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调查目前高职生的厌学现状与原因,探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厌学的影响程度。方法:自编"高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永州职业技术学院122名高职生进行调查。然后将122名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照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结果: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自认为厌学者有56人,占46%,中度以上厌学者有85人,占70%,厌学时玩手机者有69人,占厌学表现的57%。在厌学原因调查中课堂教学效果差位居第一。结论:高职生厌学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课堂上玩手机是厌学的主要表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陈旧,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是导致厌学的主要外因之一。通过实施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沈志强 《教师》2013,(14):19-19
如果说医生是与病魔作战、保护人类生命的天使,教师则是与厌学对抗、缔造美丽灵魂的工程师。为了让厌学者的灵魂得以拯救和走向崇高,也为了让厌学者走向灿烂的明天,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紧抓武器,扼杀厌学。  相似文献   

4.
文章深入分析了初中生中常见的英语厌学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全方位影响改变英语厌学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厌学情绪,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情绪,就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学困生"。有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占总数的5%~35%。这种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负面表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反应模式。其原因包括:学校方面因素、自身方面因素、家庭社会因素等,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是全社会都在关心的问题。本文就"缓解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遗忘"了这一传统,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知道让学生掌握知识,一味地让学生学好,没有讲究教学方式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机械而无情感。学生很难从中寻得趣味,更谈不上以学为乐,致使部分学生厌学恶学,中途  相似文献   

7.
叶妮 《考试周刊》2011,(56):220-222
厌学是不良心理与行为障碍纠结在一起的复杂现象,厌学问题是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哲学、社会文化学、教学论、生理心理学等角度对厌学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了厌学者的一般性与群体性表现,从心理咨询技术与课堂教学渗透干预等方面思考了厌学对策。  相似文献   

8.
关于厌学学生的心理分析及矫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保德 《广西教育》2006,(1B):39-39
在当前学校中,厌学情绪不是特定学生所有,而是所有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对其产生作用,便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厌学者绝大部分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但也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差,特别是学业负担太重的情况下,对学习形成极端厌恶情绪。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学生中的厌学行为越来越突出,厌学造成的危害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自身成长。  相似文献   

9.
"厌学心理"是差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由于厌学,进而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差,表现差.厌学的原因及类型大致有这几种情形:逼迫、不堪重负性厌学;迷恋课外兴趣性厌学;失败、绝望退步性厌学;疲倦性厌学;环境性厌学.教师对这些厌学现象一定不能小视,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的厌学心理存在已久,现在看似厌学风并未根本改观。回顾厌学风潮,深入探究厌学的根本原因,以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厌学风潮的基础上,与社会有关方面寻找最终解决厌学问题的办法。一、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考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之时,高等学校传出了博士生、研究生申请退学的消息。辽宁某两所大学已各有三名博士生退了学。1987年全国研究生退学者700多人,1988年全国研究生退学者900多人。今年  相似文献   

11.
一、学生为什么成了失败者、厌学者 中小学生厌学、缺乏成就感的情况比较普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到高年级,学生的心理负担越重,厌学者越多,自我感觉良好者越少。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阿特金森的有关成就动机实验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学生为什么成了失败者和厌学者。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引导学生由"厌学"到"乐学",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诸多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冷热病"。一开始,学生对英语很感兴趣,但是不久这种兴趣就逐步减弱了,甚至会表现出一种厌学的态度。诱发这种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教不得法",没有把握预防和消除厌学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教育先行。在新时期扶贫攻坚工作中,强调了"治贫要先治愚,扶贫要先扶智",教育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当前教育现实中,"精准扶贫"家庭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甚至影响了学生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厌学心理作出应对,寻找对策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性高校学生厌学现象已渐有蔓延的趋势,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文章通过深入调查大学生厌学现象,客观分析大学生厌学现象的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提出了构建"环境、教育、管理、服务、发展"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来解决大学生厌学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厌学思想政治课的原因与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晨升 《教育探索》2002,(11):110-111
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既与中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厌学具有相似的成因与特征,又有其学科性厌学的特点。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必须重视学科性厌学的研究。1.迁移性厌学一般而言,中学生厌学分为整体性(全科性)厌学与局部性(学科性)厌学两大类。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系局部性或学科性厌学,但它又受到整体性厌学的影响。调查表明,对政治学科厌学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所谓的“双差生”和“尾巴生”中。这些学生的各科学业成绩均不理想,自暴自弃者居多。有的即使政治学科成绩曾经很理想,但因其抱…  相似文献   

17.
"快乐学习"主要包括"快乐地学习"和"学习(的)快乐"两层意思。在"快乐地学习"中,快乐是学习的工具,即"乐学",与"厌学"相反,与"苦学"相邻;在"学习(的)快乐"中,快乐是学习追求的目的,即指学生学习需要满足、学习目标实现的内在体验。在我国现实的学生学习活动中,"厌学"多见,"苦学"少见,而"乐学"罕见,学生也较少地获得"学习(的)快乐"。以"厌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不良症候群在校园上空弥漫,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改变校园中这种学习现状,克服"厌学",扬弃"苦学",倡导"乐学",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意义毋容置疑。而让"要学"、"会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学得好",以及让学生学习活动蕴含自由精神,或将主动、超越和本体(纯粹)的精神特质融入学生学习活动中,是学生克服"厌学",扬弃"苦学",走向"乐学",进而获得"学习(的)快乐"的捷径。  相似文献   

18.
隐性辍学学生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厌学和"缺学".厌学是学生隐性辍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种种原因作用于学生,然后通过学生自身形成厌学心理,再外化为厌学行为的隐性辍学.厌学心理是不同心理因素的共同心理情绪反应,在它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不同心理因素.厌学行为是厌学心理的外化行为方式,不同的厌学心理因素往往以相同的厌学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同一种厌学行为也往往以多种厌学心理因素共同促成."缺学"是学生隐性辍学的次要表现形式,"缺学"是一种由外力施加给学生,而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不完整学习的隐性辍学状况.  相似文献   

19.
教师,做一个接纳者接纳意味着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不嘲笑、不惩罚、不贬抑,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发展性和成长性。学生的厌学、旷课、反抗父母等行为是教师和父母头疼的事情,对于青少年而言,从"依赖"走向"自治",在各种尝试与体验中确立"自我",在犯错中成长,则是一条必然之路。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20.
<正>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的状态。"要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整体素质,不可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一、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1.厌学心理。厌学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学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一方面他们认为学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