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起源于诸夏,形成时代大约在9000年左右;濮阳蚌龙的时代虽比阜新查海龙为晚,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更为接近,当与中国封建文化中的龙有直接的渊源继承关系;诸夏龙文化流风原被,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对中华各族龙崇拜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种传到印度后,和印度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渐次形成了与中国龙不同的印度龙种。龙文化如同汉语言文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史上,一直起着纽带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同时它也是联系中国与南亚,尤其是印度之间宗教文化关系的一条纽带。  相似文献   

2.
本着"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思考,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跃龙中学将办学追求定位为:传承"龙文化",弘扬"龙精神",培养"龙传人"。以"龙文化"校园浸润人,以"龙精神"课堂振奋人,以"龙传人"校本课程培育人。  相似文献   

3.
<正>1987年,距今6400多年的"中华第一龙虎"蚌图惊世出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龙年。期间,围绕这一重大发现展开了一系列不断深化的龙文化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有4次全国性龙文化研讨会,其中有1次"龙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术讨论会"是在上海召开的,其他3次都是在濮阳召开的。历次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都以"龙"为主题,对濮阳市进行文化定位和文化产业展望,期盼龙文化研究与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互为推进。一、中华第一龙,无愧第一  相似文献   

4.
李白诗歌中的"龙"不仅与游仙联系密切,而且被用于比喻皇帝、宝剑、马等人或物,就连以"龙"命名的人名与地名也在李白诗歌中反复出现。龙文化不仅为李白诗歌提供了大量奇幻色彩的意象与典故,而且使得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含蓄,也更加形象生动,更起到了深化诗歌精神内涵、突出诗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汉时期的龙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特点,《后汉书》中的"龙"主要表现为人名和物名、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传说和东汉时期特有的谶纬之学。其中,与龙有关的谶纬之学最为重要,既反映出东汉时期龙文化的独特面貌,又折射出东汉时期独特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6.
龙文化作为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现象,长期以来都不能被西方人真正理解。在涉及"龙"的英、法翻译时,译者的第一反应通常是"dragon",但是中文中的"龙"与英文及法文中的"dragon"在内涵和意象上是完全不同的,如何翻译"龙"在中华龙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要利用多种媒体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华龙文化;要掌控龙文化传播中的翻译权利;要清理纠正有关双语词典中一切有关中华龙文化的错误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龙文化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濮阳龙文化研究在关于龙的起源、演变、性质问题。龙形遗存的天文学、地理气候学研究,龙与中华民族起源和历史,龙文化的内涵和精神,龙文化在当前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达成了许多共识。目前濮阳市应该开展对龙文化资源整体开发与利用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将龙文化及其精神融入濮阳城市形象设计,开发龙文化旅游,对内提升濮阳人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文化自豪感,对外提升濮阳辐射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元宵节舞"板凳龙"是福建尤溪县老少皆知的文化习俗。为促进幼儿对家乡"板凳龙"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教师通过寻访民间艺人、挖掘家庭资源、创设文化环境、开展主题区域等多元活动形式,引导幼儿了解"板凳龙"的文化内涵,学习制作简单的"板凳龙",体验舞板凳龙的乐趣,从而感受并热爱家乡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作为优秀的本土文化,龙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阶段,龙文化产业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助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龙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实现龙文化的创新传承和产业化发展。继承和弘扬龙文化,要坚持走龙文化创新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战略并举的思路,通过以龙文化的创新传承来促进龙文化产业发展,以龙文化产业发展实现龙文化的创新传承。  相似文献   

10.
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与象征,是吉祥物,我们华夏儿女骄傲地自称是"龙的传人"。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以其深厚的内涵赋予中国文化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千百年来,龙作为一种文化的凝聚与积淀,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着神圣的文化象征作用和神秘的价值功能。在西方字典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在西方国家文化,龙总是和一些不好的寓意联系上,在西方文化中,dragon象征着死亡恐怖,战争和杀戮,与中国文化大不相同,可以说是邪恶的象征。反观中文的"龙",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中国人因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骄傲。中国"龙"在神话当中,常常与繁荣昌盛,富贵荣华联系在一起。本文将介绍从文化起源,文化象征和文化含义等方面来介绍中西文化中"龙"的不同寓意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沁源县流传着许多和龙有关的传说,如龙母的传说、五龙的传说等,形成了独特的龙文化传说系列。这些传奇性的、描述性的故事与当地的龙王庙相结合,建构了一个与世俗相区别的神圣文化信仰空间。当地龙遗迹主要表现在龙王庙的修建以及龙与地名两方面。沁源龙被赋予了求雨、祈福、伦理道德等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龙文化。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18,(1):34-36
以社会学、人类学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舞香龙"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流传于金秀大瑶山的"舞香龙"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维系族群关系及村落和谐等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龙文化     
中国是一个龙的国度。龙文化是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龙文化体现的兼容综合、造福众生、开拓进取、与天和谐的主体精神,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文章介绍了龙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了龙的文化意蕴,分析了龙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冲击打乱了中国社会既有的发展秩序,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始发生变革。由于文化历史与传统的原因,晚清的文化变革较为缓慢并带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晚清文化民族性深刻地影响了晚清高等教育的演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龙文化经久不衰、龙元素亘古弥新这种相融共生现象的初步探讨,深入挖掘了龙元素的历史经典性、长期流行性以及设计时尚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龙元素在时尚设计中造型、纹样以及文化的应用可行性,验证了龙元素能够和谐地应用在时尚产品设计中,龙文化能够提升时尚设计魅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龙文化经久不衰、龙元素亘古弥新这种相融共生现象的初步探讨,深入挖掘了龙元素的历史经典性、长期流行性以及设计时尚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龙元素在时尚设计中造型、纹样以及文化的应用可行性,验证了龙元素能够和谐地应用在时尚产品设计中,龙文化能够提升时尚设计魅力。  相似文献   

18.
淮阳为羲皇故都,因人祖伏羲在此定都并创建华夏文明,形成了独特的龙文化。在淮阳,龙是指人祖伏羲本身,他是龙的化身,人们祭祀伏羲时即认为伏羲就是龙,这体现在官方祭祀与民间祭祀两方面。淮阳龙文化虽历经千年,仍焕发着新鲜活力,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儿女。今天,作为本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继续展示着它的号召力、凝聚力,并与时俱进,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龙文化与伏羲文化一样,已然成为了本地的徽识。  相似文献   

19.
<正>谭星在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龙与中国国家形象——中西方对中国龙认识的对比分析》中指出,在龙成为国家形象标志的过程中,晚清是一个关键期。清朝的大清龙旗、大龙邮票、警徽、钱币(光绪元宝)、大清银行兑换券(大龙票)等的设计都使用了龙的形象,特别是国旗作为一种国家的象征,在国家交往,特别是正式的外交场合中是十分严肃且意义重  相似文献   

20.
龙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龙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对中华民族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龙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龙形象的形成与龙文化的内涵两个方面.龙复合形象的形成是氏族族徽、氏族之间以及氏族文化之间的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融合过程,是中国人综合运用综合思维对多种生物兼容并蓄的成果,也是中国人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粗具的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