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自教育产生之日起,“对话”就与之相约,并磕磕绊绊地走到了一起。孔子“私学”的主导形式就是一种“对话”模式:没有居高临下的地位尊卑和话语霸权。只有你来我往的思想交锋和情感交流。在漫长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定位。忽视“关怀生命”的教育本质,教育对话也逐渐丧失了生存土壤,忽视对话、假对话、低效对话以及少数人对话多数人当观众等现象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2.
自教育产生之日起,“对话“就与之相约,并磕磕绊绊地走到了一起.孔子“私学“的主导形式就是一种“对话“模式:没有居高临下的地位尊卑和话语霸权,只有你来我往的思想交锋和情感交流.在漫长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定位,忽视“关怀生命“的教育本质,教育对话也逐渐丧失了生存土壤,忽视对话、假对话、低效对话以及少数人对话多数人当观众等现象比比皆是.   ……  相似文献   

3.
自教育产生之日起,"对话"就与之相约,并磕磕绊绊地走到了一起.孔子"私学"的主导形式就是一种"对话"模式:没有居高临下的地位尊卑和话语霸权,只有你来我往的思想交锋和情感交流.在漫长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定位,忽视"关怀生命"的教育本质,教育对话也逐渐丧失了生存土壤,忽视对话、假对话、低效对话以及少数人对话多数人当观众等现象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4.
价值关怀: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到底缺什么?从课堂片段中失真的声音、褪色的故事、变味的“奖励”可以看到课堂教学的缺失归根结底在于忽视人的存在。由于缺乏对人的关注,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被忽略,人的生存与发展价值也因此被漠视。人是价值的存在,课堂教学改革要以价值关怀为路向,通过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实现教育的“成人”与“成事”。  相似文献   

5.
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生存状态研究的实证调查、心理分析和专业发展取向,关怀了学生,忽视了教师;关怀了“类”生存,忽视了“具体的人”;关怀了单一方面,忽视了整体。教师生存方式的扭曲、教育变革的呼唤和哲学研究的启示,要求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教师生命本真的生存状态是一种“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6.
邵艳 《文教资料》2011,(1):148-149
现代大学生需要生命关怀。高校德育生命关怀的缺失包括:高校德育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导致生命关怀的缺失:高校德育内容单一、抽象和封闭忽视生命教育:高校德育模式由“知识性德育+日常性德育”组成漠视生命关怀教育;高校德育的方法过于简单没有发挥道德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要实现高校德育生命关怀,我们必须坚持“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统一:构建以生命关怀为主体的现代德育的内容体系:改进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生命关怀教育;构建生命关怀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7.
欧玉玲 《今日教育》2007,(5S):25-26
教育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事业.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与超越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最能体现人性关怀以及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对生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了传统教育的两个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在强大的现代性语境下,人的个性体验被压抑,人的自由价值被忽视.教育因此遮蔽了对生命本原性的探寻。  相似文献   

8.
生命关怀:生本教育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生本教育“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赋予教育以关怀的品质,体现了教育的生命关怀。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升华为一种关怀,关怀比知识更重要。  相似文献   

9.
教育要回归生命关怀。中小学语文教育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重任,要深入挖掘语文教育资源,构建“对话”的、贴近生活的语文课内外教学,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10.
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新时期,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人”的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关怀,重视对生命的尊重。新课程倡导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平等对话教学中,师生融为一体,共同学习着,共同思考着,共同灵动着,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涌动着生命的美丽。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蓝蔚 《教育与职业》2006,(32):52-53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含的人文关怀价值,造成了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尊重人的主体意识、不尊重人的自主选择、忽视人的情感因素等多方面的偏差和失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统一的维度中确立其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从“素质关怀”到“教育关怀”——论素质教育的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素质教育只是从单一素质目标的应试教育转向了全面素质目标的应试教育,素质关怀淹没了对教育自身的关怀。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素质关怀不能凌驾于教育规律之上。应试教育的背景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功利教育,这种教育忽视了对人的心灵、生命的全面关照。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向在于从教育的外在指向转向教育自身,转向教育中真实而整体的人。素质关怀应转向教育关怀。  相似文献   

13.
新论点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挖掘和展现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现生命的尊严与欢乐,是叶澜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核心问题,也是校长和教师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围绕该问题,叶澜在“新基础教育”中对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多个领域进行了创生性的探索。 一、在学校中“人”的发展与管理上,确立了“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 1.确立了学生发展与学生管理过程中的“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以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生命个体为目标,无论是在教学管理,还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都要体现对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生命的活动,生命关怀是教育的核心。生命关怀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幸福。幸福的教育是“生命在教育中的诗意栖居”,这里的生命不只是学生的生命,也包括教师的生命。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而忽视了教育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忽视了对教师生命幸福的引导。实际上,幸福教育不仅要追求学生的幸福,而且要追求教师的幸福,要创造师生共同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5.
古典人文教育注重个人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然而,“群体”道德湮灭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性。近现代教育科学主义遏制人在教育中的个性,人本主义片面张扬个人主体性,忽视教育的社会价值。鉴于此,当前的主体性教育应关怀个人和“类”的价值和意义,培养既具有“个人”活力又富有“类”关怀精神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人文关怀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因为人文关怀符合教育的本质。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是人对人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等,它的目的是促进人健康、快乐、自主、幸福地成长,而实现该目的的条件是平等、爱、谦逊和信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1970年出版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就提出了教育要从“银行储蓄观”转向“解放教育观”,教学要打破“讲解式教学”实施“对话式教学”,“对话”要建立在平等、爱、谦逊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主张。这充分体现出现代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生命是一切活动的起点,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卫生高职校护理专业的德育课程应当以润泽生命、人文关怀为己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并丰富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将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使护生在关怀病患生命价值的同时学会珍惜自己,创造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在职业实践中不断培养人际调适能力和道德良心,以乐观进取的态度面对人生。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到底缺什么?从课堂片段中失真的声音、褪色的故事、变味的"奖励"可以看到课堂教学的缺失归根结底在于忽视人的存在。由于缺乏对人的关注,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被忽略,人的生存与发展价值也因此被漠视。人是价值的存在,课堂教学改革要以价值关怀为路向,通过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实现教育的"成人"与"成事"。  相似文献   

19.
关怀具有生物学基础,是一种基础性德性品质,是人的共生性的必然诉求,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此教育关怀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对学生的心理关怀、生命关怀和发展关怀。教育关怀品质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建立,称之为教育关怀,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爱,而是蕴涵着对话、尊重、理解、聆听和宽容等特点。现代教育具备关怀品质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教育关怀是现代教育的道德向度。  相似文献   

20.
班级场域中“我-它”式师生关系的伦理困境日益突出,它缺失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使得师生关系异化,导致学生的精神生命没有得到拂煦,从而使本真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在班级教育时空中,师生之间迫切需要真诚、民主的对话,从而使师生关系由“我-它”式的二元对立转向“我-你”式的平等相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