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韩愈的散文,既和骄文迥然相异,也和先秦两汉的古文有所不同,完全是一种新型散文。它们更接近当时的语言实际,更自然活泼,明晓流畅,其语言表现力和生动性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应用的范围也达到了相当广泛的程度,可用来说理、叙事或者抒情,从实践上重新奠定了散体文的文学地位。后人对韩愈有着极高的评价,如唐代刘禹锡说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三十余年,声名塞天。”[1]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2]韩愈的文学主张在他的抒情文中有极为充分的体现,本文拟对其抒情散文“感情真挚,热烈奔放”的风格,探讨…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与谢氏家族风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氏家族深为社会的旷达、清谈之风熏染而好自然,诗涉玄理且描摹山水。谢灵运的名士风流是他家族风习的沿袭,其山水诗的声誉为谢氏诗人之冠,在当时诗坛上的成就并不等同于山水诗的开创者;他在山水诗创作中的性之所适与思之所适的结合,导致人们对他状山水有佳句而无佳篇的批评,但这正是他山水诗的特征及其未能拓展纯净山水诗境界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有学者断言:21世纪是体验哲学的时代。[1]这种体验,在笔者看来即为生命体验。生命是体验依托,而体验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它规定着特定的生命且被这种成长中的生命规定着。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人的整体性存在,包含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实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各个方面,是一条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2]德性生成作为这条链上的独特一环,尽管有其特殊的内在生命需要的导向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目标,却不能脱离人的现实存在,不能脱离生命活动。所以,在道德的视域里,所谓生命体验,是指生命主体在生活世…  相似文献   

4.
韩愈虽不以山水诗人名闻于世,但他却写了近百首独具风貌的山水诗,韩诗中的山水具有4个显著的特征;1,雄奇险恶之美;2、平易自然之美;3、心态的形象记录;4、深层的生命精神。这些特征与其诗中沉积的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有深刻关系,是《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盂子“养气说”及“攘斥佛老”思想三重影响的结果,在大变唐诗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韩愈一变谢氏轨迹,运用汉赋铺排及散文笔法,开创了山水诗表现形式的新领域,其诗中的山水因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因而在满足人类艺术文化需要方面具有不朽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与王维山水诗的恬静不同,孟浩然的山水诗带有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他以清新的笔触,真挚的感情描写自然,抒写胸襟,每首诗都创造出一个“有我”之真境界,形成了融清新幽美的自然与真挚淡泊的情怀于一体的山水诗风格。  相似文献   

6.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语)。大凡有作品传世之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凸现。王维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山水诗中动静相衬而产生意境之美。 在王维前期作品中,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在其著称的山水诗中,“静”表现得更为充分。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老道熟成,炉火纯青。诗中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对自然景物独特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与“静”,具有其特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于山水诗,我们传统的欣赏习惯是要求其逼真、入画。而李白的部分山水诗以其动态的山水观照突破了传统山水诗的恬淡空灵的境界;而其部分接近传统的山水诗又不同于我们一贯给于他狂放的评价而达到内敛的心灵境界。这从一个角度又展示了李白诗歌风貌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评王维山水诗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开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空灵、静寂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本试图通过对王诗的分析,触摸王维的情感世界,感受其诗中自然山水背后的主观色彩,说明王诗艺术达到了“寓目骋怀”的境界,但尚未达到物我两忘的“明心”之境。  相似文献   

9.
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山水诗中融入了他自己感受到的禅趣与参悟,以清净空灵、自然脱俗的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一种审美意境。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诗人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统一,达到了意境中的"有我"与"无我"之美。他的山水诗同样又体现了动态的诗情与静态的画意的统一,呈现了"诗中有画"的意境之美。虚实相生这一创作特点的使用,使得王维的山水诗又将意境美融合于象内之境与象外之境的统一之中。  相似文献   

10.
王维的山水诗诗境明秀,兴象玲珑,营造出一种融空明之境与宁静之美为一体的空灵境界,对压抑而又无奈的生命作了美学与哲学的阐释,较为成功地彰显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空明境界中的生命萌动;静谧意象中的生命永恒;冲淡情趣中的生命勃发。  相似文献   

