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宏 《科学教育》2010,(3):15-18
古代文学是大学本科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名称通常为中国文学史或中国文学简史。该课程立足于文学本身,并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对古代文学作品及作家进行考察和论述。文艺创作做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对象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重点则是人类的精神生活现象。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更是人自我完善、自我完成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古代文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结合文学自身的特点,以期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若干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通过其特殊的文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融合起来,从基本做起,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提升人文素质,塑造人文精神。作为人文学科一种的中文学科能够提升人文素养、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在高校的教学中,古代文学课程是这一学科的重要科目,对于如何充分的实现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显得十分重要。针对高校中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提出提升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其承载的文化传承价值和道德、知识、情感等教育意义是巨大的。然而,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经济、教育背景下,这门课程越渐边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门课的课程魅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要发挥该课程的魅力,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学生们对文学原典的阅读。本文结合当代著名大学重视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理念,并结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特点,提出了以加强原典阅读为特色的课程改革思考与探索道路,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文科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也是成人师范院校文科的重要课程,但近年来高校学生特别是成人师范院校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有所减弱。教师应该结合成人师范院校学生的特点,自觉地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联系当代社会与文化,更新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古代文学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很多冲击和挑战。在诸多问题中,大学生群体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其症结之一在于远离文学经典。高校文学教育任重道远。承载传统文化精华的古代文学教学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任务的主要阵地,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是关键。教师在努力发掘经典本身价值的同时,应该充分调动大众文化内部的积极因素,通过高雅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扶持和引导,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很多冲击和挑战。在诸多问题中,大学生群体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其症结之一在于远离文学经典。高校文学教育任重道远。承载传统文化精华的古代文学教学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任务的主要阵地,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是关键。教师在努力发掘经典本身价值的同时,应该充分调动大众文化内部的积极因素,通过高雅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扶持和引导,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8.
赫钦斯作为永恒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倡“名著课程”,对人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诚然,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担任提升其人文素养的任务。而我回现实的情况是高等教育的课程有所偏颇,导致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存在某种缺失。文章将从赫钦斯的名著课程来讨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期从重读经典中寻找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文学教育为论题,着重从文学教育的内涵、文学教育的内容与任务、文学教育在人文教育中的功能意义三个方面予以论述,认为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文学修养和较高的人生境界,实际是从整体上提高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这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学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谈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其教学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审美精神、健全的人格塑造都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典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内在精神的集中体现.一直以来,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中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而文学经典的阅读是其重要的内容和方式.当下大众文化盛行、各种思想不断撞击,古代文学教学和经典阅读受到极大的挑战,如何通过经典阅读教学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成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长河中的瑰宝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三千多年的岁月里不断的发展,未曾停歇,现如今,其文学著作也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无论身处哪一个时代,民族的本能便是传递文化,而我国古代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传递着民族的记忆、想象和生活方式,因此,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已经不止局限于文学方面。本文则以我国古代文学作为切入点,探讨分析我国古代文学文化价值并对其在当代的价值进行解读,并提出了几点观点,希望为相关的教育从业者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当代青年大学生将要在下世纪的初期和中期成为各项事业的决策者和中坚力量。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门问题。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拙见。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人文”一词在词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就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够自动升华人文的精神,提高人们的价值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分析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钻研精神和动手能力,建构“文理比例适当”的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常态化;以“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人文系列讲座”为辅助载体,创新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其教学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审美精神、健全的人格塑造都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阿敏 《文教资料》2010,(25):71-72
本次调查是基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校文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的,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非文学专业类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现状,通过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在获得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对当代大学生文学阅读和人文素质教育提出有效应对策略,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具备典型性和民族性的学科研究,从学科体系与古代文学两者双向关系出发,应努力扩展古代文学研究的范畴,努力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极内容,以此获取古代文学在新时代下的研究方法。从社会与文学的关系出发,文学可依托自身固有的内容和形式表达对当代社会发展的见解,而社会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则反映出社会价值的取向。本文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当代学术与社会价值的双向思索,探寻中国古代文学对当代价值观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已引起教师、家长、社会和专家的广泛注意与担忧。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包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古代文人身上的人文品质主要表现在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刻苦学习、清高自律、乐于助人、博雅弘深、开朗通脱、识礼重义、重视亲情、亲和自然等等方面。若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并使学生有效吸收这些人文品质,将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等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将会成为当代中文系大学生了解历史、认同历史、接通历史、改变现状、优化未来的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视域下的当代文化由文本转向视觉,由语言转为图像,并深刻影响着人类审美形态的变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阶层的主力军,其审美能力关乎人类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外国文学课程与中国文学课程形成互补态势,以其充盈的人文性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自媒体为高校审美能力教育带来新空间与新手段,同时又隐含着现代技术对审美规范形成的威胁。作为高教教师应将自媒体优势与文学课程的人文性相结合,创新大学生审美能力教育模式,这不仅可以激发个体创造美、表现美的审美功能,还有利于重建审美新秩序以实现艺术与技术的良好平衡。  相似文献   

20.
李莹  连国义 《现代语文》2009,(11):149-150
今天,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作为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通过文学历史、文学人生和文学作品的评价与体验,使大学生具备古典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领会人文精神。它有助于完善人格,提升文化素养,获得审美和精神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