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当代》     
继第一期<当代>,第三期继续刊载王刚的<福布斯咒语>,继续书写地产商冯石颇具戏剧性的投资经历及其接踵而来的资产风波.另外两篇小说<生命飞扬>和<向阳坡>异曲同工,书写两个卑微的底层人的执拗,真实可感,别具声姿.  相似文献   

2.
自年初扩版以来,《人民文学》走势一路坚挺。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2、3期连载)和张翎的《金山》(4、5期连载)两部长篇大戏一直挺进年中,中短篇也不乏出色之作。可惜缺少长篇压阵的第6期,中短篇也缺压阵之作,显得稍弱。  相似文献   

3.
本期最值得关注的作品是海外作家于晓丹的长篇《一九八0的情人》(《当代》第2期)。近年来,“海外兵团”的创作日益引人瞩目。严歌苓、苏炜、王瑞芸、张翎、袁劲梅、陈河、陈谦等,连续有力作推出。若单以年度佳作论,有时甚或可与大陆文坛抗衡。所谓“海外兵团”也是习惯说法,他们其实是散兵游勇,大都在上世纪80年代出国,除严歌苓外,无一人在出国前以写作成名。如今人在天涯而心怀母语,其沉静的书写,原本只是个人记忆的整理和完成。大概谁也没想到,这几个海外业余作家的创作竞能有如此鹤立鸡群之势。相形之下,大陆文坛的整体浮躁和匮乏昭然若揭。于晓丹曾任《外国文学评论》编辑,翻译过《洛丽培》,此番她向母语世界贡献的不仅是外国文学的深厚功底和海外漂泊的情感积淀,更是自己的青春经验——中国的。1980年代的,只能活一次的青春。同为海外作家的张翎推出了反映早期海外华人生活史的长篇小说《金山》(《人民文学》第4期),显然是一部颇具史诗追求的大作品;苏童也推出了新长篇《河岸》(《收获》第2期),是旧曲新翻还是技艺精进,评者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不可避免地涉及中西方两个地理世界。从人物的实际活动空间位移到文化范式的不同,华文文学都涉及到地理因素的差异。新移民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借助"开平""金山"两个地理空间,探究了原乡与异乡的象征意义,使小说人物在两种不同文化地理空间中呈现出身份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今最有分量的海外华人女作家之一,张翎被赋予了多种的界定,对她及其作品的研究也在以不同角度、各种方式延伸着。作为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个体在突变的环境中,历练的痛苦与无奈正是张翎在文化与地域的交融中,经岁月的流动和历史的见证所着重关注的实在,因而,他者的语境为解读张翎作品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角。小说《余震》是张翎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进行的创作。与以往不同,在这次的书写中,张翎将依托唐山大地震发生的历史背景,将母国设置为主要的故事背景。因此,对于擅长通过小说在东西方之间搭建对话的张翎而言,透过他者语境对小说《余震》的解读就显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葛逸凡女士是生于大陆、后居台湾、1965年移民加拿大的作家,著有《欣欣向荣》(1971)、《金山华工沧桑录》(1989)、《时代.命运.人生》(2003)等小说和散文。《金山华工沧桑录》(大陆书名《他乡风雨》)是首部依据加拿大华工史而创作的中文小说,荣膺台湾海华文学奖第一名。作者还曾荣获台湾《文坛杂志》文学奖短篇小说第一名和2008年冰心文学佳作奖。本访谈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作家的书香童年;第二部分描述了作家对台湾文学的阅读和参与,以及其广阔的英文阅读面;第三部分结合加拿大少数族裔生活讲述了作家对所居城市Kelowna的深刻感受及其自传体创作;第四部分讨论了代表作《金山华工沧桑录》的内容、风格和创作过程;第五部分呈现了加拿大华人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及作家与洛夫、痖弦等文学名家的交游。本访谈对于真切了解作家写作心理、华人文学和加华文学历史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日前,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各个奖项一一揭晓。备受关注的“年度杰出作家”,不出意料被此前夺魁呼声最高的苏童获得。张翎则凭借反映海外华工百年沧桑的小《金山》获得年度小说家奖,成为获此奖项的首位海外华人作家。此外,朵渔、张承志、郜元宝、笛安分别获得年度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以及新人奖。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新移民女作家张翎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交错的彼岸》是继《望月》之后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糅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构成多重人称复合叙事。张翎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巧用使叙述者在叙述时空上的转换自然而流畅,且赋予读者真切感和信任感。第三人称叙述使得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比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张翎对两种叙述人称的灵活掌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9.
本期最值得讨论的是《人民文学》第600期"新锐专号"和年初改版的《青春文学》。"国刊"的特别关注和老牌青年刊物的明显转向显示出传统期刊的危机意识和突围意识。而在"青春写作"自行发展且如火如荼的前提下,如何在接纳、借鉴、比拼中重建自我定位,对勇于探索的文学期刊是难事也是大事。因为这关涉到在未来"资本为大"的文学格局中,精英文学如何占位和传承。此外,本期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作品。晓航的《断桥记》(《人民文学》第8期)、徐则臣的《逆时针》(《当代》第4期)、唐朝晖的《仪式》(《花城》第4期)分别以寓言、写实、心理分析的写作方式解读了现代社会的核心病症,刘水清的《羊角畔的小伙》(《大家》)以沈从文式的笔法再度搭建了一个世外"边城",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都市心象,值得一看。因篇幅所限,本文主要选摘期刊点评,"《人民文学》600期新锐号评论专辑"和"新版《青年文学》评论专辑"另文刊出。  相似文献   

