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镇 《华夏文化》2011,(3):24-26
佛教传人中土(以东汉末计)至魏晋南北朝时间总共不到两百年,而佛教通过西域僧人(其中还包括许多西北地区的僧人)的传播逐渐与政治发生关系。佛教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又和本土的儒家、道家哲学产生碰撞和磨合,经过文化与思想融合,最终佛教僧人在政治上与儒士、道士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2.
打开大门观赏外部世界,视野便会豁然开朗;打开国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眼前展开的必是绚丽多彩的巨幅画卷。中国和印度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汉明帝时期,就曾遣蔡音、秦景等18人赴西域求法。公元67年,他们从西域把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请到都城洛阳,印度僧人还用白马将佛经也一同驮至中原。为表彰白马负经而归之功,汉明帝命人在洛阳西门外建造白马寺,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后,佛教开始在中国生根。到盛唐时期,中国高僧玄奘和尚为寻觅佛学真谛,徒步万里去印度取经,经历了几乎死里逃生的历炼后,他带着从印度求取回来的657部佛教经论回到长安,写下了蜚声海内外的《大唐西域记》,成就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便以此为题材,讲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仅从公元2世纪到12世纪的1000年中,中国就翻译了印度佛教的经、律、论及其他教派的著作约1652种,5700余卷。参加翻译者中有70人来自印度次大陆,在藏地翻译佛经的典笈更多。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起源于印度,孔雀王朝得以空前发展,特别是阿育王统治时期,阿育王每年向佛教僧侣施舍大量金钱,经常举办豪奢的佛教法会,到处修建佛塔寺庙,树立石...  相似文献   

3.
佛教寺院,作为僧侣修行的场所,历来被视为佛门圣地灵境;寺院也是佛教传播与世俗社会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寺院建设在佛教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天下名山僧占多”,无论在自然生态抑或社会文化生态方面,佛教寺院都体现出一种和谐美,为世人展现出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  相似文献   

4.
古代的医疗队伍中,寺院和僧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僧医一方面学法习禅,另一方面还兼顾医学事业,他们有着僧人和医生的双重身份,不仅弘扬佛法还行医救人,尤其是在古代瘟疫爆发时起很大作用。佛教慈爱怜悯的教义在僧医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僧医推动着佛教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派系有宁玛派、噶举派、噶党派(老黄教)、萨迦派。及至十五世纪初叶,宗喀巴创立格鲁派(黄教),此后噶党派并入格鲁派。此四大派系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天。藏传佛教的东传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的过程:先是从青藏高原北向传入西夏,对西夏文化影响甚大。佛教是党时西夏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国家设有管理佛教与僧人的机构,社会上僧人数量很多,据载,仅一次佛事活动即发愿度党项、汉、吐蕃僧人三千人。吐蕃僧人很受尊崇,有的吐蕃僧人被封为“国师”、“帝师”。同时,藏传佛教也还北传至当时的辽、金,但对内地…  相似文献   

6.
大约在东汉时期,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最初仅在宫廷、贵族中信奉,以后渐播民间。据史籍所载,西晋时长安与洛阳的寺院已达180所,僧尼3700人。这一数字虽是后人所记,未必即为信史,但当时长安的“寺庙图像崇于京邑”则不庸置疑。世居敦煌的月支人竺法护,...  相似文献   

7.
清凉与清凉山黄夏年在中国佛教中,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以"清凉山"闻名中外,并围绕清凉山出现了"清凉国师"以及《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清凉寺"等著名的佛寺、僧人和佛教撰述。本文试图依据印度宗教、文化的特点探讨有关清凉与清凉山...  相似文献   

8.
塔,一种高耸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首先作为佛教传入中国时与寺院联系在一起的建筑,然后佛教慢慢融入汉文化,塔就从寺院中脱颖而出,主体作用逐渐被寺院所替代。最终被乔迁出寺外,单独成为一  相似文献   

