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的界限日趋模糊,谁在现场谁就能发出报道。新媒体的普及,不断刷新其在灾难报道中的记录,推动了灾难新闻报道的发展,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能够生产并传播时效性与准确性并重的、与传统媒体融合并创新报道形式的专业而负责任的灾难新闻,是新媒体灾难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认同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与社会群体适应,更是表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果的关键。研究旨在探索集体记忆对中华民族认同的促进作用,通过自编集体记忆文本材料对集体记忆进行唤起,采用单侧的内隐联想测验对个体内隐的中华民族认同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被试的内隐中华民族认同水平较高,联结中华民族和积极词汇(相容任务)时的反应更快和正确率更高;(2)启动集体记忆的被试表现出更快地处理相容任务和更大的内隐效应D值,表明集体记忆能进一步促进内隐中华民族认同。该结果为促进中华民族认同提供了集体记忆这一有效途径,建议在今后的教育和宣传中融合现代媒体、课堂教学、文化活动等方式唤起集体记忆,加强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亲情被地震灾难的暴力撕裂又在地震中弥合的悲剧,其潜文本是对儒家伦理合法性的叩问。冯小刚在主流意识形态、灾难叙事、影像奇观中寻找到了平衡点,扬长避短,弱化灾难场景的时长和震惊、恐惧的镜头,影像表达聚焦在伦理化、情感化的故事上,博得了亿万观众的认同,实现了他在悲剧电影探索道路上的跨越。《唐山大地震》的成功不属于美学形式上的成功,而是建立在对儒家伦理文化秘密勘破的基础上的成功,整个影片始终回荡着基于血缘家庭的亲情和冲突。正是这一亲情破裂又重新愈合的叙事构架完成了自然灾难的悲剧和文化观念导致的悲剧的无间的融合和互动,也契合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经验、文化期待、情感期待、审美期待,从而获得了"爆炸性"的反响和触及灵魂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梳理非遗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亲身传播、实物传播,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和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等,通过对目前非遗传播的特点和现状的分析,提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的举措在于善用和发掘非遗文化的悦目性;利用3D影像完整动感传递非遗文化;增加非遗信息传播的重复;加强对守门人的培训和引导等。  相似文献   

5.
民族节日深藏着民族的记忆和历史,有其独特的时间性、神秘性、神圣性和文化性,是传承民族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民族文化的神秘性和原生态,使得民族节日的文化传承面临着挑战和危机。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优势,探寻民族节日传播新途径、规约传播主体行为,普及民族节日的文化教育审美意义,打造民族节日精品和民族艺术经典,保护和发展传统民族节日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唐山人,一个没有经历过32年前那场灾难的人,但是我亲身见证了唐山的发展,见证了唐山如何在废墟上崛起。32年前唐山的损失不亚于今天,32年前有24万唐山人民在地震中逝去,但32年后的今天,看看唐山吧。2003年唐山正式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7.
灾难电影一般指将重大的自然与人为灾难作为表现对象的电影。灾难电影作为西方电影界一种重要电影类型,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与娱乐效应赢得极高的票房价值与观众群,具有极高的商业与艺术价值。国产灾难电影在我国可分三个发展阶段,近年呈较快发展态势,汶川地震以来已成为创作热点。《唐山大地震》引起了学界对国产灾难片的热切关注,其创作经验及研究状况需要梳理、总结与关注。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害对受灾者的心理行为影响及干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地震灾害对受灾者的心理行为影响 地震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属于群死群伤的不可抗力事件。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灾难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特殊应激源(stressor),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大规模的集体的应激处境,它远远超过了受灾者和社区的应付能力,并使受灾者产生非常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地震作为灾难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儿童、青少年是地震灾难中的特殊群体,地震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严重,应对其给予特殊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新媒体的发展给新疆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实时性、共享性特点有利于红色文化的快速传播,结合两者优势,以新媒体平台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优质平台,以红色文化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优质内容,助力新疆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民族发展的集体记忆,而红色音乐则是这段情感记忆的特殊表达。本文以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探讨了红色文化及红色音乐的价值所在,传达了人民群众最为真挚的朴素情感。  相似文献   

12.
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传播符号的系统化运用,各种符号如能合理有序、交融互补、相辅相成,记者编辑对新闻信息进行历时性的纵向追溯和共时性的横向联动,形成系统的电视语言,以立体的多维的信息辐射观众,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就能产生类似物理学上的心理共振效应。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数字电视、数字报纸等新媒体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各类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新媒体的发展也为客家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如何借助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来传播客家文化,成为当下客家文化发展的一大要义。从媒体人类学的研究视角,重点探讨客家文化的媒体传播现状及其新媒体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邢台学院学报》2015,(3):14-17
旧城遗迹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构建城市本土化形态的文化资本。以古城邢台为例,考察并挖掘旧城遗迹的文化价值,探求其与城市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方式。呵护古城"历史地段"以铸造"城市之魂",谱写"成长叙事"以唤起城市"集体记忆",打造文化丛以彰显城市个性,是构建城市本土化形态的重要方式,也是城市成为"人间天堂"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集体记忆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向性、历史性和中介性是集体记忆的三个重要属性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集体记忆的产生、维系和传递过程,结合其基本的属性,探索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培养工作,无论从学理还是实践意义上都尤为重要。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较高层次群体——研究生,其特殊的集体记忆内容以及产生过程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主题,坚持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强化正确历史观的塑造,全员参与,鼓励交流和沟通,强调仪式教育,发挥其在构建研究生集体记忆中的作用,进而丰富和完善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6.
安德森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想象共同体”的概念,在“想象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其中电视媒介通过仪式化对重大事件的展现来不断重复建构国家认同,电视媒介通过对于重要事件的现场直播来增强国家凝聚力;通过“共享历史”来不断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延续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通过征用现存的民族文化符号来建构国家认同;通过节庆传播建构国家形象,实现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7.
对于唐山这座有着悠久工业历史的重工业城市,工业遗迹的保护与改造对其城市形象的塑造有着特殊意义。文章从工业遗迹和城市形象传播的关系入手,探究工业遗迹塑造唐山城市形象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当你看到这期杂志的时候,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我相信,那一个个悲情与感动的瞬间至今依然会在你的眼前闪现,那些哀恸与感伤的情绪依然会荡漾在你的胸膛,挥之不去。你们一定没有经历唐山地震,所以这次的灾难会让你终身难忘。灾难也是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以其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渠道多样化等特征,给西北藏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梳理了西北藏文化符号,阐述了传统媒体时代藏文化传播的特性,具体分析了新媒体时代西北藏文化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力求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时代下,传统模式的党建文化传播必将受到新一轮的冲击,如何引导党建文化传播进行垮媒体的整合和革新,是其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对党建文化传播进行更加深入而有针对性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党建文化传播市场规模的扩张,也是对党建传媒业乃至党建文化工作的深入挖掘与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