10.
王丹蕾 《学语文》2012,(3):73-74
中国的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持续书写和想象的对象,在《人民文学》"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文本中,乡村想象自然必不可少:记忆中的乡土温情脉脉,是疲惫不堪的打工者魂牵梦绕的精神之乡(《太平狗》,《人民文学》2005年第10期);审美的乡村醇美自然,是美好人性孕育、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反腐文学的创作中,湖南作家王跃文和山西作家张平的作品虽风格各异却影响深远,前者以揭示官场中诸关系、规则见长,而后者重在歌颂正气、为民代言。文章通过比较《国家干部》(张平)和《国画》(王跃文)来探析二位作家在反映现实生活、挖掘腐败根源等方面的异同,认为:无论是被称为"官场小说"的《国画》,还是被称为"反腐小说"的《国家干部》,它们都立足于现实,及时反映现实问题,对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衰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又称“北大评刊”)成立于2004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论坛成立五年来,坚持对十余种主流文学期刊进行追踪点评,产生很大影响。本年度,论坛继续努力,以“学院的立场、可信的尺度、严格的筛选、切近的点评”,有力地切入当下创作,并为未来文学史的写作留下一套扎实可信的史料。2009年最值得关注的期刊是《中国作家》。这家中国作协属下的重头刊物创刊于文学期刊“黄金期”的尾声(1985年),不久便遭连文学落潮,面临市场化转型的生存压力。2000年在许多文学期刊停刊、改版的大势下,《中国作家》曾“逆流而上”,由双月刊改为单月刊。试图以集中推出长篇小说、纪实文学的办刊策略占领市场空间。如此虽发表一些重头作品,但弱化了杂志“杂”的特征,跻身于图书市场的竞争,并在长篇小说普遍稿荒的困境中越来越向纪实方向倾斜。2005年,“小说版”和“纪实版”分家,今年,“小说版”改回“文学版”,又恢复了传统的“四大块”(小说、诗歌、散文、评论)设置。经过lO年的反反复复,杂志对自身功能和读者定位当愈加清晰。回归传统的《中国作家》显然颇为自觉地履行作协刊物的传统职能,不但文类齐全,还特设“新农村专栏”,发表70岁的农村妇女任俊娥的长篇《咱农村女人这辈子》,并由作协主席铁凝亲自推荐,俨然是对中断多年的从基层培养业余作家的新中国作家体制的延续。改版的头两期,集中发表了当下“一线作家”的力作。以《中国作家》的地位和编辑的励精图治,这两期的《中国作家》可以作为一个“横断面”来考察当下中国小说创作的整体状况和综合实力——无论是成绩还是问题都更属于整个文坛而非单个杂志。新年伊始,各期刊纷纷推出重头长篇。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人民文学》)沉稳大气,有民间史诗的气韵;王刚的《福布斯咒语》现实感强,塑造出一个鲜活的当地房产大亨形象。老将们也纷纷出马,张洁的《灵魂是用来流浪的》(《钟山》)执着地以玄奇的方式为理想插上沉重的翅膀;黄永玉的《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收获》连载)是老艺术家凝一生之思的回眸之作,颇有乃舅(沈从文)之风。最令人失望的是张贤亮的《壹亿陆》(《收获》),满纸荒唐言,一副市井腔,让人深感对于功成名就的老作家而言,节制是基本美德。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乡土中同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北大评刊(2009年第6期)——看《人民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最后一期的文学期刊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人民文学》第12期的"海外新华人作家专号"。近几年来,新海外华人的创作实力逐年上升,上年度的中短篇佳作已与大陆文坛有分庭抗礼之势,本年度无论长短篇都几占半壁江山。"专号"是其实力的集中展现,其中,陈谦的《望断南飞雁》(中篇)、陈河的《沙捞越战事》(长篇)、袁劲梅的《老康的哲学》(中篇)都堪称力作。  相似文献   

16.
张翎在完成并出版《望月》《交错的彼岸》《邮购新娘》《金山》等长篇力作后,以锤炼成金的语言创作了《阵痛》,讲述了上官氏母系家族中三代女人从中国到海外的世纪故事。面对以父系为根基的中国家族,张翎一举打破世俗观念,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来观照历史和女性生存境地,大胆地跨越广袤的空间与时间,书写女性的疼痛生命体验。本文通过剖析由爱恋之痛和生育之痛构成的疼痛叙事框架,揭示了张翎那份隐藏在疼痛下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碉楼"是加拿大华人作家张翎在2009年推出的长篇小说《金山》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意象载体。小说内的"碉楼"是解读其小说的一个重要窗口。从文化维度讲,碉楼是一个维系传统文化的城堡,也是一个传统文化不断流失的墓碑;从性别维度讲,它是一面维护女性的安全围墙,也是一个让女性虚妄等待的囚笼。"碉楼"成为意蕴丰富的具有性别与文化内涵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18.
《人民文学》第9期,看一篇罗伟章的《奸细》(中篇)足矣。 这两年一直看《人民文学》,罗伟章俨然“熟人”矣,但要问到如何评价他的写作,还是让人颇费踌躇。从《我们的成长》的朴素,到《大嫂谣》的真切,再到《变脸》的干瘪,罗伟章始终在“成长”也在摇摆。尽管“底层文学”一再升温,而罗伟章已俨然成为其中的“主力作家”,我们却不愿意看到一个新作家为了赶潮流而牺牲文学上的真正成长。  相似文献   

19.
日前,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各个奖项一一揭晓。备受关注的年度杰出作家,不出意料被此前夺魁呼声最高的苏童获得。张翎则凭借反映海外华工百年沧桑的小说《金山》获得年度小说家奖,成为获此奖项的首位海外华人作家。此外,朵渔、张承志、郜元宝、笛安分别获得年度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以及新人奖。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作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一百年来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其开创意义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其语法系统存在着一些矛盾之处。该文从"字类"(词类)、"词"、"位次"以及"句读"四个方面论述《马氏文通》语法系统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