功能和由此窥视到的巫师与蜀滇社会结构的关系。虽然古蜀国与古滇国在历史时代上存在较大的时间差距,但蜀与滇在宗教上却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可比性,这种相似性与可比性正是本立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字”的基本含义是指文字、名字(表字)等概念,本来与婚嫁之类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它们之间却偏偏扯上了关系,“字”被用来表示许嫁(有时也表示出嫁)之意,如人们常说的“待字闺中”、“妙龄待字”等。那么,“字”为什么会被赋予许嫁之意呢?换言之,许嫁缘何也被称为“字”呢?这恐怕要从“字”的本义说起。  相似文献   

13.
大干世界,民族风俗各异,女性结婚与否也有着形形色色的标志,十分有趣。 戴花南太平洋岛屿的一些土著民族,女子求偶别具一格。如果一位少女把一朵鲜花戴在左耳上,那就表示“爱我吧!我待聘闺中”。鲜花戴在右耳上,那就表示“对不起,我已经有主了”。  相似文献   

14.
字写得不好     
邮局里有几个人在出售邮票的窗口前排队。一位手打石膏绷带的先生,走到靠近窗口的一位女士身边。“请问,您能为我这张明信片写个地址吗?”那位女士很热情,不但写了地址,还为他写上几句简单明了的话,最后代他签署了名字。“好了,”女士说,“您还有什么要我做的吗?”“是的,”那位先生回答说,“您最后再附上一句‘请原谅,字写得不好’就行了。”字写得不好@正华  相似文献   

15.
《说文》:“贾,市也,从贝西声。一日坐卖售也”。又:“市,买卖所之也。”凡市场上的货物交易行为便称之贾。然而长期以来,在古文字里未能找到对应的“贾”字,而常见的一个“ ”字,多释为“貯”字。杨树达先生曾在《格伯簋跋》一文中曾疑此字读为贾。  相似文献   

16.
甫入龙年,书法家们在“龙”字上各显其能。一时间各类书体、不同大小、千形百态的“龙”字真是随处可见。但我面前的这一特大榜书“龙”字,宽3米,高2米,气势宏大,它深深地吸引了我打动了我。第一眼看后,我脑子就忽然闪现出“大江东去……”那诗句的画意。我并不懂笔迹学或笔迹心理学,  相似文献   

17.
李迪 《寻根》2000,(4):86-88
“书”的意义有多种,最常用有二:一是写字,“书”就是写的意思;一是指字及其载体,即书籍。本说的是后一种书。  相似文献   

18.
『干栏』小考林河中国南方的“百越民族”,因为地处水乡,霉雨潮湿,多蛇虫之害,便发明了一种牲畜住楼下,人居楼上,造走廊互通往来的居住形式,以避风湿与蛇虫之害。古称“干栏”,俗称“吊脚楼”。“干栏”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是江南美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的“若”字大致有十三四种词义,主要有选择、顺从、如此、好象等义。从《说文》:“若,择菜也”分析,“选择”是其初意。但在一些殷周金文及早期古文献里出现的“若”字,无论用上述哪一种词义解释,都很牵强。如果我们观察甲骨文、金文中的“若”字,此种解释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对早期汉语中的“若”字初意作一探索,恳请指正。一、“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汉字不仅是古代语言的形象化,具有同时性、同质性,而且它的文字体系是把创立文字以前的传承原封不动的集约在字形中。有时神话式的传说也被原封不动的字形化,如早骨文中般始祖王亥便是以鸟形神话的形式来表示的。“若”字在甲骨文作“(?)”形,似一长发者跪在地上,仰望上天,双手举起,作祈求状。会文增口伦“(?)”形。品字在甲骨文、金文作“(?)”形,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即载书的器具,代表祷词或祈祷文,这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文字。商周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信仰的最高神是上帝。上帝又有帝、天、皇天、吴天等种种称呼,上帝是主宰天国和人间的至高无上的宇宙大神,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旱丰  相似文献   

20.
蜀与夏──从考古新发现看蜀与夏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蜀与夏同源,有文献足征。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应作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但是,近代史家都有怀疑和否定的。早在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