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夹板舞又称“云阳板”,其起源可上溯到唐代的“拍板”。其表演从道具、队伍、内容、形式、乐器、乐曲有着一套基本形式。夹板舞内容和表现形式决定了其继承性、群众性、自娱性、适应性及地域民族性等特性。积极深入挖掘和开展夹板舞的研究,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夹板舞又称“云阳板”,其起源可上溯到唐代的“拍板”。其表演从道具、队伍、内容、形式、乐器、乐曲有着一套基本形式。夹板舞内容和表现形式决定了其继承性、群众性、自娱性、适应性及地域民族性等特性。积极深入挖掘和开展夹板舞的研究,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拂尘的功能及演变、历史上的拂舞着手,追溯了拂舞的滥觞及拂舞这种古代舞蹈的当代遗存的展现方式。拂舞是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拂尘的材质形态决定了拂舞的观赏性和实际舞蹈时的局限性。由于拂尘在各朝各代的形态的不同,我们在探讨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时就不可以仅仅拘泥于有"拂"这个字诞生的那时起。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各自的发展演化过程,拂舞也不例外。笔者把拂舞的历史演变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拂舞的原始形态阶段,即帗、旄、节之舞;二是拂舞的成型形态,即绳拂、马尾拂之舞;三是拂舞的变异阶段,即坐尾的发展;四是拂舞的雅乐时期,即拂舞形态定型后编入雅乐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拂尘的功能及演变、历史上的拂舞着手,追溯了拂舞的滥觞及拂舞这种古代舞蹈的当代遗存的展现方式。拂舞是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拂尘的材质形态决定了拂舞的观赏性和实际舞蹈时的局限性。由于拂尘在各朝各代的形态的不同,我们在探讨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时就不可以仅仅拘泥于有"拂"这个字诞生的那时起。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各自的发展演化过程,拂舞也不例外。笔者把拂舞的历史演变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拂舞的原始形态阶段,即帗、旄、节之舞;二是拂舞的成型形态,即绳拂、马尾拂之舞;三是拂舞的变异阶段,即坐尾的发展;四是拂舞的雅乐时期,即拂舞形态定型后编入雅乐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音乐圈舞是白马藏族祭祀、娱乐、庆典中的一种古老歌舞形式,其依托火民俗活动与火圈舞歌舞共同构成了白马藏族独特的圈舞文化体系,至今保留着氐羌民族圈舞最为古老的文化遗迹。随着时代发展,白马藏族音乐圈舞从表演形式、圈舞形制、歌曲数量、舞蹈动作、文化功能等多方面不可逆转地出现了流变。研究对白马藏族音乐圈舞的传统类型、艺术形态以及流变轨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敦煌舞作为古代舞蹈与西域舞蹈的集大成者,将细腻的中原舞蹈和中亚、西亚舞蹈糅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敦煌舞。敦煌舞是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靓丽景色,不仅凸显了我国古典舞蹈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浓厚的宗教文化,体现了西域地区鲜明的文化特色。可见,敦煌舞是集多民族文化于一体而创作出来的舞蹈形式,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十个朝代的舞蹈文化发展,还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印度舞、波斯舞等风格。这些融合为一体的优美舞姿,全部的集聚到了敦煌舞身上,进行广泛的容纳与吸收。本文通过对敦煌舞的本质内涵及价值影响进行深入的解析,对敦煌舞的艺术特色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梳理了皂隶舞(傩舞)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了皂隶舞的表现形式、表演程序和动作特点,探究皂隶舞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教化,娱乐健身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通过引证藏文文献中的有关原始神舞的记载,并参考东巴舞、萨满舞、祆舞等与苯教神舞密切相关的几例原始巫舞,并通过考析和甄别,从而论证了原始苯教时期的巫舞为羌姆神舞的滥觞。  相似文献   