9.
郑永福 《寻根》2007,(3):46-52
“文化基因”与“大众佛教” 韩国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据说其中信仰佛教者大约又居其半。信佛的人多,佛教寺院也就多。韩国有“三大名寺”(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一说,又有“四大名寺”(上述三寺加梵鱼寺)一说。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地区出土的佉卢文文书材料为我们了解三至五世纪鄯善国僧人的世俗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僧人娶妻、收养行为是其世俗生活最为明显的表现方式之一。这一行为的产生受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国家发展需要及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这对以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隋唐时期是佛教极为兴盛的时期。在当朝帝王们的支持和默许下.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僧众人数众多,寺院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到唐武宗灭佛之前,有的佛教寺院的占地已达数万顷之多,所谓“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可见佛教经济势力的强大。同时,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翻译佛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和佛经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而传入大理.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唐开元三年(公元714年)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赠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加上后期不断的求经、赠经和购经活动,使大理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大理古代的寺院藏书、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寺院与旅游     
寺院与旅游李映辉旅游业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日益受到重视。在无数的旅游景点中,佛教寺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佛教是在汉代传入中国的,寺院也同时在华夏大地出现,此后历代造寺不止,数量是很可观的。虽经风吹雨打和人为的毁拆,不少寺院已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寺院的讲经仪式时空寺院僧众的一项重要使命即学习佛教教理。在佛陀告诫信徒的八正道中,其中正见指对佛教四谛等有正确见解,正思维指对此有正确的思维,正语指不说非佛理之语,正念是明记佛教真理。大半涉及对佛教教理的理解和遵行。释迦逝世后,弟子们举行过4...  相似文献   

15.
看話禪的興起与禪宗重視公案有關。唐末僧人希運論述了看話禪的基本内容。宋代僧人宗杲繼承了早期禪宗的基本思想,主張通过直觀參究公案中禪師的活句答語,解決修禪者的思想認識、禪境體驗和生活實踐诸問题,為看話禪成為宋以後禪學發展的主流奠定了基礎。元代僧人原妙主張以参究公案中的問話取代参究答語,强調在修禪過程中排除一切雜念,保持一種如癡如呆的精神狀態,反映了元代僧人們注重個人隱修的特點。明代僧人法藏比较明確地指出了看話禪與其它各種禪法的區別,强調向傳統佛教靠攏。  相似文献   

16.
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佛教的传播 ,茶叶是僧人坐禅修行必不可少的饮料 ,两者密切相关。佛教僧徒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 ,又说茶有三德 :坐禅时 ,通夜不眠 ;满腹时 ,帮助消化 ;茶为不发 (抑制性欲 )之药。它有利于丛林修持 ,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传播茶文化 ,为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及传播立下了不世之功。1.佛教的兴盛与饮茶的传播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乐感的 ,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 ,自汉代传入中国 ,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  相似文献   

17.
到藏区旅行 ,藏传佛教寺院是一定要去瞻仰的 ,而各处寺院里的壁画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早期藏族艺术家们从不制作供人单纯观赏的图画 ,而是运用造型艺术的手段 ,布置出一种与牧人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 ,充满象征与超自然力量的幻境 ,以玄想的形式反映世界 ,让子民在通过视觉的欣赏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普照的佛光。这正是佛教壁画魅力之所在。藏传佛教传入藏区是在 7世纪中叶。那时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 ,分别从汉地和尼泊尔传入吐蕃 ,佛教美术随同佛教一起传入了藏土。当时 ,在佛教发祥地印度 ,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孔雀王朝时期 ,就把佛经绘…  相似文献   

18.
唐诗与佛寺     
唐代是诗的时代,为文坛留下了无数至今依旧熠熠生辉的诗篇佳作。唐代也是佛教鼎盛之时,建筑雄伟、法相庄严的佛教寺院,不仅是僧尼民众礼拜佛祖、参禅修行的场所,亦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关注的焦点。唐诗为我们展示出了那个时代别具风格的历史场景。唐代的崇佛,使寺院获得了大量的物  相似文献   

19.
孟简,中唐诗人。史载其精于佛学,又极为崇信佛教,时颇讥其"溺于浮图之教",然对于其"溺于佛教"之具体表现,正史中的记载却寥寥无几,语焉不详。本文勾稽正史和佛教史籍,从孟简参与译经担任润文;结交僧人,多方问法和师从重巽,推崇天台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孟简与佛教的相关事迹进行梳理,以图较为完整地解答这一问题,以祈有助于治佛教史者。  相似文献   

20.
北朝的兴佛与灭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平 《华夏文化》2003,(3):9-10
北朝佛教 ,以北魏最盛 ,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魏书》中特增设《释老志》 ,足见佛教发展势头之大。魏道武帝拓跋建立北魏后 ,就把佛教定为国家公认的宗教 ,准许在中原地区继续流传。他是一位见到僧人都要施礼的皇帝 ,曾下诏建寺造像 ,又任命僧人法果为沙门统 ,令其统辖佛教徒。魏道武帝以异族出身而统治中原的广大地区 ,想借助佛教的社会作用 ,使自己由胡族之王的地位 ,达到凌驾于汉胡两族之上的君主地位。他的扶植佛教 ,可以说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佛教为了扩展势力 ,也主动与王权结合。北朝的宗教问题与南朝不同。南朝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