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嘉达 《黄冈师专学报》1996,16(1):39-43,62
刘醒龙继《村支书》、《凤凰琴》之后创作的中篇小说,是这位著名青年作家在获得轰动效应之后所作的种种艺术努力和思想观念发生嬗变的现实见证。本文从“时代的‘书记员’与‘找回自己的是魂’”。“典型的缺失与激情的消醉”和“故事的痴迷与平和从容的叙事风度”三个方面,敏惑而辩证地剖析了刘醒龙走红后的中篇小说的创作主旨、艺术情感、典型观及文本特色,从而较好地把握住了刘醒龙的创作个性。这对观照、审视20世纪末叶的中国文坛或许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2.
“社群观念”与近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水浪一读过近两年来刘醒龙、关仁山、谈歌、何申等人的一些引起强烈反响的所谓“新现实主义”小说,或者说“社群文学”作品之后,有一些事情总是浮现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比如,刘醒龙《分享艰难》中,孔太平为了保住全镇的经济命脉...  相似文献   

3.
用反讽的视角阅读当代小说,寻求与作者和作品的情感与意识的交流,从而形成共鸣,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迟子建创作的中篇小说《福翩翩》,运用反讽的艺术手法,描写了两个相邻家庭的艰辛生活,反映了两对夫妇情感世界的曲折变化,给读者以一种巨大的思想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的题名“福翩翩”,既是对它的主要故事情节的概括,也是对其中一个典型画面的形象描绘。  相似文献   

4.
一、《“策勒”不是“记功”》之商榷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往《木兰诗》“策勋十二转”句为:“记功很多次。滚动,记功。转,次的意思。”《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年第4期所载蒋自然《“策勋”不是“记功”》一文,对此提出异议。蒋文在叙述了北田军阶和唐朝用阶之后得出结论:“这种军人升迁制度叫‘策勋’”。“策勋,不能“从‘策’和‘勋’两个字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策动’不是‘记功’”,“‘策动十二转’应为‘提升很多级’,而不能解释为‘记功很多次’”。用以为军阶与动阶应届军制,各朝军制有异,而军阶与动阶也随之而变…  相似文献   

5.
《世纪金榜》(全称《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延边大学出版,2003年最新版P193)对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这么一句话“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是这样解释的:“句中的‘无论’是个副词,不能和介宾短语‘从创作到演出’连用”,应删去‘无论’或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呐喊》冲破旧文学的罗网,以战斗的姿态跃上文坛,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为我国小说创作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写完《呐喊》中最末一篇之后,由于现实的重压,鲁迅停下笔来冷静地回顾革命与个人的战斗历程,寻求个人的战斗力量与中国革命的主力相结合的正确道路;总结《呐喊》的创作经验,探索新的艺术方  相似文献   

7.
臧学民 《湖南教育》2005,(19):19-19
在我读到下面这段话以前,“教研”在我的意识里是神秘而遥远的——“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摘自刘良华《一个课程关键词: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文中对“叙事研究”的阐述,帮我揭开了“研究”的神秘面纱,让我在“叙事”中走近“研究”。  相似文献   

8.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关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韦清 《中学教育》2006,(4):21-21
去年,成都市南郊牧马山高尔夫球场一侧草坪上上演了一幕名为“@41”的艺术行为——以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为主体的41位在校男女生露天全裸,以身体组成电子邮件符号“@”(见《杂报》:2005年15月6日第一版《更重要的是自由》)。作对此作出评论:以“艺术”之名美化几十个年轻人的无畏之举,是不足取的;但以“艺术”之名将这个带有先锋味的“作品”一棍子打死,也显操之过急。继而进一步认为:“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该行为艺术是否是‘艺术’。也就是说,41个男女同学露天全裸的行为是否有‘艺术含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行为发生了,行为主体获得了‘创作’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公认的艺术大师。本文以托尔斯泰最负盛名的“三大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为对象,对它们的三种最明显的艺术特征——“心灵的辩证法”、“别致的结构,广阔的画面”、“自然风景与人物心理的‘比照”’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谌容同志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论。争论的观点基本上有两种:一、《人到中年》塑造了个性独特的可敬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现实。7月6日《文汇报》发表的王振复同志《独特的个性美》的文章说;“作者没有人为地制造一个悲剧来伤害读者的感情,而是成功地塑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美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陆文婷,使整个作品的基调显得明朗,感情色彩是健康的。”孙逊同志在8月8日《文汇报》上发表的《<人到中年>的思想艺术特色》的文章指出:“小说《人到中年》正是以它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所作的‘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以它‘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显示了鲜明的现  相似文献   

