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楚教授是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他的研究领域以敦煌学为核心,涵盖了语言、文学、文献和佛学等诸多方面,其中对于敦煌俗文学作品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总结他迄今为止的学术成就,对于我国学术的发展、特别是启迪青年学子,当有一定的意义。 一、项楚教授对唐五代俗语词的研究具有突出的成就。我们知道,敦煌遗书中难以索解的词语很多,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研究变文之中口语词词义的开山之作,在学术界享有盛誉。项楚教授则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了变文俗语词汇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范围扩展到敦煌…  相似文献   

2.
觀音身世和因地修行事迹在大乘佛典中的缺失,導致唐以前觀音成道類變文和變相的缺失。千手千眼大悲觀音爲觀音大悲行門表法,妙善公主的故事是從中國本土诞生的大悲觀音本生,據此創作的妙善公主故事壁畫,相當於大悲觀音變相中的妙善本生變相或大悲觀音成道變相。這兩種本土變文和變相彌補了觀音成道類變文和變相缺失的遺憾,是大乘佛教精神在中國文化時空中合乎邏輯的呈现,是佛教中國化的特殊案例。同時,作爲本土制造的觀音本生故事,妙善成道的每一個環節皆和大乘佛教六度思想若合符契,分析妙善孝親故事中的大乘思想,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平等爲内核的大乘佛教孝親思想,假儒家孝道思想爲"善巧方便",完成了其在中國社會的表法和傳播。  相似文献   

3.
敦煌变文的发现迄今已近一个世纪了。最早汇集变文材料成书的是周绍良编《敦煌变文汇录》(1954年),而影响最大的则是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1957年)。潘重规评论说:“王编根据一百八十七个写本,过录之后,经过互校,编成七十八种。每一种,篇中有旁注,篇末有校记。就资料供应,披阅便利方面看来,已被国际学者公认是所有变文辑本中最丰富的一部。王重民先生自己也称:‘这可以说是最后最大的一次整理。’因此,自西元一九五七年出版以来,海内外研究变文的学人,无不凭藉此书为立说的根据。无疑的,‘敦煌变文集’在国际…  相似文献   

4.
正在弘扬创新教育、智慧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对当代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古代远离尘嚣闹市之所,禅师古德的说教艺术对当代教育价值有着深刻的启示。作为禅宗的宗经宝典,《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撰述被称为"经"的佛典,其说教文化中蕴涵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佛教典籍中,《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的言教的著作才能称之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称作是“论”,以《坛经》冠名慧能的言教,足见“六祖革命”后,中国佛教的变革风习...  相似文献   

6.
田静 《华夏文化》2001,(1):45-47
养生学是我国古代医学中的宝贵成就之一。《吕氏春秋》对养生学极为重视 ,书中有多篇谈到养生思想 ,其养生论主动、健康积极 ,富于科学精神。究其因有二 :一是秦人的医学临床实践经验丰富 ,医学理论科学实用 ,为该书提供了技术基础。二是《吕氏春秋》之所以重视养生 ,不仅仅是为了健康长寿 ,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养生制约君主的生活行为。《吕氏春秋》中的养生思想集中反映在《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尽数》五篇中。《本生》篇名意即把生命当作根本。篇中认为外物既可养生 ,又可伤生 ,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人与外物的关系。《重…  相似文献   

7.
佛典序跋形成于中土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是佛典中国化的产物。佛典序跋在形成的过程中,可能为序跋本身属性、中土人强烈的历史观念、中土悠久序跋文化等因素所驱动。佛典序跋在宋前流变的过程中,形成鲜明的双重性:一是独立性,二是以道安法师为分水岭,形成畸形与良性的形态。宋前佛典序跋迥然相异的发展形态与时局形势、统治者的佛教态度及其自身属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敦煌石窟壁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艺术技巧之精湛,堪称稀世之珍。敦煌壁画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七类:一、佛像画;二、佛教故事;三、传统神话题材;四、经变画;五、装饰图案;六、佛教史迹画;七、供养人画像。  相似文献   

9.
杨义龙 《大理文化》2010,(1):113-120
大理古为"妙香国",佛教一度为南诏大理国的国教,崇圣礼佛,由来已久,大鹏金翅鸟亦为大理佛寺供奉其源于古印度的神鸟迦楼罗,在佛典中为"天龙八部"之一。庄子在《逍遥游》中说:"鹏之背,不知其几  相似文献   

10.
定于今年8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其节徽和吉祥物均已确定。节徽是1986年10月8日由国家文化部确定的永久性节徽(上图)。吉祥物为“九色鹿”,设计者是甘肃画院的王铁城,其形象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九色鹿是佛的前世。一次,它在恒河救了一位溺水将死之人。溺水人为报恩,愿作鹿王的奴仆。但九色鹿谢绝了他的好意,只嘱他勿泄其居身之所。溺水人信誓旦旦,应诺而去。不料,国王的爱妃夜梦九色神鹿,并要国王悬赏捕鹿,剥皮制裘衣,取角做拂柄。溺水人见利忘义,带领国王的猎队包围了九色鹿。九…  相似文献   

