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从文化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洪 《记者摇篮》2005,(7):14-14,2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已经与“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汇在一起。经济中蕴含着文化,文化中蕴含着经济.这是我们记者在采写经济报道时所必须正视的一个新课题。也就是说,记者在搞经济报道的时候,既要从纯经济的视角人手.还可以从文化的视角人手,进而在“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现象的交叉点上发现新闻,挖掘新闻,报道新闻。从文化的视角去认识经济规律,去报道经济现象,实现“经济现象”和“文化视角”在新闻上的联姻,就会使经济报道的贴近性进一步增强.影响力与感染力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
广东在国内外都是以中国的一个“经济大省”的形象出现的,但近来全省上下议论较多的是广东如何打造“文化大省”。新年以来,“经济大省”如何成为“文化大省”,成了广东决策层和文化界谋划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广东已经意识到文化是经济发展深厚的底蕴、持久的动力,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发展战略写进了政府新的工作报告。发达的经济与不和谐的文化广东以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济积淀,成为国内的“经济大省”。广东一省的经济实力大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2002年全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十万亿元,广东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一千多…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与经济资本相对的“符号资本”和“文化资本”被赋予了较强的经济属性,获得了足够的经济吸引力,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文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互相争夺的宝贵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张佳佳 《大观周刊》2011,(25):127-127
重庆“两江新区”的构建不仅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同时也应保证城市文化的延续性。“两江新区”规划的关键,应是有效激发区域发展的经济活力;要引进来,走出去,善于借鉴,敢于创新,凸显经济文化的国际性与重庆原有经济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的沟通五动;更要力求突出“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城市建设新理念,打造优美和谐的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5.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将面临更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文化力”的内核已注入到经济结构中。这促使传媒人员要用全球意识去报道微观经济,其中除了从生产、管理、技术等视角入手外,也可以从文化视角入手报道,以拓展经济报道的多元维度。具体措施为:从纯经济视角转向文化视角报道,在文化经济现象交叉点上找新闻,借助文化传播新的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文化视角”实现联姻,则报道的贴近性会随之增强,影响力与感染力也会随之加深。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走向问题凸现。当前对“普世文化”这一新提法的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分析“普世文化”必须面对的问题:文化融合与“普世文化”的异同、普世文化的文化“普世性与民族性”的矛盾、普世文化的“继承性与变异性”的矛盾等,得出普世文化是不可能建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现代经济文化理论告诉我们: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经济发展中必须发挥文化的先导作用。当前商品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日益增长,文化教育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主体如果没有行为约束和道德约束,社会必然陷入无序和混乱;而重视社会消费对商品中文化含量的需求和跨国营销中文化背景的研究,对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也具有重要意义。 不少人习惯于把“知识”概念窄化为“科技知识”,把日渐兴起的“知识经济”单纯理解为“智力经济”或“科技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8.
我们当前面临的这场改革,似乎可以用“经济转轨”这四个字来加以概括。经济是“龙头”,科技、教育、出版、文学艺术等一切文化事业,在这种形势下都以“龙头大哥的马首是瞻”。这恐怕是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的。然而,经济可以“转轨”,文化究竟如何“转轨”? 放眼世界,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已相当发  相似文献   

9.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项具有伟大意义的惠民工程,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提升了公益性服务单位的社会形象,特别是成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开展共享工程工作,要持有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的服务思想,要服务于当代农民由“要我文化”为“我要文化”的转变,变“三下乡”为“常下乡”的长远服务战略。  相似文献   

10.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但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文化与经济接轨的一种重要现象。办好《经济周刊》就是一种重要的“搭台”方式。因此,如何办好《经济周刊》,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办好《经济周刊》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扩大开放的形势。旅游城市报出现了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衔接的新局面。那么,旅游城市报如何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弘扬旅游城市文化,利用文化桥梁唱好经济戏呢?我们的体会是,抓住当地文化旅游优势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抓住“三点”,达到“三个目的”,办出旅游城市特色。一、突出文化,抓住“热点”,促进文化与经济大融合。近年来,不少旅游城市借助自己独特的优势,或以城市文化的历史溯源,或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取胜,举办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招商引资。如济南、潍坊、泰安、曲阜等地,举办节庆,开展文化交流,促  相似文献   

12.
博客世界的“两种经济”与三大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约翰·费斯克的“两种经济”理论入手,将其应用于博客现象分析。诉诸博客读者的阅读快感和表达欲望的文化经济,与通过有选择的运作以追求点击率和关注的金融经济相互作用,推动了博客世界的繁荣。通过对“炒作”、“符号暴力”、“实名、匿名、昵称”三个逐层深入的具有代表性的博客文化现象的分析,揭示这些现象之下“两种经济”的运作与影响并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21世纪的经济,是“文化经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文化力与经济力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力量。人们认识到,文化力不但是精神动力.更是生产力。谁拥有强大的文化力,谁也就拥有了持久的发展动力。作为身在“文化”之中的广播电视,应该如何认识这种文化力,如何在文化力之中找到定位,如何营造,壮大这种文化力?探讨其实现的途径,促进广播电视更快发展,实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董雨虹  曹敬波 《今传媒》2016,(10):97-98
作为文化生产场域中的《金星秀》在经济和政治的他律性之间努力复制更大的社会区隔,凭借着节目主持人金星的各种“资本”保持着节目的相对自主性,从而建构了一档有着自身文化品位的“金星秀”场域。这给电视节目生产场域的启示是:电视需要把握好自身受经济政治的“他律”性,发挥更大的文化创作“自主”性,电视才能承担起自身的文化责任,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许多著名学者都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与产业两部分构成”,“开发文化的经济价值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相似文献   

16.
在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出版业态的演变逐步呈现出“粉丝经济”化态势.文章从产业链的三个维度以及出版业态变革的动因出发,分析在出版融合发展中“粉丝经济”化业态的可适性,提出以PGC内容生产系统为基础的“票友经济”化出版业态,认为推动“粉丝经济”向“票友经济”跨越是出版业态创新路径的最佳选择.出版者应坚守本分、准确定位,进行新业态下的产业链创新,最终实现出版的文化选择与传承,完成文化知识体系构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张新新  敖然 《中国出版》2023,(16):21-27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三维协同创新模型揭示了“文化、经济、技术子系统”“文化属性、经济属性、技术属性”“文化创新、经济创新、技术创新”等三维性,指出了提高出版活动文化质量、经济质量和科技含量的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基本任务,蕴含着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的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基本路径,概括了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和协同性基本特征。该模型引入了协同论方法来研究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进程,分析了出版业由文化、经济和技术子系统构成,指明了一般性发展、高质量发展与低级有序、高级有序的耦合关系,剖析了出版业走向高级有序的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坚持文化下乡和新闻扶贫推进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新闻出版署孙向前近两年,新闻出版工作者结合出版工作特点,结合本单位经济活动,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扶贫工程”建设,开展“文化下乡”、“新闻扶贫”活动,成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文化下乡...  相似文献   

19.
黄乃萍 《新闻界》2006,(4):113-113,112
一、传媒人才能力建设的宏观环境 胡锦涛同志“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反映在社会领域,就是不仅要实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还要促进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把文化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提高国际竞争的“软实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周必勇 《新闻界》2004,(3):60-61
在近期《中国经济周刊》所登出的“感言2003:中国2003十大经济失意人物”评论中,杨澜的名字赫然在目。这位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富有的女性”与她身后的“阳光文化”终于从当年万人仰视的神坛回到了人间。连续三个财年的亏损,已经让“阳光文化”的理想主义旗帜渐渐褪去了颜色,而寄托着杨澜“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