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就是那一只蟋蟀》的解释高中语文第四册选了当代诗人流沙河的一首新诗《就是那一只蟋蟀》,书中注释[《唐风·蟋蟀》]为:《诗经·国风》中的诗篇。其中有"蟋蟀在堂,风聿共薯。今我不乐,日月共除"。这里与原文不符。《诗经·国风》中的句子应为:"蟋蟀在堂,岁章...  相似文献   

2.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入选了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的一首很有影晌的新诗——《就是那一只蟋蟀》。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79年重与读者见面后,相继发表了许多著名诗歌,受到人们的交口赞誉,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领会《就是那一只蟋蟀》所表现的思乡爱国的主题和理解《致橡树》所表达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指导学生了解和鉴赏《就是那一只蟋蟀》尽情铺排、反复咏叹的特点和《致橡树]象征手法的运用。[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学生学习《就是那一只蟋蟀》一.指名朗读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  相似文献   

4.
一、认识整体,区别“个性” 本诗歌单元共四课(七首)。依次是十一、毛泽东词两首(《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十二,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十三,中国当代新诗两首(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舒婷《致橡树》),十四,外国诗歌两首(普希金《致恰达耶夫》、惠特曼《啊,船长,我的船长》)。这样编排,既有同类而归的理由,又有同类显异的意图,即不仅要了解各类诗歌的有关知识,又要辨析同类诗歌的各自特点,识同求异。本单元有词两首,其余五首是自由诗,它们体裁不同,而又同属抒情诗;五首自由诗又同工异曲。因此,在对诗歌作整体认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是一首意象清新独特的诗歌,抒发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诗中写道:“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  相似文献   

6.
《就是那一只蟋蟀》为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的一篇力作,发表于1982年。流沙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至文革后才正式平反。二十余年,曲曲折折,历尽磨难,铸就了诗人坚定的意志,深沉的情感,也就有了《就是那一只蟋蟀》悠远凝重的底蕴。品读“那一只蟋蟀”,我们便会抚今追昔,纵  相似文献   

7.
1.理解抒情诗直接抒情特别是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2.指导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如了解写作背景、抓住表现特征、分析描述的形象、理解关键词句及反复诵读等。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考点 1.重点:理解《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的借景抒情,《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叙事写人抒情,《就是那一只蟋蟀》、《致橡树》和《啊,船长,我的船长》的借物抒情,《致恰达耶夫》的直接抒情等不同抒  相似文献   

8.
当代诗人流沙河先生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以下简称《蟋》)可以看作是与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蟋蟀吟》的唱和之作。全诗生动活泼、流畅自然,宛如行云流水,却又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对于这首诗的主题,课本〔自读提示〕第①自然段这样说:“……用蟋蟀的呜叫为主旋律,谱成一曲思乡之歌。”第③自然段又这样说:“……充分渲染和强调了怀乡的主题。”不难看出,课本将《蟋》的主题视为“思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其一,“思乡”,顾名思义,客在外而思故乡。而这首诗  相似文献   

9.
新诗鉴赏试题于 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采用 ,业已引起各级命题者的广泛关注。这一“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考试说明》)的新题型的闪亮登场 ,完全可以说是本乎情理之中。这是因为 ,赏析现、当代诗歌精品原本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新诗有理由在“文学鉴赏”试题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在考点的设置上 ,新诗鉴赏与古典诗歌鉴赏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且具有更为贴近生活的特点。因此 ,可以预料 ,新诗鉴赏试题虽然未必成为每年高考试卷的稳定题型 ,然而 ,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 ,作为…  相似文献   

10.
流沙河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很早就有往来。抗战期间,余光中在四川住过7年,1982年6月17日他在给流沙河的信中写到:“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心有灵犀一点通,流沙河就以“蟋蟀”为意象,以蟋蟀的鸣叫为主旋律,谱写成了一曲思乡爱国之歌——《就是那一只蟋蟀》。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尤其给人是语言艺术的极致。《就是那一只蟋蟀》的语言具有意象美、音乐美、结构美,读来给人一种艺术享受。意象美。诗中的蟋蟀不是一般昆虫,而是新颖独特、饱含诗意的意象,诗人  相似文献   

