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洛阳伽蓝记>是中古重要文献,考察了<洛阳伽蓝记>中的方位词及方位表示法,并与上古汉语方位词及方位表示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洛阳伽蓝记>详尽记述了北魏迁都洛阳的四十年中佛寺的兴衰,本文通过对该书的梳理,结合北魏洛阳永宁寺、大同方山北魏思远佛寺、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的考古材料,试对比朝佛寺的布局特点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3.
《纂异记》是由唐人李玫所撰的传奇小说集,《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都有著录。原书已亡佚,但在《太平广记》、《类说》、《绀珠集》、《说郛》等书中收有其佚文。通过历代书志、笔记记载及各种类书、丛书所收佚文,对《纂异记》的版本情况进行考察,推断《太平广记》所收《纂异记》的故事最接近原书原貌,《绀珠集》、《类说》本所载只是原书的删节本,而《说郛》所载则是在《绀珠集》、《类说》本模式上仿作的伪书。  相似文献   

4.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记述北魏洛阳寺院建筑的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事实.作者以大量笔墨描写了洛阳对外交往的繁盛景象,可补正史记载之不足.通过其书,可了解当时北魏洛阳中外文化交流的活跃与繁荣.  相似文献   

5.
《洛阳伽蓝记》描写了洛阳城的寺庙伽蓝。《洛阳伽蓝记》中的空间书写不仅是对于小范围的洛阳实际地理环境的描写,更是对于抽象的王朝政治空间的细笔描摹,此中包含了历史沧桑的沉痛感悟,浸淫的是杨衒之对于洛阳伽蓝之外的人文空间的挖掘。北魏悠悠历史消逝在了一座座伽蓝的缘起缘灭中,这段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作者感觉到了窒绝生命的凄芜,由是在他史笔的妙绝雕琢中,伽蓝尽人事,一一垂丹青。  相似文献   

6.
自从嘉庆二十一年(1816)阮刻<毛诗注疏>南昌府学本问世以后,阮元的<毛诗注疏校勘记>亦随之风靡于世.在阮刻独领风骚将近二百年的今天,不少学者在使用<毛诗注疏校勘记>的时候,仍然忽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一,忽视了阮元<毛诗疏校勘记>有两个内容大为不同的版本这一事实;第二,忽视了两个版本中哪一个版本是得到阮元认可的这一事实.这两个忽视,给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由于<毛诗注疏校勘记>是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之一,因此,本文的辨析,见微知著,也为辨析整个<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解放之后,以金陵局本为底本的<史记>成为最流行的版本,但此本仍算不上是善本.暨南大学张玉春教授利用北宋类书<太平御览>所引<史记>与今本<史记>进行校对,指出了今本<史记>的某些讹、误、衍、夺,丰富了<史记>异文的研究.本文就张玉春<今本〈史记〉校读记>一文有待商榷之处加以探讨,希冀为今本<史记>整理研究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班固作<汉书>,汉初部分多袭<史记>,因此<史记>与<汉书>重合的部分,成为研究<史记>版本、校勘、史实出入的好材料,并可能由此窥见<史记>原貌.本文仅就<史><汉>异文略作考辨.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9.
韩峰  赵亚芳 《文教资料》2009,(19):17-18
<绿牡丹传奇>是明末吴炳的"粲花斋五种"其中一种,本文作者以<古本戏曲丛刊>本为依据,对各版本<绿牡丹传奇>加以校勘,以理清版本流传之脉络.  相似文献   

10.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文学的代表作,它诞生于语言发展变化较为显著的中古时期,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文章以《洛阳伽蓝记》中的成语为研究对象,从来源、类型、功能和修辞等方面探讨了它们的特点,又从社会背景、时代文风、作品和作者的实际情况这四个角度进一步探究了这些特点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洛阳伽蓝记》几小类复音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穷尽式地讨论了《洛阳伽蓝记》中的复音词,占比重较大的类型的复音词曾在其他文章中介绍了,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占比重较小的类型的复音词,主要包括:主谓式合成词、动宾式合成词、补充式合成词、附加式派生词和几种难以确定类型的复音组合。主要是从组成合成词的词素性方面分类介绍了它们的类别,属于描写的性质,这些基础性研究可以为理论研究提供语料帮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对陆机初入洛时间、初仕晋时间,以及几次入洛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笔者通过翻检各种文献典籍,试对陆机入洛行迹以及初仕晋的问题谈谈自己一些新的看法:太康元年昊灭后。陆机被俘入洛,这是他第一次入洛;元康二年,赴太子洗马之征,是其真正入洛仕晋的开始;之前曾入洛且被杨骏辟为祭酒。未就。  相似文献   

13.
《扬雄集》明确以"集"命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编撰应始于魏晋。严可均《全汉文》本,为现今《扬雄集校注》的底本,也是目前为止最完善的古本。《扬雄集》的传本在篇章目次和正文文字方面均存在差异。对于《扬雄集》版本系统的梳理及对比,为校勘整理该集在选择底本和校本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乔福锦 《丹东师专学报》2013,(1):37-49,F0002,F0003
从外证、内证、理证、旁证、反证等方面作综合考辨,可以肯定,新近发现于天津的庚寅本,确是一个《石头记》清代抄本。庚寅本之发现,不仅填补了"脂本"乃至"佚稿"之文献空白,也为现存版本考证鉴定提供出十分重要之学术依据,为"列藏系五本"乃至整个《石头记》版本源流考辨梳理提供出极具价值之文献参照。从版本研究史之角度观,庚寅本之发现,也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甲戌本、"庚辰本"发现以来红学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文献收获。  相似文献   

15.
《洛中集》,疑为自居易编。主要收刘禹锡、自居易二人之唱和诗作,然久己失传。今人贾晋华在《(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赏宴集)与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一中对其进行了考辑,成果卓。然其考述尚存在疏漏之处,复原诗作之篇目与编年亦值得商榷,故而重新辑录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底本,以清代武英殿本对校,参考南宋黄善夫本等其他版本及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校正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世家"部分文字讹误凡19条.  相似文献   

17.
系词“是”字逐渐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者拟对《洛阳伽蓝记》一书中的“是”字进行初步分析,认为“是”字在这一时期仍具有系词、指示代词两种用法,并产生了多种活用法。而用作形容词的“是“字则较少见。  相似文献   

18.
南宋刻书家黄善夫刊刻的《史记》是现存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本文利用黄善夫本《史记》与中华书局整理本《史记》进行比勘,撰作札记20余则,展开讨论辨正.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禅宗灯录,《祖堂集》对唐五代语言文字及禅宗史的研究均有重大的意义。校本《祖堂集》(孙昌武、衣川贤次、西口芳男点校,中华书局,2007)吸收海内外先行版本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点校。但我们在校读原典过程中,发现此校本及时贤的论述仍有许多可商榷之处,是故作此校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