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两种南极1号邮戳》(参见060541)所述,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的“中国南极考察纪念封”与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集邮出版社共同发行的“中国首次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纪念封”上所盖“中国南极长城站”1号邮政日戳,的确不是出自同一个戳具。除了日戳的文字笔形、线条粗细有明显不同外,笔者依照两种封上所反映的邮路信息也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1985年,中国首次进行南极考察,为此,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5万个“中国南极考察纪念封”(图1),每个售价30元;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集邮出版社共同发行10万个“中国首次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纪念封”(图2),每个售价5元。上述两种封上盖用的“中国南极长城站”1号邮政日戳,日期均为1985年2月。“南极临时邮局有两枚日戳(1、2号戳)。当时规定这些邮戳只能在南极邮局盖用。‘向阳红10号’返航到达上海,未靠岸,上海邮电管理局就派专人乘交通艇上船将戳取回封存上交了。”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枚从民主德国南极福斯特站寄出的实寄封,比起一般的南极封,此封包含着更多的信息,因而更加珍贵(图1)。信封右上贴一枚民主德国发行的“福斯特站”邮票,销福斯特站纪念邮戳。戳中央为福斯特像,上半圈文字为“民主德国南极站”;下半圈文字为: “乔治·福斯特”;中间日期为1990年5月25日10 时。封左边为南极图、企鹅及福斯特站示意图,南极图中文字:地磁;最下边文字为:民主德国1989-1991南极考察。信封中下加盖一枚纪念特戳,图案为南极洲鸟瞰图及从福斯特站发出的电波,电波中文字为“航空磁测”; 地球下的文字为“民主德国南极考察·乔治·福斯特站”封背加盖扁八角形船戳,图案上半部为担任本次运输任务的“极地”号船;下半部  相似文献   

4.
JF4《中国南极考察》纪念邮资信封左图的第一艘船是“向阳红10号”。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大型综合科学考察船,马力为1800匹,排水量为1300吨,全长156米,船上装配了各种先进的海洋考察仪器。1998年7月,“向阳红10号”在完成了许多重大的科学考察任务后,改名为“远望4号”测量船,又去迎接更新更大的科学测量任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于1985年11月13日至1986年3月29日进行第二次南极考察,考察队由45名队员组成,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钦泉任队长。香港摄影师李乐诗、《文汇报》记者阮纪江、智利生物学家等5人也参加了本次考察。  相似文献   

6.
周良 《上海集邮》2007,(1):44-45
本刊060541所载《两种南极一号邮戳》文虽短,但有根有据,一语道出问题所在。这里,我再举一个力证:当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时,我请地质学家张青松在长城站给我寄发一个邮资封(见图)。上有时任国  相似文献   

7.
《文献集邮简报》总第六期“集邮文献信息”栏介绍了三篇关于南极方面的集邮文章。无独有偶,《地理知识》杂志(全彩文图)1999年第3期也有一篇有关南极方面的文章,题目是《邮票上的南极洲》,作者郭扬。全文共分五部分:1.邮票上南极大陆的变迁:揭示了古大陆  相似文献   

8.
信息荟萃     
北京 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长城站、缅怀邓小平为南极考察题词封,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雪龙号执行一船两站运行方案封(11.16),外交部老干部摄影  相似文献   

9.
1997年11月15日,中国南极破冰船“雪龙号”开始了它的第14次南极考察航行,执行“一船两站”运行的方案。 考察队乘“雪龙号”从上海港启航,途经宫古海峡、雅浦岛、新爱尔兰岛、克赖斯特彻奇港,于1997年12月23日抵长城站,1998年1月25日抵中山站。3月5日从中山站返航,途经弗里曼特尔港、台湾海峡,4月5日抵上海港。“雪龙号”除完成输送两站人员及物资外,还为俄国青年站运送6台大型车辆至中山站。考察船在南极期间进行南大洋考察。  相似文献   