11.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是现代新诗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四首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运用了异化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我认为有探究一番的必要,毕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是有意义的。异化:借助客体来表现主体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周本卿 《学语文》2012,(3):22-23
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单元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选编的四首中国诗词,大多是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再别康桥》就是其中一首缠绵悱恻、清丽动人的抒情诗,也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四册《就是那一只蟋蟀》一诗中.流沙河暗引了宋代姜夔《齐天乐·蟋蟀》中的“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句。课本只对“呼灯篱落”一语作了出处的简注,句意作何解,需寻波探源,作进一步查阅、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徐勇 《江西教育》2001,(3):22-23
新诗,在 1998年以前一直被视为高考的盲点。但近两年高考对新诗的不断注重,为新诗教育展现了无限光明的发展前景。如果说, 1999年高考命题首设新诗鉴赏题型是新诗教育发展的一道曙光,那么, 2000年高考新诗题量的进一步增大和作文文体的全开放则是新诗教育发展的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这无疑为语文教育开拓了一个新天地。   1999年高考首设新诗鉴赏题型,将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抒情短诗《我热爱这土地》搬上了语文卷,从而打破了高考由古诗一统诗歌天下的局面,为新诗教育注入了活力,对促进新诗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0…  相似文献   

15.
易喜平 《语文知识》2000,(8):45-45,26
《就是那一只蟋蟀》(见高中《语文》第四册,流沙河作)一文的课后习题问,文中的蟋蟀有何寓意?《教学参考书》回答说:“蟋蟀不仅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更深的寓意是反映我们民族共同的心理心态,反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文化。”我们的不少教者对此照本宣科,在具体分析诗句时却屡陷困窘。共同的心理,共同的血缘和文化就是蟋蟀的寓意吗?对这个含糊的答案,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6.
一首优秀的新诗,必定是语言凝练,韵律优美。基于此,文章结合新诗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合中学语文课堂实际需要,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新诗审美教学策略即在新诗诵读中感知美,在新诗鉴赏中探寻美,在新诗写作中创造美,通过这三个步骤的训练,希望能培养学生新诗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潘登 《语文知识》2000,(10):73-74
去年高考语文第10小题是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内容略),取材于艾青的一首新诗《我爱这土地》。由于90年代以来的高考鉴赏题都取材于古代诗、词、曲,而且似乎已形成了一套鉴赏的固定方法和模式,因而一些考生对这道鉴赏题感到无所适从,无法下手。其实,这道鉴赏题并不难,符合“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  相似文献   

18.
近读余德予先生的著作《诗歌写作入门》,书中的一种新诗鉴赏方法引起了我的注意:和诗.新诗应该怎样"和诗"?余先生解释道:"在原诗的启发下,有新意要说,或不同意原诗立意,或有同感,可以自己试着另写一首诗.  相似文献   

19.
《就是那一只蟋蟀》一的课后习题中,问中的蟋蟀是否有寓意。《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的分析是:“蟋蟀不仅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更深的寓意是反映我们民族共同的心理心态。反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化。”我们的不少教对此照本宣科,在具体分析诗句时却屡陷困境。共同的心理、共同的血缘和化就是蟋蟀的寓意吗?对这个含糊的答案,笔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0.
<正>【学习目标】1.认识新诗,把握当代新诗的特点。2.学会品鉴新诗,掌握新诗品鉴的一些角度、方法与路径。一、情境导入同学们编辑的新诗集《新诗语》已接近尾声,而我们的新诗品鉴会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随着新诗品鉴会的临近,这几天,同学们纷纷向老师表达一个困惑,即不知该如何去品鉴一首新诗。大家从小读的多是古典诗词,而所熟悉的诗歌品读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