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地方“红色+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涵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活力。高校应积极搭建平台和载体,加强地方“红色+传统”文化的挖掘及价值引领,将“红色+传统”文化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环节、双创教育等,探索高校思政工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美育视角中的革命文化教育,在价值指向上强调引导学生在艰苦革命生活与美好现实生活的比较感悟中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培养献身革命的道德崇高感,激发对于党和国家深沉纯粹的爱,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自身生命创造力的丰盈,于润物细无声中构建“中国味道”的革命文化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4.
漫长的制度化学校生活与富有意义生活的断裂,它提供的是用科学话语和善适文化打造的制度囚笼,却没有引导个体生命寻找和亲近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根。由此,教育,“制造”出了众多的“空心人”、“无根人”。在传统与当代的纠缠中,当代学校教育应该藿新审视当代学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明晰自己的时代责任与以面向未来为导引的新文化建设任务。走向“文化自觉”的当代学校文化应该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延续和发挥传统,实现对学生“文化培根”的导引,让学生拥有文化温情与文化创新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本质在于诠释生命,诠释生命的教育是绿色的教育,它承载着学生心灵的生长。威海市皇冠小学以追求“绿色教育”为办学宗旨,通过绿色管理、绿色校园、绿色教研、绿色育人等途径,营建和谐、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促进学生在灵魂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中,快乐地、有品味地成长。让我们置身一隅,从学校“做有根的人”系列特色活动中,感受“绿色”所孕育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6.
地方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高校青年学子传承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漳州市是重要的革命老区,保存有众多的革命遗址以及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有:讲好红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开展红色研学,激发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活力;宣传红色文化,构建学习红色文化的良好校园氛围;创建学习平台,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虚拟仿真教学,为红色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赋能。  相似文献   

7.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快乐是人因需求得到了满足,于生理、心理上表现出的一种反应.当快乐与学校文化相遇,就形成了以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关注学生的快乐学习和终生幸福为基点的“快乐教育”学校文化理念.“办快乐教育,使学生是最幸福的”,这就是我们迁安第二实验小学的“快乐教育”的目标,也是家长们、孩子们的心愿.  相似文献   

8.
<正>“红色研学”课程是立足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探究、体验,进而培养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的主题教育课程。下文,笔者主要谈谈“红色研学”课程的实施。1.创设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红色文化是“红色研学”课程的一种隐性而重要的资源。为实施好“红色研学”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以红色文化滋润童心。我们在教室里定期更换红色主题板报,各班既有弘扬红色文化的统一要求,又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厚植红色基因的重要课程。文章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编排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推进“红色经典”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相似文献   

10.
鲍广梅 《学语文》2021,(2):26-27
当前,如何让00后的孩子领悟到记录着宝贵精神财富的“红色文化”的价值,成为一个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在日常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经典、重温历史,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并内化为一种精神的滋养。  相似文献   

11.
课堂文化是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在进行某种“文化活动”,体验某些“文化适应”,感受某种“文化熏陶”。数学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它必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情意世界”、“价值世界”,注重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具有个性特色的课堂文化,让数学课堂充盈文化精神,显示文化特质,发挥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和传承文化,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对生存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真谛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13.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斯宾塞语),可见,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互动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在这个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能通过网络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青少年在接触繁多芜杂的信息之时。知识渠道更多元,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教学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性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予材料以生命的活力,使材料回归生活,走向学习者。学习过程就是生命的活动过程,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因此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可以在对历史的审视中发现破解问题的“答案”。新时期开展卓有成效的“四史”教育,既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又能显著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意识。文章在认识和理解“四史”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讨红色文化与“四史”教育融合的要求及瓶颈,在课堂维度、网络维度、实践维度探讨红色文化与“四史”课程教学、网络活动、教育实践相融合的现实路径,意在通过红色文化与“四史”教育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全面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职业院校红色文化蕴含着“服务革命”的红色基因,传承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凝聚着“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彰显着“大有可为”的时代担当,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劳动精神、职业自信、社会责任担当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培黎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的职业学校,通过探索“四课引领、全程贯通”的路径,为职业院校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构建班级德育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 《四川教育》2004,(5):15-16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8.
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冀鲁豫边区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边区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进行价值求索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推动构筑“大思政课”课堂,可以围绕“四个选择”,强化问题意识,讲清讲透道理;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突出实践导向,进行实地考察;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推动纲要课“入脑入心”,促进红色文化传播。要建设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资源库,打造“云端思政平台”,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助推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大的思想根基。红色校史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入挖掘、利用好红色校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推动高校“大思政课”走深走实,真正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造“离学生最近的思政课”,更好地发挥红色校史文化立德树人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内在要求,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实践本源相同、目的宗旨一致、教育优势互补。运用“对分课堂”实现理论、实践、网络三种教学有效配合,不仅是彰显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传承庚续红色文化,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