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硕果满枝花烂漫白剧,是流行于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剧种,它包括吹吹腔戏和由白族大本曲发展起来的大本曲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本曲剧与吹吹腔戏合流为白剧。白剧有几百年的历史,有过十分繁荣的时期。那时村村有戏台,寨寨唱吹吹腔戏,逢年过节时唱,劳动时唱,迎神赛会时唱,举行结婚仪式时唱,办丧事时也唱,唱吹  相似文献   

2.
在滇西北大理洱海之源的洱源县,唢呐是当地白、汉、彝群众喜爱且极具典型性的民间吹管乐器,无论是婚丧嫁娶、岁时节庆,还是民间社火、宗教礼仪等各种场合,都离不开唢呐那高亢嘹亮、热情奔放的演奏.同时,它还是白族古老的吹吹腔戏的唯一伴奏乐器.可以说,洱源人深爱着唢呐,洱源人也不能没有唢呐,无论是喜庆还是忧伤,唢呐吹奏都是他们表达感情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3.
李明璋(公元1936年一1985年),云南省大理市海东名庄人,白族,是建国后自学成才的白族民间艺人,是广大白族人民公认的白族大本曲演唱家,经过不断发掘和创新,他对白族大本曲唱腔、曲调研究有自己的独到的创意.生前创作改编了一大批反映新生活,为白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大本曲唱段和本子,他常年深入广大白族农村演唱,汲取了大本曲南腔、北腔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对白族大本曲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被誉为大本曲艺人中的"后起之秀".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立五十周年庆祝活动之一,就是在2006年11月23日于大理古城举行的"白族大本子曲、吹吹腔激情演唱会",190个演员表演的50个白族曲艺节目分为两大块:一是32个传统名曲名段;二是近20年来在全国获奖的18个新曲目.演员深情投入,观众会心叫好.……  相似文献   

5.
乡村歌者     
左家琦 《大理文化》2014,(4):96-103
花开花落几千秋,白腔白调万古悠?成!三斋不如一戏,三戏不如一曲!年年三月开曲头,一唱唱到九月九!·不放盐巴的菜吃不成,不唱大本曲的日子过不——白族民谚  相似文献   

6.
杨义华 《大理文化》2012,(8):113-114
为期一周的第二届巴黎中国曲艺节圆满落幕,由大理州文联选送的白族大本曲《麻雀调》,绕三灵情歌《花开两朵万年春》在本次艺术节上分别荣获银奖和铜奖。  相似文献   

7.
杨曦泠 《大理文化》2014,(3):105-112
正民间艺术长期以来是大众较为熟悉的民族文化标识,它们是少数民族群众展示自我、寻求认同的有效载体,而戏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源于两宋之间,至今已近千年,北宋时期中国音乐由歌舞伎乐形态转型为民间音乐形态,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民间歌舞等随之兴起,产生了以宋元杂剧和元代南戏为代表的民间戏曲形式;到了明清,多声腔剧种形成,各地方剧种蓬勃兴起,昆曲、京剧、梆子戏等传播甚广;直至当代,全国已有二三百个统称为戏曲的地方剧种,白族吹吹腔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大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白族自治州,也是一个民族民间歌舞的海洋。盛行于大理白族地区的白族大本曲就是一种用汉文记录白族语言的原生态民间唱本。听说今年63岁的段凤清是一个大半辈子都沉迷于白族大本曲传承的宾川县民族民间音乐艺人,于是,在2016年深秋的一个下午,我如约来到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镇上沧浪村委会的杂石棚村,采访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民间音乐艺人段凤清。  相似文献   

9.
2005年12月23日,著名白族戏剧家杨明先生走完86岁人生历程病逝于昆明。这是云南戏剧界的重大损失。杨明先生于1919年出生在云南大理一个白族家庭,孩提时代深受白族传统文学和白族“吹吹腔”“、大本曲”及滇剧等传统戏曲影响,加之聪颖好学,为日后从事和领导戏曲改革和戏曲创作奠  相似文献   

10.
林超民 《大理文化》2012,(2):110-112
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学会成立20周年之际,从学会成立20年来在《白族学研究》和《白族文化研究》两个期刊上发表的近千篇文章中,评选出50篇获奖论文结集出版,可以说这是白族研究和白族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1.
云龙县位于大理州西部,处滇西北"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南端,这里地广人稀,山高谷深,但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特别是盐井文化、桥梁文化、兰花文化、吹吹腔文化,以其独具特色和魅力吸引着州内外有识之士前来云龙进行调研考察.……  相似文献   