9.
象帽舞是朝鲜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是农乐舞的最高表演形式,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学术价值。然而,受时代发展的影响,象帽舞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考验。为了传承、推广和发展象帽舞,笔者对象帽舞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研究,希望为大众更好地了解象帽舞,进一步推动象帽舞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傩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其表演时间一般为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湘西苗族至今仍保留着数量较多的傩舞。傩祭仪式的主要目的是祈求人丁繁衍和祈祷农业丰收。傩舞是苗族祭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苗族人民祈福和祝祷的愿望,同时也表现了苗族人民热情善良的品格。本文主要从湘西傩舞文化内涵、湘西傩舞发展现状以及湘西傩舞发展方向等三个方面,讲解湘西苗族傩舞文化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周刊C版》2014,(2):206-207
象帽舞是朝鲜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是农乐舞的最高表演形式,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学术价值。然而,受时代发展的影响,象帽舞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考验。为了传承、推广和发展象帽舞,笔者对象帽舞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研究,希望为大众更好地了解象帽舞,进一步推动象帽舞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舞林野史     
几年前,美国密歇根州曾经流行一种新潮舞,号称肮脏舞(dirty dancing)。 顾名思义,肮脏舞自然远不如领导舞的所谓高尚和典雅,至于肮脏到何种程度,那就只能考验您想象力的极限了。  相似文献   

13.
长袖舞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舞蹈种类之一,其特征是不执舞具,“以舞袖为容”。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长袖舞图像最早出现于中唐时期,其舞服、舞姿及宗教意涵皆体现出吐蕃文化渊源。中唐至宋代的两百余年间,敦煌壁画中的长袖舞者涵盖了成人、童子、迦陵频伽、共命鸟等,并先后出现了翻领、圆领、袒右肩等舞服服制。长袖舞在敦煌的传承与留居敦煌的吐蕃遗民密切相关,其图像演变依托于各类壁画题材图像模式的发展,集中展现了汉藏文化在宗教思想、民族习俗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舞的是她的双臂,腰肢,和腰间轮回的漩涡。灵动如同雪影,亭亭地在,曼妙里旋动交错。那是舞——诗的舞,画的舞:水的跃动,风的轻歌。舞的是她的嘴角,眉梢,和那迷离的眼神。清澈如同圣泉,纯洁的激扬,缠绕了你的轮廓。那是舞——神的舞,心的舞:云的游走,浪的柔波。舞$上海市位育中学@朱梦遥  相似文献   

15.
舞马最晚于三国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到唐玄宗时期,舞马活动形成规模并掀起高潮,唐后则在中原大地消失。随着唐朝的兴衰,不同时期的文人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解读视角出发,塑造出多种多样的舞马形象。盛唐时期张说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安史之乱时杜甫的《斗鸡》、中晚唐时期陆龟蒙的《舞马》以及唐亡之后宋代诗人徐积的《舞马诗》,均对唐代舞马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舞马亦随这四首诗词经历了从天马到祸马、谀马再到悲马的形象流变。  相似文献   

16.
壮族民俗舞蹈是在多民族文化碰撞下交融产生的,代表性的民族舞蹈有铜鼓舞、女巫舞、扁担舞、绣球舞、捞虾舞、师公舞、蚂拐舞等等。其文化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集体性、反映性与继承性、地域性、民族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地区的舞蹈绚丽多彩,分为四大舞系,分别为佛教舞系、傀儡舞系、印度教舞系和伊斯兰教舞系,四大舞系受到印度两大史诗的影响,在动作特点上呈现出程式化的手势和动作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  相似文献   

18.
纳西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以东巴教为其基本和内核,东巴教派生出众多精美绝伦的东巴舞。东巴舞与东巴教之间形成特殊的互动关系:东巴教是东巴舞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反之,东巴舞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成为了东巴教流传于世的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9.
舞蹈史学家们对《白纻舞》的乐声舞态进行了研究,该文着重于“以舞袖为容”为线,遵循中国舞蹈史发展的脉络,参照史料和文献,对《白纻舞》的源头进行追溯,并对《白纻舞》的发生、发展,以及“以舞袖为容”的特色在后世中的遗存进行探索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主要探讨了敦煌壁画中静的眼神是如何变为敦煌舞蹈中动的眼神,敦煌舞眼神是如何产生、确立,敦煌舞眼神的训练体系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眼神如何传达敦煌舞之"神",以及敦煌舞眼神有什么不同于其他舞蹈眼神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