12.
周蓉 《上海教育》2023,(12):68-69
<正>张华教授在《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中指出:“核心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其中‘高级能力’是人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做出的明智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决策和行动能力,即‘像专家一样思考’。”这一原则在美术学科中即为“像艺术家一样创作”。《艺术概论》一书大致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分为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3.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较为系统的创作论专著,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作理论。一些专家学者都作了全面而精辟地评述,肯定了它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突出成就,但大多又认为,陆机的诗文,崇尚藻饰,讲求排偶,因而认为《文赋》是陆机形式主义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并开启了魏普时期的形式主义文风。例如吴调公先生在《古代文论今探·<文赋>的艺术构思论》中说:“从漠视文学特质到重视文学特质,从一味 ‘尚用’和轻视文学应有的形象和文采,到重视形象和文采,这是文学史上的进步征象,‘踵其事而增华’并非坏事。大辂椎轮应该归功于陆机。不过,过分强调艺术形象和文采,而忽视文章的‘尚用’和现实主义,开后来的形式主义之风,这一点陆机也有责任。”又说:“建安文学的‘慷慨’和‘梗概多气’一面,似乎没有被陆机注意,而正始文学开始趋于浮靡的倾向,却似乎被陆机深化了一层,以至变本加厉,发展而为形式主义文学。”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陆机第一个把创作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的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他忽略了文学的思想内容而片面地谈表现的方法技巧,也是不容讳言的。刘勰《文心雕龙·艺术篇》说 ‘昔陆氏文赋,号为曲尽,然泛论纤悉,而实体未该。’又  相似文献   

14.
一.风雅之诚与禅宗 “风雅之诚”是芭蕉俳谐艺术的精髓。关于“风雅”,郑民钦在《日本俳句史》里有这样一段描述:“‘风雅’源于储经》‘六义’之说,汉诗的这种分类影响到和歌,为《古今集》采用,把‘风雅’二字变成诗歌的代名词,成为艺术的同义语。《三册子》说:‘诗歌、连歌、俳谐共为风雅也。’  相似文献   

15.
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说:“事实上.习惯有些像天性,因为‘经常’和‘总是’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天性’属于‘总是’的范畴,习惯则属于‘经常’的范畴。”西方教育把培养人的习惯看得十分重要。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由此看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西塞罗语)。“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奥维德《爱的艺术》)。“习惯比天性更顽固”(昆图斯《亚历山大大帝的丰功伟绩》)。“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习惯”(爱经克泰德《残篇集》)。所有这些名言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人成功和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八年,刚走完了二十年泥泞道路的从维熙,“第一个发表了短篇小说《初春》,揭开了五十年代北京青年作家群文艺复兴的序幕”;第二年,他又以《大墙下的红玉兰》,把我国沉寂已久的中篇小说创作“推向时代的前列”。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十几部中篇小说和十几个短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极“左”路线给党和人民造成的严重创伤,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个在苦难中仍然挚爱着社会主义祖国、在粪土中仍然闪烁着金子般光辉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如春雷滚动,如长风出谷,深沉雄浑,慷慨悲壮,读者看了无不为之动容。但是,前一阵从维熙的小说创作,似乎在主题的开掘和形象的塑造方面费心血较多,而在结构方面下功夫不够。正如陈辽同志所说:“多篇作品都是先从一个‘引子’  相似文献   

17.
热烈的祝贺殷切的期望张黛在艰难条件下诞生,在坎坷道路上前行的《教育艺术》杂志,以它辉煌的成绩迎来了创刊五周年的生日,做为一名忠实读者,请允许我发自内心他说一声“热烈祝贺!”“《教育艺术》杂志够‘艺术’,在众多的严肃杂志中独树一帜”,这是我在祝贺之后要...  相似文献   

18.
老作家巴金在为卓如同志撰写的《冰心传》所作的序言中对冰心的作品作了这样的评价:“……她那些真诚的语言,她那些充满感情的文字,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都是为了我们大家熟悉的忠诚老实的人民。她要求‘真话’,她追求‘真话’,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她还用自己做榜样鼓励大家讲‘真话’,写‘真话’。”确实,“讲‘真话’,写‘真话’”,创作“真”的文学,是冰心创作的信条和她毕生的艺术追求,诚如她自己所表白的那样:“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  相似文献   

19.
《皇冠》(1954-)乃1949年之后华人通俗文艺杂志中的翘楚,冯冯(冯士雄,1935-2007)为其中重要代表作家,他的“微曦四部曲”在1960年代轰动全台湾。被《皇冠》创办人平鑫涛誉为“天才、奇才、鬼才”的他,一生集“‘逆子’、‘孽子’、孝子”三种身份于一身,创作丰富,除自传、长短篇小说外,还有宗教书写。  相似文献   

20.
《呼兰河传》是现代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是一部反映20年代初东北人民苦难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作者在阅历人生之后,写出的一部独特的乡土作品。它朴实细致地描写了自己的童年,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故乡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坎坷与艰辛,控诉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封建习俗对人们的戕害,也表现了呼兰河人民的善良与顽强。 《呼兰河传》在艺术上更臻成熟。正如茅盾所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象…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这‘不象’之外,还有些别的比‘象’一部小说更为 ‘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