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陈毅于1942年3月8日在《给罗生特同志的信》中谈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写道:“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我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我们在敌人重兵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历史正是这样。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留下了由项英任书记的中共中央分局和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办事处,继续领导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当时留在江西根据地的有红二十四师和一些独立团、营,加上政权机关人员和伤病员共约3万多人。在中央分局的领导下,一方面要同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的“清剿”作斗争,另一方面还要克服革命队伍内部“左”倾错误的影响,又要同叛徒作斗争,斗争异常艰苦复杂。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后 ,国共两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基本形成了合作局面 ,但围绕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和西路军问题两党激烈冲突 ,揭示了国共两党关系从停止内战到合作抗日的转变过程中又让步又斗争的特点。也表明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 ,付出了重大牺牲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浅议卢沟桥事变与赣粤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庄春贤卢沟桥一声炮响,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由于国民党的封锁隔绝,南方红军游击队长年累月地战斗在穷山绝岭,很迟才得到消息。项英、陈毅正确地分析卢沟桥事变的性质,适时采取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唤醒...  相似文献   

4.
杨林生 《历史教学》2004,2(6):19-22
南方游击队是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后中国共产党留在南方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确立前后,就南方红军游击队问题国共两党经过数月的谈判与磋商,由分争走向合作,对如何确定南方游击队发展方向、如何解决组建后的新四军的领导权与待遇等问题双方互作让步,终于将分散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集中改编为新四军.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于井冈山时期军事斗争的研究视角逐渐从秋收起义和湘南暴动对井冈山斗争的作用、上下井冈山、井冈山斗争时期重要战役的介绍,更多地向红军的创建与发展、红军的组织建设、红军的会师、红军的军事失败等问题转移,内容不断丰富与深化,学术性越来越明显,并取得显著的新进展.今后我们不妨跳出井冈山来看井冈山,不能仅限于井冈山红军与国民党军的军事作战研究,而要开拓视野,根据时代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井冈山时期的军事斗争进行新的学理诠释.  相似文献   

6.
南方游击队是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后中国共产党留在南方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确立前后,就南方红军游击队问题国共两党经过数月的谈判与磋商,由分争走向合作,对如何确定南方游击队发展方向、如何解决组建后的新四军的领导权与待遇等问题双方互作让步,终于将分散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集中改编为新四军。  相似文献   

7.
红军在长征路上的斗争是非常激烈、惊险和复杂的,既要同蒋介石几十万军队以及无数自然险阻进行斗争;又在同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作斗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克服了“左”和右的错误,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红军战略大转移的任务。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正确路线的胜利,因而,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也得以确立和巩固。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是伟大的战略转移,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地理位置关系的变化。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分布特点等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成为南方根据地全部丧失、红军被迫长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趋高潮。12月下旬,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会后,我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这种斗争的一个重大步骤,是在1936年初,我党以“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组织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于2月17日发布《东征宣言》,宣布红军“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20日红军突破天险黄河,开  相似文献   

10.
女性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主体。女红军分布在四大主力部队中。女红军长征体现她们追求人民解放和妇女解放的两大奋斗目标,肩负着前线作战和后勤保障的两项任务,克服了斗争环境和女性生理的两大挑战。虽然女红军数量不多,但女红军长征彰显了女性革命和革命女性的两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国民党内部也爆发了反蒋事变,内外局势错综复杂。中央苏区被破坏后,国民党继续"清剿"南方的红军游击队,福建各游击区彼此隔离且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在艰难的环境下,红军游击队根据形势不断改变番号,并将此作为一种政治宣传手段,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继续革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了北上长征的战略转移,期间路经西部侗、苗、布依、瑶、水、白、畲、毛南、仫佬、壮、土家、彝、羌、仡佬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正确提出和处理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同时也探索提出并丰富和发展了我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当代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喜富裕 《甘肃高师学报》2005,10(1):49-51,68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而工农红军主力进入甘南前后所面临的困难和所处的不利环境在长征途中是最突出的。一是国民党蒋介石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和进攻;二是红军过雪山草地后,军队人员体质消耗很大,粮食和所携带的物资严重短缺;三是张国焘的分裂叛党活动。党中央及红军之所以能够战胜种种困难和威胁,突破天险腊子口,快速走出甘南,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除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和红军指战员的正确领导指挥外,与甘南广大藏族同胞,尤其是杨土司在物质上和军事上的大力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因此.甘南在中国革命史上又是一个转折点.其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4.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威震敌胆。其抗日战绩,在当时的第三战区和第五战区名列前茅,得到国民党当局数十次嘉奖,并获得中共中央的肯定和多数表彰,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战斗,创建了9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部队的发展速度比八路军还要快。  相似文献   

15.
1932年10—12月,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远离根据地,寻找新的战略支撑点的战略大转移,与后来红一方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在原因、过程和结果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红四方面军的千里转战历程又一次显示:中国共产党可能在个别时期个别领导人甚至宗派小集团领导下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但先进性、人民性、科学性保障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和完善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央红军长征开端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作为长征开始的标志似乎已成定论,然而大量事实表明,黎平会议前的红军突围转移是“西征”而不是长征,“西征”和长征无论是在战略方向、实际领导还是在其评价和结果上都根本不同。黎平会议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根本转折,是长征胜利的起点。因此,黎平会议才是红军长征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瓦窑堡的意外失陷,既非红军“不战而弃”,更非中共为照顾与东北军的统战关系而故意让出。实则是在敌我兵力众寡悬殊的背景下,东北军的突然进兵及中共决策上的轻敌麻痹、疏忽、犹豫等因素所致。此一事件,既暴露了中共在西安事变前后处理重大问题时的某些不成熟之处,也为我们准确理解张学良暨东北军与中共及红军间的特殊关系提供了衡量的尺度。  相似文献   

18.
红军东征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发动的,为援助与响应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山西乃至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所采取的第一个重大的战略步骤。红军东征开创了山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局面,震慑了阎锡山的妥协投降和剿共反共活动,促使其政治立场和态度发生转变,推动了山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新阶段的到来和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奋斗的光辉历程离不开军队中出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从多个方面对红四方面军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是收到了极为显著的成效。川陕革命根据地通过对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了人民军队思想和行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壮大了红军队伍;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强化了生命线地位,对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