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拓汉民族研究的新局面杜荣坤汉族是我国乃至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早在本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就注意对汉民族进行民族学、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1949年后,为贯彻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改变历史上遗留...  相似文献   

2.
张泰 《华夏文化》2006,(3):36-37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汉语又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汉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汉民族文化影响制约汉语的发展,同时,汉语又影响着汉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在实际汉语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汉语亲属称谓、词语运用、汉字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揭示汉语所负载的文化涵义以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认识汉语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汉民族形成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民族形成新论吴广平汉民族是以先秦北方的华夏族为主干而形成的,这似乎已成为历史定论。秦汉形成汉民族说,亦已成为汉民族形成诸说中最有影响且为大多数人所信服的观点。但是,大量的事实却使我确认:汉民族不是形成于秦汉而是形成于汉,形成汉民族的主干不是先秦北方...  相似文献   

4.
汉语与汉民族思维之文化通观申小龙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下来,人的认识才能推进,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必然深刻影响与之相应的语言形式,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具...  相似文献   

5.
高强 《华夏文化》2002,(4):15-17
司马迁对中国史学的重大贡献早有定论,其民族思想也得到了关注和研究。然而,司马迁对汉民族形成的贡献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一书中认为,“《史记》对汉族的形成,做了很多的工作”。下面我们考察司马迁对汉民族形成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金旺 《世界文化》2004,(6):46-48
世界顶级企业要创造出一流的业绩、永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必然要求它的员工必须具有与之相匹配的技能和素质,而一个未经相关培训的人,是很难一下子就具有世界项级企业所要求的的技能和素质的。为了缩小这种差距,许多世界顶级企业都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提升。了解世界顶级企业培训员工的方法和艺术,对于我们培训员工、打造人才资源,不无益处。那么,世界顶级企业是自私培训员工的呢?  相似文献   

7.
远古先民的许多生活景象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时连古代文献中也难觅其踪迹。然而通过对凝结了先民文化观念的古文字的寻根问源,我们常会发现或许已被历史遗忘的先民的生活瞬间。本文拟从“冕”字入手,考察汉民族先民兽角崇拜及其发展特点。冕——兽角崇拜的物化凝...  相似文献   

8.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所理解的实践的“爱国主义”王靖华"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有国家存在,就会有、也一定需要"爱国主义"。从古到今,各国各民族的爱国主义诗篇光彩夺目。如今在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  相似文献   

9.
陈良学 《寻根》2008,(4):132-135
邝氏,是我国汉民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她却是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0.
夏德峰 《寻根》2004,(1):30-38
客家,是在中国古代北方汉民族大举南迁的宏大背景下产生的。汉民族南下定居,并融合部分畲瑶等少数民族,逐步形成为一支独具特色的汉民系。所谓“客家”,原义为北人南迁侨居异乡,相对于当地土人而言,被称为客人,后世代沿袭,成为固定称谓。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明起源的多角度思索郑重历史本身是一道填充题,需要考古学新的发现迸行扑充。它不只是扑充,有时也在改变历史,甚至推翻某些研究者的结论,重新评论那些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蓦然回首,世界学人的目光注视着中华文明起源,已发是70年前的事情了。1921年,瑞...  相似文献   

12.
冯敏 《中华文化论坛》2023,(2):15-25+185
唐朝军事实力猛增,政治、经济上的强盛和富庶,国际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持续增强,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快速形成。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胡汉民族之间的高度交流与融合的新发展,唐朝的胡汉融合,所涉及民族的范围、地域的广度及融合的深度都是空前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关键历史时期。期间虽然也有类似“安史之乱”一类的反复和曲折,但总体上,这一时期胡汉融合的趋势和方向是鲜明的,其发展进程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和巩固的关键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3.
朱宁 《寻根》2000,(1):78-83
是值又一个千年,雅尔塔体系结束而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孕育之中,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回顾不但有益而且似乎必要。本文着眼于公元一千年以后勤工作历史,力;图以世界文明的演进为背景,梳理一下这一段历史与我们社会中国进步或落后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汉"这个字是我们汉民族的族称,但它是如何而来的,一般人可能不大了解。要弄清汉族名称的由来,还得需要从"汉"字本身说起。"汉"字繁体为"■",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安州六器《中■》铭文,写作。上面■(难),下面■(水)。造字本义与水流有关。晚期金文字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都值得一书的一个世纪。在这100年里,中国历史经历了林林总总的变化,对社会和人心都有巨大冲击。回顾历史,我们有很多启示,同样也有很多感慨!佛教是已有25个世纪之久的宗教,它传入中国,也近20个世纪了。但是除了隋唐盛世鼎盛期的佛教之外,  相似文献   

16.
我们伟大的相国.是一个相对于世界上所有国家来说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国。它有着独立发展的广阔的战略历史空间。它的“神圣领土”包括了陆地国土、海洋国土和文化国土。尤其是文化国土.它是我们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的优势所在:但是,这个文化国土,需要我们去开发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财”和“文化力”.转化为综合实力或所谓.软实力.。而文化创意产业支撑的创意经济和创意社会.也才是我们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目标之一和社会发展月标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国家日新之时,社会进化之机,自古皆然。处在山坳上的中国,积淀了一个世纪的伟力,崛然而起,经济在飞速进展。文化赋予我们的价值启蒙,无境不在。巨人之醒,原于文化之明辨。承载着深重的历史之任,带着横溢的朝气和深沉的美学心态,国家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作家高占祥,以其超然的艺术锐气,数年来,勤政又勤笔。因而,当他制定、实施文化战略时,可谓:事上千秋史,心中百万兵。积多年的文艺经验和艺术思辩,使他明晰地感到:“在翻新的世界里,人们不仅需要针砭时弊、宏论滔滔的政治演说家,更需要像把握经济机遇一样把握文化机遇的艺…  相似文献   

18.
干禧龙年,华夏神州大地龙腾虎跃、莺歌燕舞。江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就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调“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面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就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江总书记的讲话精辟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打开人类历史和自身发展进程中大门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三个代表”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之本,也是我们文化工作的工作指南。  相似文献   

19.
读者:《华夏文化》出版多年,始终坚持面向大众,介绍中国优秀文化。文章不长,通俗易懂。不过,贵刊既不是高深的学术刊物,又不是装帧精美的新潮读物,我们担心贵刊的销路,衷心希望她能继续办下去。主编:您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是的,本刊不登长篇学术论文,因此,搞专业研究的先生们不会为了传播他们的学术观点而给本刊写文章。另外,我们的经费不允许我们每期刊物在形式上精益求精。但是,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学者们需要读专业的学术刊物;大学生需要有关他们成长的媒体;还有许多人想读通俗化、简明扼要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刊物……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抑或一个民族,不仅需要具有实力,更重要的还需要具有魅力,这种魅力就是文化。民族文化是最深远最恒久的影响力,不同的文明形态是区别不同民族最本质的内涵,是民族性格最本质的体现。自觉地将建设“文化中国”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用“文化”向世界说明中国,展示中国坦然和自信的气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