11.
《度柳翠》《私紅蓮》是兩篇著名的小説,其素材來自佛典.本文追溯到《經律異相》的獨角仙人故事,以破戒敗道的母題,從縱向梳理了世代累積的各種版本,也從横向比較了各種變異的作品,説明佛經故事的漢化、轉化、世俗化的過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印度都是驰名世界的文明古国 ,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谓源远流长。公元前 3世纪中叶 ,佛教由中印度传入西、北印度。不久 ,中亚地区大月氏、康居以及安息的佛教僧侣纷纷沿“丝绸之路”东来传教。自汉至晋 ,佛教在中国内地传布渐广。佛教既受提倡 ,佛典的翻译便显得格外需要。西域各国、印度、月氏、安息、康居高僧来华后 ,在洛阳与汉族沙门、清信士合作 ,从事梵典的转译。自汉开始 ,迄于唐代 ,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翻译事业。佛教传入中土后 ,佛教文化交流成了中印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两国佛教僧侣的传道求法又成为中印佛教文…  相似文献   

13.
缅甸泼水节     
泼水节是缅甸最隆重和最热闹的一个节会,据说它源于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徒的洒红水.古时候,古代印度的某些习俗与神话传说随着佛教也传入缅甸.有个故事说:在宇宙形成之初,天王帝释与婆罗摩大神就年节的推算问题发生争执,双方争执不下,只好去请求尘世中一位精通《吠陀经》的迦瓦罗密大师裁决,并且议定:失败者斩首.结果是婆罗摩大神失败.于  相似文献   

14.
藏族文学     
西藏既是“歌舞的海洋”,也是“文学的百花园”。丰富多采的藏族文学,象那遍地生根、盛开在“世界屋脊”的邦锦花,绚丽多姿,美不胜收。花团锦簇的藏族文学,包括有民间文学和人民文学。早在西藏文学出现之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族形式,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现在归纳起来,大量的藏族民间故事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口头流传的故事,一种是书面纪录整理的故事。有一部书面故事集《尸语的故事》报亏队注目:作者通过一个神奇的死尸一次又一次地讲述美丽动人的故事的形式,将不少富有古代藏族人民思想情感和心理特征的故事组合在一起,颇…  相似文献   

15.
画是我国古代随着雕版印刷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据现存资料看,唐朝时已有技法比较成熟的版画出现,如唐咸通九年(868)王为二亲敬造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的版画、现存较早的版画还有五代时居沙州(今甘肃敦煌)的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在后晋开运四年(947)刊印的单张佛画《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大圣毗沙门天王像》等。西夏建国(1038)前后,已占领了瓜、沙、肃等州(即今甘肃省安西、敦煌。酒泉等地)。前述王及曹元忠印造的佛画,均在敦煌莫高窟出上。可见这一地区在唐、五代时,即有版画流传,也有可能就是在…  相似文献   

16.
程爱勤 《寻根》2009,(3):71-73
大凡读经或读史之人,都是知道菩提树的,并多少知道菩提树在佛教中的特殊寓意。早在读大学的时候,教授们就在课堂上不止一次讲到唐朝时神秀与慧能宗派之争的偈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依敦煌本《六祖坛经》)。虽然当时并没有亲眼见过菩提树是何物,但其中曲折离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西晋时期佛教在家弟子聂道真作为竺法护的助手,曾自译有数十部佛经,为早期汉译佛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除台湾学者释永东几篇有关聂道真著作的初步研究外,几乎未有关于聂道真所译《异出菩萨本起经》这一佛传典籍的相关研究。本论文从聂道真生平及所译经、《异出菩萨本起经》之目录归属及版本以及将其与《大正新修大藏经》所收其他"三本起"之情节进行横纵比对三方面入手,认为此经之简略或为梵本阙文所致,或为对佛传故事的略说,但不失为佛本起的另一种蓝本,应当引起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正库胡林是如今最广为人知的爱尔兰古代英雄之一,被视为爱尔兰精神和英雄主义的化身。他是爱尔兰中古时期的《阿尔斯特故事集》(the Ulster cycle)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阿尔斯特最高王康纳乔手下的第一武士。库胡林的故事与形象在现代的复兴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作家对爱尔兰文学宝库的一大贡献。当然,作家们重新复兴古代英雄的目的与其说是忆古,倒不如说是喻今。现代重生的古代  相似文献   

19.
日前,国务院批准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下称《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首批《名录》共2392种,,汉文古籍2282部,包括简帛117种、敦煌文书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  相似文献   

20.
“角”是何物?就是古代军旅中使用的号角。因最初都是用兽角做成,故以“角”来命名。有关它的记载,不见于汉以前的文献,从东汉末起,典籍中屡见不鲜。最早提及者是公孙瓒的《告子读书》,内有“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台楼上,鼓角鸣于地中”(《后汉书》本传)数语。其次是《三国志》,其中《陆逊传》《吴贺齐传》《虞翻传》诸篇,均说到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