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接受过程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接受主体总是在特定欲求的驱使下,主动进入接受过程的,接受欲求一般有超越欲、认识欲、游戏消遣欲等几种;文学文本要唤起接受主体的兴奋感,就必须利用接受主体的兴趣与激情,把特定接受主体所感兴趣的东西艺术化地表现出来;文学接受过程是接受主体在文学文本中启动、强化、不断深入地展现生命力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2.
当代英语教学正不断改进和创新,致力于追求学生的接受效果和参与提高,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借鉴接受美学一些观点来分析英语教学,在教学认知论和方法论方面获得了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养成。语文素质实际上包括语文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两个主要方面。语文的接受能力是基础性的,语文的表达能力是主导性的。语文接受教育是指在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探究等,达到对语文的呈现形态形成良好的接受能力。学生语文素质养成这一主导性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接受教育的成功实施为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种学理论,是以读的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接受美学虽然是一种学理论,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章从接受美学角度对电视接受过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结合英语教学的实践活动,论述了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承传了柳开、苏轼等关于柳宗元与韩愈、陶渊明同流的观点,进一部巩固了柳宗元的地位;他在“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理论的指导下,表现出对柳宗元诗歌的全面接受;儒学复兴和文学复古的时代大环境及其相似的人生经历和平淡的审美趣味是黄庭坚接受柳宗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意境理论研究多半从创作论的角度研究意境与作者的关系,或者从构成论的角度研究虚实相生的意境构成,往往忽略了意境形成的过程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我们不单可以明晰地捋清文本、召唤结构与意境的生成关系,还可以勾画出读者接受与意境呈现的状态,更能明辨作者意境、作品意境与读者意境的消融,为传统意境理论研究探索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定势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它影响或决定继起的心理活动。接受主体的心理定势包括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经验、气质性格、性别年龄、职业等,它在艺术接受中的作用主要确立趣味方向,自立了一个判断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虽然现代中国的文学学科的建立,其理论基石基本上依赖于对域外理论的接受,但有关域外文论的中国接受史研究,在《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研究》问世之前,基本上还未受到重视。该着不把“知识”创新的根基落在新观念、新方法、新视野之上,而是让“知识”回归到“问题”的求解这一原始的根本上来,以及它总是自觉地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进行考量,从而在展露出新颖的研究领地的时候,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有关接受史的独到的研究概念与方法的体系,这在中国的接受史研究的一定的范围或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具有范式开创意味的。  相似文献   

10.
接受对象,先经验与审美净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中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西主文艺理论家,特别是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建构自己理论的主要依据,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这几个范畴上的基本看法,分析了它们的主要内涵,并与西方文艺理论家的观点印证,对比,指出了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文学与影视,受众的预接受心理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接受条件和接受心境不同、期待视野不同、接受动机不同。这使受众首选影视成为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2.
1956年,美国普利公刊女总裁奥娜斯,同时向全美10家盲童学校发出捐赠信息。时年59岁的她,明确地向媒体表示,她希望在退休之前将一笔善款捐给盲童学校。但接受捐赠的学校必须派专人来与奥娜斯商谈,而且谈话的地点还一定是奥娜斯的家坦,如果奥娜斯满意了,那么捐赠便成交了。如果在一年时间里还没有人拿走这笔捐款,那么捐赠将取消。  相似文献   

13.
接受修辞是一门年轻的课程。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构成修辞活动的两极,二者统一在同一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又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本文试图从修辞接受的社会心理、社会交际、接受主体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说明修辞接受所具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4.
一、“接受”的内涵 西方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关注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前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率先对教育接受活动、尤其是以大众传播方式进行的教育中的接受活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体现了译者个体接受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而其客体性突出体现在深受当时对译入文化的社会接受的影响。这种社会接受影响了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的翻译目的、文本选择和翻译风格。鸠摩罗什对译作的社会接受的考虑也使他的译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接受。译者作为特殊读者的个体接受和具有强烈历史性的社会接受之间是一个互动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明代格调论力主师法盛唐诗的高格逸调,导致古典唐诗学在明代走向全面盛兴。正德时以“前七子”为代表,形成第一高潮,嘉靖初渐趋低落。“后七子”出,格调论唐诗学得以复兴,他们弘扬“前七子”唐诗观的基本层面,同时又发展了格调论唐诗观:对唐诗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修正,对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关系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对唐诗接受范型有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论文学的意向性接受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接受是一种意向活动,对文学的接受主要是一种意向性接受。它具有主观指向性、实用功利性、关注历史语境等特征。这种接受图式表征为批评性接受、借鉴性接受、实用性接受和背离性接受等形态。而审美性接受是与意向性接受有别的另一种接受图式。  相似文献   

18.
陶静 《河南教育》2004,(9):32-32
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中,或者亢奋,或者低沉,或者平和。在开始阅读的时候,这些情绪状态必定伴随着学生进入阅读过程中,并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潜在地影响阅读效果的情绪状态就是接受心境,它是现代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研究和明确学生的接受心境对于上好阅读课、提高阅读的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接受心境一般有3种类型:欣悦、抑郁和虚静。欣悦是亢奋、欢快、情绪激昂的接受心境;抑郁是欣悦的对立面,是一种失意伤感、郁闷压抑的接受心境,这两种情绪状态都不太适合阅读。  相似文献   

19.
人的思想、道德接受活动不是一种简单存在,而是一种场存在。场,是关系存在的产物,是由各种相关要素组成的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场存在。道德接受磁场是指发生在道德领域内,传递者、接受者、环境、接受中介等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共同构成的心理空间。由此可见,影响人的思想道德接受是由多种要素通过复杂混沌的作用而构成的。  相似文献   

20.
清人对《花间集》的接受趋于理性化。清初云间余脉以及西陵、柳洲等派词人所作不脱《花间》风气,扬州词人则对《花间集》作出了合理的定位。浙派鼻祖朱彝尊早年喜《花间集》而晚年有所变化,其他浙派词人大多对其加以肯定。常州词人张惠言、陈延焯推崇温庭筠而批判《花间集》的主张并不合理,故况周颐等人对此作出了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