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含着广阔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即包含于生活的各个层面,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语文教学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一本语文书,而是应该让学生眺出语文课本,到生活的大海中去邀游,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瑚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扩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含着广阔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即包含于生活的各个层面,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语文教学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一本语文书,而是应该让学生眺出语文课本,到生活的大海中去邀游,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瑚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扩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去装扮生活应该成为一种观念。  相似文献   

4.
语文与生活     
文摘类杂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以前我一直不在乎,仅把它们视为一本单纯的杂志,手上有这么本书,用眼睛扫一遍,然后一直让它躺在书桌上。直至在它身上堆积一层灰时,才觉得自己该收拾收拾。自从前年邂逅了《语文新圃》之后,才改变了我的看法。原来读书就是自己在学语文。而语文也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应该是推广到生活,像李清照那样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像朱自清那样独步荷塘,欣赏月色;像宗璞那样游览西湖,感受绿色;生活中到处有语文的足迹,有语文的身影。当你用心去感受生活时,语文也就你身边悄然而至。每一次我读《语文新圃》,就会对生活有种新的诠释。所以我觉得学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懂得几个拼音,几个汉字,或者为了考试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学习。”只有把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服务生活。一、教材——学生面向生活的平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2004年始,大学语文课程一直被“边缘化”、“尴尬”这样的词汇所包围。然而广大语文同仁并没有灰心,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正朝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近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电视节目的热播,以及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中对语文科目的重视,都极大地增强了语文教师的信心,“语文热”的时代仿佛即将来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大学语文改革仍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建筑类高职院校或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语文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7.
刘增强 《河南教育》2005,(11):36-36
语文与生活关系密切,语文教学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活水之源,语文课堂才会生动活泼。我认为,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收看《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动态,信息十分丰富。通过《新闻联播》,我们可以看到江南水乡的秀丽,感受北国风光的壮丽,目睹国际都市建筑艺术的典雅别致,领略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韵味,认识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指导学生收看《新闻联播》,不只在于了解新闻,而在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把课本知识和社会生…  相似文献   

8.
余平男 《贵州教育》2005,(14):34-35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的确如此,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教学时,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一、教学回归生活,语文充满活力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  相似文献   

9.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1.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小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例如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充分证明了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的,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象,学生可以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事,学生在这样的感悟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情绪性体验,达到了“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2.语文训练“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先天具有"跨越学科,对接生活"的特性与需求。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先天具有"跨越学科,对接生活"的特性与需求。国家课程体系中语文的分科学习,不能够完全反映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也满足不了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学语文、用语文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或者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将语文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我与大家》校本课程就是在此背景下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作文论》里说:“语文教学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了。”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是水泥墙的阻隔,在它的上空应该有无数道联系生活的彩虹。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的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当今社会语文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对当今社会语文生活关注不够,主要表现在教学观念落后,教材建设落后,过分强调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作用等.母语的现状和未来、国家的法律法规、新兴的语文现象等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树立语文发展观,编定具有时代气息的教材,改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梁洪秀 《教师》2011,(6):39-39
《红楼梦》语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感悟生活,学会生活。语文含听、说、读、写,生活有喜、怒、哀、乐。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按照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加之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一套与生活互融相通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产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应该“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美国教育家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语文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不仅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之所需,更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之所需。因此,我就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从生活…  相似文献   

16.
笔者教学《大学语文》这几年来,发现了学生学习的一个通病,《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考查课,学生最多只是在集中教学的几周内把语文学习的视线和精力集中到课本为数不多的内容上来,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外不愿意再多下一点功夫。虽然有些学生也意识到要学好语文拓展能力,课外还需要花一番气力,但这种认识往往是模糊、  相似文献   

17.
王秋菊 《广西教育》2004,(9A):25-25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教师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培智学校(教育对象为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教材没有出台之前,我国大部分培智学校都采用了上海卢湾区辅读学校编制的《实用语文》教材。作为生活语文教材系列的地方性教材,怎样才能达到生活语文教学的目标?文章从生活语文要体现生活化、要凸显语文味、要彰显特教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就生活语文教学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而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习必定源于生活,最终用于生活.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学好语文,也必然成为现代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主要结合一节口语交际课《买文具》谈谈我是怎样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也就是说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渠道是生活。在生活中开放地学语文、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开放地学语文,可以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生活语文是生活的再现。有声、有色、有情、有境的生活世界,必将把学生带入一个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