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合同法》在尊重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的基础上,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全面履行劳动合同、引导用人单位合理约定劳动合同期限、规范用人单位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行为、要求用人单位在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时必须依法支付经济补偿,从而在劳动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上,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法》在立法过程中引起了劳动者、用人单位的广泛关注。从最终的立法文本中我们看到了诸多的制度创新,分析这些制度创新对于充分理解和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结合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理念对新确立的合同违约金制度和劳动补偿金制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完善立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合同法正武施行以后,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作为用人单位.如何在新劳动合同法下实施对本单位员工的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构楚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做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旨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尤其是广大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法律保障。文章通过对农民工的实际调查,分析《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现状及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利于《劳动合同法》的顺利、有效实施,切实保护农民工劳动权利行使。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法》下供电企业用工风险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正式职工和供电企业特有的农电工制度两个角度分析<劳动合同法>下用工风脸的期遘和应对策略,有助于协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关于鉴定劳动合同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更多地是为了解决当前许多用人单位有法不依,甚至故意违法损害劳动者的权益这一具有相当普遍性和严重性的问题,加大了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以促使用人单位依法行事.所以侵害劳动者权益越多的企业受到劳动合同法的冲击越大.在这一推理下,农民工的权益受到的侵害最大,其工作的许多企业受到的冲击也最大.违法成本增加,用工数量减少,势必影响农民工的就业.但不会影响就业大局,甚至还会因就业数量的缩减而缓和了当前存在的"农民荒"所带来的工资的上升对经济的压力.大学生群体虽说近年来就业有些困难,但原来"精英教育"制度下存在供不应求的就业局面,及其具有专业性人力资本等因素,劳动权益保障相对较好,又因为其工作单位存在的比较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又具有刚性及延续性,所以受到<劳动合同法>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王秋峰 《科教文汇》2009,(20):281-281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会对高校的管理体制带来重大影响,高校教师将从原来的人事管理变为现在的合同管理。教师和学校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将进一步明确化。高校教辅人员和后勤人员适用《劳动合同法》,将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后勤服务质量。《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得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制度更加优越,同时也对高校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就劳动合同法的亮点和部分对该法的误解进行阐述,指出虽然对劳动者权利进行倾斜保护,但并未加重企业负担,该法是一部对企业和职工都有利的法律.  相似文献   

9.
姚兆锋 《大众科技》2016,(4):99-100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者合同要承担"二倍工资"的惩罚制度。这种制度在现实中对提高书面劳动合同的签订率有很大作用。但是,人们对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和计算基数有不同的理解。作者从具体的法律规定入手,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向劳动者倾斜,保护其舍法权益,凸显其本位,成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围绕劳动合同订立、劳动合同解除和劳动合同终止,分析和解读了<劳动合同法>中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劳动合同法》实施在调整劳动法律关系、提高劳动者的法律地位、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规范化精益管理以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所属机械设备经租分公司、工程项目经理部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情况展开专题调研,在进一步发现建筑施工企业存在一些实施《劳动合同法》中不到位以及不容忽视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有效实施《劳动合同法》的一些对策,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落实劳动合同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宏江 《中国科技信息》2010,(11):184-184,190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有关劳动合同的诉讼案件呈上升趋势.用人单位如何更好地执行<劳动合同法>,如何使解除劳动合同的工作顺利进行并避免纠纷,这是用人单位必须研究的现实课题.笔者从三个方面对解除劳动合同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期望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妥善协调利益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上具体表现就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一部关系到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在此背景下,根据劳动关系专题调研的结果,介绍了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权益,从法律意识,工资数额、发放情况及最低工资了解程度和工会有无及农民工参与工会情况三个层面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农民工享受权益和维权意识的现状及其因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经常存在劳动争议问题,因而劳动争议需要得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劳动争议解决结果直接影响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各自利益价值,同时解决劳动争议问题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相对过去而言,现在中国经济体制已经实施重大改革,紧跟其后的便是民众思想观念改变,因而社会利益矛盾急剧增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产生经济冲突,建筑和谐劳动关系成为艰巨任务,而劳动仲裁调解在解决劳动争议中属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用工制度的联系 所谓用工制度,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变更、终止和解除劳动关系的一种劳动法律制度,实质上是采用什么手段、形式和途径,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制度。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它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条文章程,并被强制执行的法规政策,比如最近通过并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它里面就制定了许多宏观意义上的用工制度,适用于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和组织。  相似文献   

16.
吴丽斌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320-320,3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将于2008年1月1日颁行实施。《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我国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和稳定,促进劳动者社会地位和福利水平,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主体呈现多元化和差异化,劳动关系日趋多样性和复杂性。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加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用工制度,规范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行为,保障职工依法享有合法权益。做到各项制度规范合理,职工权益充分保障,双方协商平等合作,工会作用有效发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李泽忠 《中国科技纵横》2011,(3):221-221,258
工伤风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因履行劳动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发生劳动者人身伤害事故或财产损失,依法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法律责任风险。近年来,矿难等事故频繁发生,工伤事故猛于虎也,给国家和用人单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用人单位忽视安全生产和教育,冒险和违章操作,导致工伤事故发生,依法由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制裁、劳动仲裁与诉讼等风险。为了防范和分散工伤事故风险,用人单位应当强化劳动安全管理,参加工伤保险和商业保险等,预防和控制工伤风险,确保劳动者生命健康安全,维护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的含义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被称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也称之为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所谓人身权利,是指权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离,是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化,劳动者的类型也日益多样化.2008年1月,备受各界瞩目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劳动关系规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劳动法>的比较,同时提出<劳动合同法>适用范围的一些局限,并对未来劳动者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劳动关系的形成与建立往往是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劳动合同为前提和标志,但我国法律也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符合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和实质要件,未按国家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和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满后未续签劳动合同所形成的一种劳动关系可以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同样受我国劳动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