10.
薛鹏 《上海集邮》2007,(3):45-45
冯永祥先生《中华南极第一片》(参见020733)披露我国首次南极考察时上海市邮政局曾交付捎带1万个花卉图邮资封在南极加盖长城站日戳,除赠送市邮协理事109个外,其余9000多个下落不明。笔最近经人介绍。从华南购得上述花卉图邮资封全套10种,邮资图销长城站1985年2月加日的1号戳,为黑色首日戳,空白处盖有红色的“中国南极考察队登陆纪念”章(1984.12.30)和“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纪念”章(1985.2.20),封背盖有上海85支局的到达戳,戳号有1、5、35等。以上戳记都是手工加盖,由此也可证实中国集邮总公司制作的JF4南极实寄封盖用的是仿制戳(参见060541)。[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0月29日-11月1日,我国第21次赴南极考察的破冰船雪龙号在途径香港时停泊,做四天短暂的访问,部分市民有幸到船上参观。为此, 香港邮政特别刻制了1枚矩形“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雪龙号·香港/2004.10.29- 2004.11.1/ CHINARE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不久的1946—1947年间,美国对南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跃进行动”为代号,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活动。这次考察动用了13艘船舰(包括两艘破冰船和一艘航空母舰)、25架飞机及各种车辆。各类人员达4700名,这在南极考察史上是空前的。由于航空摄  相似文献   

13.
陈静  袁冉  范学锋 《武当》2011,(7):64-65
颜志雄中国摄影界个人成就最高金像奖获得者,2010全国摄影艺术大展评委。作品《弦月》获第22届中国摄影艺术展金奖,《红颜》获奥地利超级巡回摄影展金奖,《白日梦》、《灵舞》获第11届人像摄影大展金奖。李栓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曾多次赴南极等地考察并进行摄影创作。游走于全国各地,拍摄了大量人文和自然地理方面的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14.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南极探险和考察的国家之一。 英属南极领地,简称BAT,1961年以前称为福克兰群岛属地。1944年作为二战时期英国“塔巴林”行动的一部分,英国在南极建立了第一个考察点。“塔巴林”行动由英国海军部和殖民部共同负责,目的在于为南大西洋的英国航海提供气象保障而建立的气息观察点、阻止敌方舰船获得锚地、加强对福克兰群岛主权申明的合法性以及进行适当的科学考察。’945年这一行动更名为福克兰群岛考察计划,简称FIDS,  相似文献   

15.
乐明 《上海集邮》2002,(6):10-11
7月15日《南极风光》7月15-26日,第27届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大会(每2年举行一次)和第14届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在上海召开。这是我国于1986年被接纳为成员国后,首次举办的相关高层次国际性会议,约有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400多名科学家和官员出席。同时举办国际极地后勤技术装备展览会、南极考察后勤支援技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1957年1月16日,美国路易斯安那亚芬达船厂下水了一艘“埃尔塔宁级”破冰货船,该船名取自天龙星座(巨蟹座)中的一颗恒星。1957年10月作为非现役船只移交给美国海军用于军事服务,编号为T-AK-270;1962年8月2319移交给美国南极委员会改造成海洋调查船在南极水域考察,编号为T-AGOR-8。  相似文献   

17.
方耀成 《上海集邮》2002,(10):41-41
《中华南极第一片》(今年第7期33页)一文中说:“长城科学考察站站长兼长城站邮政支局局长郭坤……”,这里有几处错误,应为“中国南极考察队队长、中国南极长城站邮政局局  相似文献   

18.
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是各南极考察国负责管理国家南极事务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国际组织。现有29个成员国,我国是该组织的发起国之一。由我国承办的第14届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南极作业和后勤支援常设委员会(SCALOP)会议于2002年7月15日至21日在中国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全部成员国的南极局局长和代表出席会议。本次会议交流各国南极考察计划的实施情况和经验,讨论并提出保障和支援新世纪南极科学考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集邮动态     
l新邮预告ll“zzi;;;=;;;ii=;;;j;=iz;趔 《南极风光》特种邮票 2002—15发行日期:2002年7月15日3—1南极冰山 80分 (1375万枚)3—2南极极光 80分 (1335万枚)3—3南极格罗夫山 2元 (1290万枚)规格:40x30mm 齿孔:12度整版:17枚 设计:王虎呜版别:胶印 印刷:河南省邮电印刷厂Q001年集邮年刊》面世 在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管理司、全国邮政新闻宣传中心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支持下,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 《集邮博览》增刊《集邮年刊》 (总期号164)已与读者见面。 广大集邮爱好者对于集邮年鉴一类文献的需求是很强烈的,《集邮博览》杂志邀请…  相似文献   

20.
“天涯海角”形容地方僻远。我国海南省三亚市之西有“天涯海角”名胜,而阿根廷火地岛的乌斯怀亚市才是真正的天涯海角。火地岛对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国驶往南极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考察基地的船只都在这里进行补给,休整后再驶往南极。 火地岛首府乌斯怀亚市是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