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花建 《文化市场》2002,(5):24-25
世界上许多著名都市都有艺术社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有安全方便的人居环境,又便于多领域的艺术家近距离切磋交流:既为艺术工作者贴近大自然创造了条件,又有一套适应城市生活的服务系统:既是平民化的生活空间。又传承和丰富了城市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正大理,是古代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以苍山洱海间绮丽的田园风光和"风花雪月"四大奇景著称,这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活着善良淳朴、勤劳智慧的白、彝、回、汉等多族人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一直以来以秀丽典雅的山水人文气息和淡泊闲逸的城市风格吸引着万千世人慕名前来,缱绻忘归。2004年入选十大"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被称为"人类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和"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或许,历史所造就的城市气  相似文献   

3.
周俞林 《寻根》2013,(4):39-42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所在多深险",条件较差,但也有不少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苗族多是聚族而居。据《宋史·蛮夷传》载:"诸蛮族不一,大抵依山谷,并树木为居。"村寨周围大都茂林修竹,风光绮丽。苗族住宅的房屋式样很多,各地苗族因经济、地理等情况不同,对所修建的房屋不仅有差异,而且其居住习俗也因地区或姓氏的不同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叶以来,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在重塑城市形象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提升城市经济形象的"新引擎"、繁荣城市文化形象的"催化剂"、改善城市环境形象的"优化器"和城市口碑形象的"传播器"。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以文化产业推动城市形象的提升路径,要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双重作用,着眼于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培育出城市经济的"新常态",城市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城市文化繁荣的新驱动。  相似文献   

5.
欧、美发达国家的住房和住房爱好美松在发达国家,一般城市都是街道宽阔,高楼林立。但当地人却对这种居住条件早已厌倦,他们当中经济条件宽裕一点的人,绝大多数都愿意住在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或者在城市有住房,乡村中又有别墅。欧州国家的公寓和别墅在欧洲各国,绝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竹林七贤"这一魏晋时期的名士群体对陶渊明立身行事、思想旨趣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的巨大影响,"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阮籍和嵇康对陶渊明的影响尤为显著。本文认为,陶渊明不但在立身行事和思想旨趣方面是"林下风气"的继承者,而且就诗歌创作而言,其四言诗多借鉴嵇康,五言诗也很明显受到阮籍《咏怀诗》影响,但其可贵之处就是在融汇的基础之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马加爵事件"告诉我们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国内成年常模,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常模低(P<0.01)。从优化育人环境、教学过程中,利用体育教学,促进中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调节学生情绪,搞好学生性卫生教育,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和谐发展入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抓好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成都自古以富庶繁华著称于世.成都秀丽的山水,富庶的物产,闲适、悠游的轻松氛围,在国内城市中独具特色.这一特色,从唐宋到明清,直至当代,一直吸引着客蜀的人们.李商隐的名句"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生动地表现了成都城市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这一名句,也是成都市宣传和建设"休闲之都"和"最佳人居环境"的绝佳广告用语.  相似文献   

9.
水下作画的画家居住在法国海滨城市土伦的比利时人贾米·韦利雷根,是一名擅长在水下作画的画家。他常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穿戴好潜水用具和水中呼吸装置,下到海底,支好用铅块加固的画架,用特制的颜料在特制的合成纤维画布上作画。他于1983年建立了一个水下画室,...  相似文献   