12.
董越 《大理文化》2005,(5):56-57
白族大本曲是白族人民土生土长、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有的说起源于唐代,有的说起源于明朝.在大理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有极其深厚坚实的群众基础,传说"三斋不抵一曲".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不妆相不着色摹拟出忠奸孝悌;有弦声有音调听来有生、旦、净、丑."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人多角",用"口技"的特点一人串演多个角色.它说唱结合,说的是讲评书似的"念白";唱,有自身的音调又吸收白族调中几种调式形成自己的三腔九板十八调之类的独特调式.它有一定的规矩和表演程式,道具是扇子、醒木和手绢.  相似文献   

13.
杨静垚 《寻根》2024,(1):26-32
<正>火把节的传说上末村位于云南省大理镇南部,白族占全村人口的90%,村内至今仍有本主节、火把节、观音会等白族特色节日习俗。该村火把节的来源有三种传说。(一)皮逻阁火烧松明楼《滇志》卷十五《人物志·列女》及《昆明县志》卷二《风土》等记载:  相似文献   

14.
白剧,云南白族戏曲剧种,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吹吹腔”与明代的七阳腔有渊源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它吸收了白族曲艺“大本曲”的一些曲调,发展为白剧。脸谱化妆,笔调粗扩,独具特色,着重突出人物性格。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建立于1962年,是白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被中国文化部誉为“天下第一团”。该团成立以来,白剧有了很大发展,在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现代戏方面都做出了显著成绩。其创作演出的剧目多次参加全国会演并获奖。其中,大型历史剧(阿盖公主》曾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并获…  相似文献   

15.
赵寅松 《大理文化》2014,(6):109-112
正《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书》云南大理12卷由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院联合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学会共同完成,由知识产权叶版社出版发行。大理白族文化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抢救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古村落的号召,于2011年开始,组织专家学者对大理地区的名城、名镇、名村进行实地调查采录和图书的编撰工作,  相似文献   

16.
大理白族一年一度的“观桑哪”活动,被称为白族的狂欢节,开放热烈,历久不衰。不少人对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作过不懈的探析,以张明曾先生《耕山耘水集》中《“拐上哪”探源》一文较为详实。近阅《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中黄维华先生的《桑.桑中.桑女——“诗经”与上古文化研究》,受到启迪,大理白族“观桑哪”,竟是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农神崇拜”的“祭社祭祀”与“游观之风”的古礼与风俗的遗存!  相似文献   

17.
白族诗人何永飞的新诗集《穿过一小块人间》,是列入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打造少数民族文学精品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的作品集(作家出版社2020年12版).也是诗人继他出版的《茶马古道记》《神性滇西》等诗集后,又一部重要的诗集.这之前,诗人的《茶马古道记》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鲁藜诗歌大奖和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等重要奖项,他是被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的"白州文化名家",云南十大励志榜样人物之一.就白族诗歌创作来看,他是继著名白族诗人晓雪、张长、袁冬苇之后,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又一位诗人.他的这部诗集《穿过一小块人间》不少作品发表在《诗刊》《民族文学》《边疆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获广泛好评,新著列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出版,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8.
大理洱源县凤羽、炼铁等地的白族,每逢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时都要举行板凳戏演唱会,意在于营造一种气氛,从内心里祈祷一切平安,表达一种情思.  相似文献   

19.
云龙县白族的民俗舞蹈"耳子歌",在去年11月应日本国文化部和日本艺能协会的邀请,参加了日本国际民俗艺术节的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耳子歌"主要流行于云龙县的检槽、诺邓等地,有些地方又叫"装饰红"、"田家乐"."耳子歌"这种亦歌、亦舞、亦戏的民间艺术,笔者认为是现仍保存于白族民族文化中的十分珍贵的古傩文化.  相似文献   

20.
耍马迎新     
在家乡炼铁山区白族聚居村落里的白族人家,每逢春节来临不仅要唱乡戏,耍白鹤,还要举行“耍马”活动来欢度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耍马”,白族话称“打买子歌”,即“踏跳马的舞蹈”之意。就是扮演者身挂用凤尾竹条和绵麻纸张制作的“马”,在场院里模仿马的各种动作并配以唱词和音乐的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至于起源于何时,或从哪儿传来?因其产生于穷乡僻壤,没有文字记载,因产生的年代久远,没有口耳相传,导致今天后人无法考古探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