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P869)中对“落英”一词的解释是:“名词,落花”。这个解释无可厚非,“落英”确有“落花”之意,但编者紧随其后举了这么一个例句:“餐秋菊之落英”,这就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3.
也说"互文"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对该文中“落英缤纷” 一句的解释,大多数资料都是“落花杂乱而繁多”:其中的“落英”语文教材中注释为“落花”。其实,这样的译注是很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根据语义和语境,该言语中的“落英缤纷”,描纷的是鲜花料漫的景象,其中最闰键的词“落”只能解释为“初”、“始”之类的意思,“落英”就是“初开的花”,即初开的桃花;整个句子应该理解为“初绽的桃花绚丽繁茂”。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通讯》一九八五年第九期刊载《“落英”质疑》一文,认为《桃花源记》中的“落英”不应解释为“落花”,而应解释为“初生的嫩的花瓣”或“花儿乍放”。读后觉有所启发,但论据不足,立论尚难以成立。“落”字有二解,一是“陨落”,二是“开始”。“落英”始见于《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其中“落”字究属何解,历来是众  相似文献   

6.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7.
近日,读《现代语文》(2005年第1期)林建楠先生《“鄙远”之“鄙”用法浅探》一文,颇有感触,也想就“鄙”字在“越国以鄙远”一句中的用法,与林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8.
《读书杂志》释“强自取柱”之“柱”为“读为祝”。“柱”已有“折”义,不必讲通假。方言用法也可为旁证。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人们有不同的看法。除“落英”、“外人”、“何世”等争论较多,兹不录外,现辑录几例,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0.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自考教材《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古代汉语的“耻”、“辱”这一对同义词在语法动能上存在差别,通过对《左传》、《苟子》、《韩非子》、《国语》中有关“耻”、“辱”运用的语料分析,足以说明“耻”和“辱”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语法功能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有人解释为“初开的桃花鲜艳繁盛”,并以《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落英”作为佐证,说“落”字不应训为“零落”,而应根据《诗经》中“访予落止”之句,训为“始”义;“落英”即“初生之花”。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2.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自宋人疑菊花不落发其端,古今诠释,聚讼纷纭。清人孔广森说:“盖秋者百卉之终,草木黄落,而菊始有黄花,故它花不可以言落英,唯菊乃言落英。”近世黄季刚先生则以为落训始者,当为反言。其释《尔雅》:“落,始也”之义时说: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将《抄捡大观园》中“春睡捧心之遗风”注释为:“指西施蹙眉捧心之美。这里讥讽女子的娇慵病弱。春睡,喻杨贵妃之醉态。遗风,即余风,前人遗留下来的风韵、风致。”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之“落英”一词,在初中语文课本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都释为“落花”。这于训诂、文意均合,无疑是正确的。可是,在去年的《中学语文》第十期上却有同志撰文提出异议,说“落”应作“始”、“初开”讲,  相似文献   

15.
“刍议”莫作“诌议”刍议 ,《辞海》的注释是 :“犹刍言 ,刍尧者之言。”意思是割草打柴之人的言论 ,常用作自己言论的谦词。《辞源》的注释是 :“草野之人的言论。犹刍言。对人陈述意见的谦辞。”《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谦辞 ,指自己的议论。”人们写文章时 ,常以《XwXw刍议》为题 ,用意在于表示自己发表的言论粗浅 ,是自谦之辞。但有的人不太注意 ,把“刍议”写成了“诌议”。例如 :《政府职能定位和财政体制改革诌议》( 2 0 0 3年第 2期《计划与市场探索》第一篇文章标题 )上例中的“诌议”显然为“刍议”之误。诌 ,《辞源》的注…  相似文献   

16.
中职教育"低谷"现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职业》今年第1期和第3期分别刊登了《职业教育“低谷”现象的再思考》以下简称《再思考》和《对〈职业教育“低谷”现象的再思考〉的思考》以下简称《〈再思考〉的思考》。前者认为要使职业教育走出“低谷”就要全力以赴抓职教的“对口招生”,使之成为“应试教育”。后者反驳前者,完全否定把职业教育办成应试教育,认为应该抓“培养学生真正掌握住社会所必需的从事技术与体力劳动的一技之长”。笔者以为两文的观点都有偏激,并且中职教育目前处于“低谷”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他们实际上只讨论了一个“办学方向”问题。笔者…  相似文献   

17.
关于《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之“落”,或释为“零落”、“萎落”、“凋落”;或释为“初开”、“始开”,各家各持己见,黜人而尊己。笔者认为释“落”为“零落”,释“落英”为“落花”,有字书可据,应当允许此说存在。同样,将“落”释为“始”、“初开”、“始开”,将“落英”释为“初开的桃花”,也有字书为据,也应当允许其存在。但是,笔者认为,后说更符合陶渊明的原意,是紧  相似文献   

18.
《离骚》"落英"词义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飞  李润 《茂名学院学报》2005,15(5):50-51,59
《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中“落英”一词,历来有不同解释,该文根据词义、诗意、语言的社会性以及菊花的类别等方面,论证“落英”应为“飘落的花”,而不是“始开的花”。  相似文献   

19.
本对屈原《离骚》命题,作进一步探讨。认为“离骚”的含义,既不是班固所说的“明己遭忧作辞”的“遭忧”,也不是王逸所说的“离别之愁”的“别愁”;既不是游国恩先生所说的“乐曲名称说”的“牢骚”,也不是龙海清、龙玉二同志所说的“苗族语言”的“要诉说”。在辨析诸家之说后,提出:“离骚”本是楚地方言,亦可称“骚离”。其意义,如司马迁所说,“离骚,犹离忧也。”“离忧”,就是忧伤、忧愁、忧痛,寓有楚语“连骚离”(即“亲痛”)的意思。故“离骚”,可释为“无限忧伤”。  相似文献   

20.
梅大圣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2):11-15,36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志”,是“以诗文传世”之“志”,并把立德、立功、立言,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