10.
青年在个体化社会中的特点是:既坚持自我,不愿被群体同化;又不愿孤独空虚,被群体所孤立。青年参与式文化调和了主体感提升与归属感匮乏的双重生存困境,为青年"重嵌"社会、认同国家提供心理认同性引导。本文研究了青年参与式文化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社会心理路径为:由个体认同到群体认同再到国家认同。为提升大众传媒在青年受众群体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效果,有三点启示:一是立体式议程设置形成传播合力促成认知认同;二是情绪设置创建有温度的共同体促成情感认同;三是搭建个性化的个体表演舞台促成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科学家群体形象"进行整体研究,对我国古代科学家介绍性文本予以模块化分析和可视化处理,通过分析其家庭出身背景、学科背景以及所具备的精神特质等状况,以期通过对代表性文本的模块化分析,得出古代科学家群体取得科学成就所需的宏观背景特质共性,为研究现代科学传播活动提供一个科学参考坐标的同时,进一步建构出更为有效的科学传播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2.
居住在贵州省三穗县南部的苗族人民 ,约有 5 0 0 0户 ,近 2 0 0 0 0人口 ,因其居住的环境条件、生活习俗以及语言等基本相同 ,故而当地人习惯把南部苗族并称为“寨头、巴冶、良上、稿桥”。这个支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 ,有其独特性和创造性 ,靛染工艺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三穗南部苗族人 ,家家妇女都会织布 ,户户妇女都会靛染 ,此地妇女何以人人都会靛染这一工艺 ?这里不去考究 ,只知此工艺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这个支系的古代苗族先民们 ,为了获取靛染技术 ,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艰辛探索与试验 ,最后才掌握这套完整的靛染工艺技术 ,为当时…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的眉山县,所辖区域只不过二十乡、六镇,大约二万多户,但是,据统计,两宋时期,这里共出了909名进士。两宋眉山进士群体呈现出向上趋势、颠峰状态和一流个体的显著特征。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课题组认为,宋代眉山进士群体是宋朝文官政治、科举完善、文风转变等大环境,以及当时眉山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版繁荣、教育兴盛等小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与实践和眉山学子发愤好学也是眉山进士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眉山的科举文化乃是科举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颠峰,与"三苏"一起成为眉山文化鼎盛的符号。今天,我们要借鉴宋时眉山教育的成功经验,把文化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正>受功利化社会的影响,在对书画作品进行品评时许多人好将作者的官衔、作品的价位当作判断的标准,而不去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如何。于是,画坛之上既有"名至实归"的巨匠,也有名过其实的"大师",更有有名无实的"名家",当然也有社会无意炒作、个人无心活动,加之历史的巧合与个人性格特点等因素,而出现的实过其名的群体。刘子久(1891—1975)就属于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5.
《上海文化年鉴》2005,(1):80-83
现代文明与上海社区实践模式 1.社会的隐性化与社区建设巾的深层次矛盾 当前中国社区发展仍然面临社会发育不充分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或者说,作为一个结构性的社会领域的存在仍处于“隐性化”状态。如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居住着非户籍的被称为“外来流动人口”的庞大人群;人们在日常生活领域交往中逐渐建立起新的初级社会关系和形成亚状态的各类群体;一部分社会群体因下岗失业离开了单位组织,或因年老而退出了职业生活,这些组织和人群作为现实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领域的意义被忽略丫,只是隐性化的存在。另外,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以及居委会等自治组织,作为现代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等基本性质和特征恰恰被“隐性化”了。  相似文献   

16.
正《追日》(Solar,2010)的作者是英国家喻户晓的"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 Ewan,1948—)。该小说不仅在学术界闻名,而且跻身于大众青睐的畅销书之列。作者选取别尔德的三个人生阶段(2000年、2005年和2009年)展开叙事,将气候变暖、环境破坏、能源短缺、城市扩张等诸多生态问题与别尔德颇具讽刺意味的人生故事拧成了一股"麻花辫儿",充分让读者领略了麦克尤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城市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空前扩大。二是从城市化起步到进入"城市时代"。三是现代城市兴起,城市功能发生质的变化,城市的开放性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四是城市群、大都市区的兴起,同城化和区域一体化正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绿色发展和城市生态化也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城市规模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清代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城市发展的巅峰期,在城市数量、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城池建设等方面均代表了农业时代城市发展的水平和特征,在清代诸省当中,四川以疆域广大、地形复杂而著称。城市绝大部分均是在清初社会经济恢复以后重建起来的,在城市形制方面全面继承了明代城市建设的成果并有所发展。本文廓清了城市规模相关概念和衡量标准,对清代四川各府州县城市规模的等级构成及其地域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清代四川城市发展和空间规模的区域性特征,结合大量个案对城市规模的主导因素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以地方城市的实证研究对我国古代城市规模研究的资料与方法、城市规模与城市行政等级的相关性、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场所空间是由"不变的"纪念物与"可变的"一般性城市建筑体共同构成的,二者作为图底关系共同构成了城市场所空间的整体特性与气质,因此在对一般性城市建筑体进行维护与更替时也应当对其承载历史信息的时间性要素加以一定的尊重与研究,在条件的许可范围内保护期时间性要素,使其承载的历史价值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20.
一、从地理气候环境看白族早熟的农耕文化的封闭保守性   白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洱海区域的民族.西汉时期,此地已纳入汉朝的版图,设为郡县.20世纪70年代,在下关大展屯汉墓出土的陶坊水田模型、铜铸摇钱树等文物有力地说明,当时洱海地区,已经是农耕文明比较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