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正许姬传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秘书。他从1932年起即与梅兰芳合作,全力辅佐梅兰芳,追随左右,形影不离。梅兰芳比许姬传年长7岁,在他们长达三十多年的相处时间里,梅兰芳对许姬传处处关心,时时提携,在梨园传为佳话。许姬传的小儿子许国耆一度与我同事,他见我爱好京剧,便常向我谈及他父亲与梅兰芳交往的历  相似文献   

2.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流播全国,影响范围较广,有着"国剧"之称。京剧走遍世界,成为介绍以及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对余三胜对京剧的贡献进行研讨,以望对艺术大师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我拍《学京剧的孩子》黄文想拍摄学京剧孩子组照的念头来得似乎有些偶然:1995年2月的一个晚上看电视时,随手刚好调到正在播放京剧片断的频道。演员是一群半大的孩子。记得当时京津沪等地正大搞纪念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周信芳诞后100周年的活动,各种传媒也给予...  相似文献   

4.
<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名震中西,"喜连成"京剧戏班也广为世人知晓。然而,东北首富牛秉坤创办"喜连成"戏班,培养出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一大批京剧大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5.
梅兰芳与山西巨贾牛子厚的情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自号缀玉轩主,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梅家至梅兰芳,梅门四代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成丰、同治年间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  相似文献   

6.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7.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和程砚秋早年有师生之谊,并同列京剧"四大名旦",后却一度分道扬镳,其间恩恩怨怨,扑朔迷离,长期以来世人为之困惑不解,本文试图揭开这一段尘封的历史,还梅、程两位大师由异质对峙,却异曲同工,最终殊途同归的真相.  相似文献   

8.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9.
我不懂京剧,但爱看有关京剧的书。《伶人往事》就是写给我这样的人看的。 不懂京剧看京剧的书当然没有资格评论京剧艺术。我看这些书是要认识京剧兴衰所反映出的社会经济,或者京剧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董菁 《新闻爱好者》2012,(12):81-82
戏曲电影的起源与发展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之一,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的京剧片段纪录片《定军  相似文献   

11.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43):74-74
★《齐如山回忆录》齐如山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定价:33元作为一代京剧艺术大师,齐如山的名字如今很少为人所知。这本书是齐如山晚年羁旅台湾的追怀之作,平易的文字、翔实的故事,让我们不仅能阅尽齐如山的一生,还可以透视当时的社会万象,与历史不再隔世隔代。  相似文献   

12.
我年轻时爱上京剧起,就注意多方搜集京剧剧照,悠悠岁月几十年,锲而不舍,至今已觅得几百幅京剧剧照,成为我的一大收藏,为生活平添了无穷的乐趣。 京剧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瑰宝。京剧演员通过自己多才多艺的表演,塑造了各类生动的人物形像,给人以无以伦比的美的享受。但一旦离开了舞台,这些美好的艺术形象转瞬即逝,难以长久留存。唯有京剧剧照可以弥补此种缺憾,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对普通观众来说,这是重睹演员风采的唯一方法。这就是我收藏京剧剧照的缘由。  相似文献   

13.
电影《梅兰芳》,真实刻画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却木讷寡言,不谙世事,甚至不懂幽默。在其智慧的经济人邱如白看来,正是由于平日里的这种孤单,才使得梅兰芳事业高度专一、成就卓然不群。因此,当梅兰芳因和女艺人孟小冬产生婚外情而开始浮躁时.邱如白力主孟小冬远离梅兰芳,并严厉地说:“谁毁了他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相似文献   

14.
"我喜欢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尤其喜欢他这个京剧票友表演时的扮相。他演京剧上台亮相漂亮,谢幕也很精彩。有时我甚至认为谢幕时的一举一动更显功夫,更显一位票友对京剧的理解和热爱。"半世纪拉美情缘老吴与我闲聊时的这段话语转眼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自2013年3月18日老吴去世至今这半年多来,作为老吴在新华社的下属、同事和朋友,我每每想起他的这段话都感到  相似文献   

15.
古中国的歌     
京剧研究,据我所见。有不少是在非京剧专业工作者那里展开的;而他们的研究,或广度,或深度,则不时多有超出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的情形。这一方面,大约因京剧艺术本身即是很感性的,事实上并不那么“专业”而“隔膜”;另一方面,则是身在京剧此“山”之外,远近高低,尽在眼底,  相似文献   

16.
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通诗文、工书画,是一位极具文人气质的艺术家,这与他长期结交文人雅士不无关系。与梅兰芳声气相求的,既有旧派文人,也有新式知识分子。作家包天笑(1876-1973)就是一位与梅兰芳保持长期交往的新式知识分子。缘起《留芳记》说到包天笑和梅兰芳的关系,必得先从包天笑的长篇历史小说《留芳记》说起。包天笑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和小说家,一生著  相似文献   

17.
1915年我在上海出世,五六岁即随同长辈看京剧。彼时上海京剧流行连台本戏,带有机关布景,更迎合一般外行人和孩童们的兴趣。我在10岁左右已是十足戏迷,关于伶人与戏目历历如数家珍,自己亦能哼上几段,上弦吊嗓,朗朗上口,且有板眼,显然得力于百代、高亭、蓓开等唱片。  相似文献   

18.
我对书装艺术大师钱君訇先生的敬仰差不多占有我长长的一生。可是,见面的机会不多,今天想起来可以说说的只有二三事。  相似文献   

19.
艺术大师罗丹有句名言:“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觉得,我们当新闻记者的也有这样的感触。生活并不是缺少新闻,而是  相似文献   

20.
周小华 《视听界》2001,(5):36-36
一名出色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首先要有强烈的情感和一颗真诚的心,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用心去热爱,要透过表面的虚荣,从心灵深处去亲和去追求;对自已所办的节目,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用心去领会。比如我在主持《空中大舞台》时,遇到过一档节目是京剧专题。当时,经过调研,认真备稿,我把受众群设定为京剧迷和京剧爱好者。这样,主持时的基调就不是那种介绍京剧知识的说教,而是与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