11.
王维的山水诗诗境明秀,兴象玲珑,营造出一种融空明之境与宁静之美为一体的空灵境界,对压抑而又无奈的生命作了美学与哲学的阐释,较为成功地彰显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空明境界中的生命萌动;静谧意象中的生命永恒;冲淡情趣中的生命勃发.  相似文献   

12.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由于时代背景和母亲宗教信仰的影响,他具有很高的佛禅修养。王维山水诗的禅味体现为两种境界:一种是在般若“空观”的映照下表现出的悠远静谧、物我冥合的空灵之境;另一种是在“空观”之外,将佛教禅宗与老庄思想相结合表现出的无执无滞、随遇而安的自在之境。虽然王维的山水诗蕴籍禅味,但却不能把他单纯理解成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因为在他的禅境里其实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此他的山水诗并没有因为佛禅思想的影响而完全失去人生的热望,生命的火焰其实从未熄灭,整体表现为“空观不空”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3.
一切文学作品,都以独创为贵,这是人们公认的。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里称赞樊宗师著作之富:“然而必出于已,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在铭辞中,韩愈又批评当世说:“唯古于词必已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所以他自己作文“唯陈言之务去”,他能被后人尊为“文起八代之衰”,和这种主张独创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 ,孟浩然寄情山水 ,关注田园 ,并与之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同化的清幽境界。在他纯粹意义上的山水诗中 ,他以清淡、平和之心 ,写清新、自然之物 ,从而形成了清淡之辞与隽永之味相渗而成的情韵美、清旷之情与清谧之景交融的意境美 ,构成了其“清诗句句尽堪传”的“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吉檀迦利》导读在诗人看来,宇宙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万物由一个共同的生命维系着,主宰这一切的是一个无形无影而又无所不在的精神本体,这个精神本体就是神。宇宙万物都是神的分身,人们只有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才会感到真正快乐和幸福。但他同时又热爱尘世生活,热爱现实世界。他对与神合一境界的追求,是和他对人间理想社会的追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6.
从创作手法、精神气韵、才情个性等角度深入剖析了从谢灵运到韩愈在审美追求及诗歌风格方面停承及发展的轨迹。就传承而言,谢灵运以功力为诗,这在中唐时得到了空前响应;就发展而言,谢灵运的时代,山水态美尚未被人感知和表现,他以细致的体物传达山水精神,使山水诗蔚为大观。韩愈的时代,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山水美在诗篇里已趋饱和,他的体物是要表现事物的丑陋、冷森、充满戾气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早期山水诗萌芽于曹魏时代,在晋代逐渐发展和成熟,开启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玄言诗孕育了山水诗。玄学使山水具有清越之气,老庄思想使人们向往自然。随着情理的消长,山水逐渐与情感相结合,逐渐完成了对玄理的清洗,并且随着玄佛的融合,使山水诗具有了境界之美,并朝着世俗化和抒情性的方向发展,逐渐使山水诗成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开宗立派,主要缘于其山水诗在情景关系上对前代的超越。他的笔锋,将山水诗境推向“情景相谐、理意俱融”的和谐境界。他对自然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形成了一种玲珑淡泊的清雅诗境。此种境界也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的一种外化,是其寻找生活本真、向往天人合一境界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19.
王维是中国山水诗源流演变过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其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表现在多个方面,仅从其山水诗意象的自然美角度考察,其诗真正贯彻了自然、清新、质朴、淡雅、和谐的审美观。其山水诗意象的经营,既不被动无为、单调枯燥,也不大红大紫、铺张渲染,既非客观照相,也不刻意雕饰,在看似不经意间,剪裁、布局、点染,尤其擅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幅幅出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自然美图画,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妙境界。  相似文献   

20.
王维是中国山水诗源流演变过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其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表现在多个方面,仅从其山水诗意象的自然美角度考察,其诗真正贯彻了自然、清新、质朴、淡雅、和谐的审美观。其山水诗意象的经营,既不被动无为、单调枯燥,也不大红大紫、铺张渲染,既非客观照相,也不刻意雕饰,在看似不经意间,剪裁、布局、点染,尤其擅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幅幅出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自然美图画,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妙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