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师的道路钱穆[1895—1990],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江苏无锡人。钱穆以自学成为名师大家,他于常州中学、私立南京钟英中学肄业后,就开始做乡村小学教师,又做中学教师,后来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大学的教师。1949年,他离开内地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1年定居台湾,1990年病逝。  相似文献   

2.
钱穆(1895~1990),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钱穆9岁入私塾,熟习中国传统文献典籍。13岁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1913~1919年任小学教员。1923年后,曾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员。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北大、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其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台北"中国文化书院(今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相似文献   

3.
周勇 《云南教育》2007,(6X):40-43
钱穆(1895~1990),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钱穆9岁入私塾,熟习中国传统文献典籍。13岁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1913~1919年任小学教员。1923年后,曾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员。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北大、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其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台北“中国文化书院(今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钱穆(1895—1990)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字宾四,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18岁辍学自学,先后任教中小学18年。1930年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书院"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约1500万字。在民国一代学术大师中,若要问谁与中小学的缘分最深,恐怕非钱穆莫属。从十八岁因家贫而执教小学算起,到三十六岁离开中学远赴高校,钱穆在中小学的讲坛上渡过了十八载春秋。如果说学术上的钱穆完全是依靠自学卓然成家的,那么讲坛上的他也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摸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令学生倾倒。  相似文献   

5.
著名史学家钱穆教授1990年8月50日早上在台北市的寓所中逝世,享年96岁。钱穆生于1895年,江苏无锡人。他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抗战期间主持过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并任教于云南大学、江南大学。1949年到香港,创办了“新亚学院”。1967年到台湾定居,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并在台大、东吴、文化等大学任教。1986年退休,结束75年的教育生涯。  相似文献   

6.
胡适与钱穆是廿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了近代文化发展中两种不同的理念。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开创风气的闯将,胡适往往被人们看成“新”的形象。而作为传统文化守大成的钱穆,却被人们作为“旧”的形象。 一、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 比较胡适与钱穆在文学观上的差异,不但有助于准确把握两位大师的各自贡献,对进一步理解新文化运动也将不无裨益。 胡适(1891—1962年)与钱穆(1895—1990年)都是上世纪末出生的一代大家。胡适年长钱穆4岁,成名却比他早十多年。胡适自小又在安徽受的私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德育中,"教中学"离不开"做中学"的演练与内化,"做中学"离不开"教中学"的规范与引导,只有二者实现了良性耦合,才能充分发挥大学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要实现二者的良性耦合,一方面要找准耦合点,充分发挥生活实际、专业实际和社会实际的链接作用;另一方面,踩稳平衡木,保持"教中学"输入与"做中学"输出的对等性;此外,还要注重反思链,通过"做中学"反思、内化和提升"教中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文新 《华章》2011,13(1):56-57
1990年8月30日晨,台北大风雨。9时许,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 9月2日,远在北京的冯友兰向台北钱穆家中发唁电一封。 3个月后,11月26日晚,冯友兰病逝在北京友谊医院。 钱、冯同生于1895年,均享年96岁。国学大师中得此遐龄的还有梁漱溟,比钱、冯二:人长两岁,于1988年去世。  相似文献   

9.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先后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西  相似文献   

10.
中学和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过程中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两个阶段。中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中学教育的继续和发展。华中理工大学一贯重视这两个阶段教育衔接的交流与研究工作,曾在大量调查研究和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先后于1982、1986、1988年召开了三次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交流会。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为高等学校输送素质良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生,该校于1990年3月7日至9日召开了第四次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共36篇,参加会议的有湖北和山东49所中学的50名代表以及华  相似文献   

11.
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是一个举世闻名的重要教育理论。文章从"从做中学"的理论依据入手,构建了"从做中学"理论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教学思路设计方案;阐述了这一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为"从做中学"理论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整合多种教材、转变师生角色定位、调整教学模式和优化评价方式等实施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到《钱穆是怎样做小学老师的》一文,很有感慨。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他曾做过小学教师十多年,他是怎样教学生作文的呢?有一天下午,钱穆要求学生做作文,作文题目是“今天的午饭”。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以后,钱穆选择一篇写得好的将它抄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3.
德国实行小学四年毕业分流制,学生小学毕业后根据志愿和成绩,分流到三类教育目标不同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学校合而为一的则是综合中学。主体中学为期五年,毕业后,大部分进入职业学校为就业做准备。实科中学为期六年,毕业后经过补习和考试,可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大部分则接受职业教育。文理中学九年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深造。  相似文献   

14.
刘峰,1990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读大学;1995年免试直接读本系研究生;1998年7月到EPSON北京公司做研发工作;1998年9月至今任上海主旗新科技有限公司CEO。  相似文献   

15.
<正>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国学大师。钱穆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更未出国留学,通过十年乡教苦读,他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钱穆记忆力极佳,在私塾上学,"日读生字二十,忽增为三十",能强记不忘,又增为四十,每篇文字大约读过三遍就能背诵。他最爱看《三国演义》,傍晚屋里光线暗,干脆就爬上屋顶读,九岁时便能背诵《三国演义》。钱穆父亲的一位朋友听说他能背《三国演义》,便当即考他"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钱穆居然一字不落地当众背了  相似文献   

16.
<正>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国学大师,平生最敬佩三人: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钱穆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最高的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更未出国留学,通过十多年乡教苦读,他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1930年,因顾颉刚的鼎力相荐,他离开乡间,北上燕京大学,开始任国文系讲师,从此走上高校教书之路。钱穆记忆力极佳,去私塾上学,"日读  相似文献   

17.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曾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钱穆一生著作等身.其主要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凡甲、乙、丙三编,计56种54册,约1500万字. 钱穆晚年曾多次提起他的父亲.正是由于他父亲的慈爱与严厉,才成就了一位国学大师. 钱穆的父亲叫钱承沛,字季臣.钱承沛三岁就没了父亲.由母亲抚养成人.钱承沛在母亲的教导下发奋苦学,幼时有神童之称.  相似文献   

18.
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一生以学术和教育安身立命,以恢复和阐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成就卓著。  相似文献   

19.
<正>整理者按:钱穆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一位重量级人物,海内外研究钱穆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所凭借的各种史料亦极为丰富,若非新史料的发现或高明者的洞见,要真正推进钱穆研究实非易事。我不曾研究过钱穆,只是在翻阅近代报刊文献过程中,发现一些跟他有关的史料,经查阅既存研究,似无人加以利用。这些史料包括四篇记者介绍钱穆短文和一篇他本人自述,对深入理解钱氏的个性、才情和思想不无裨益。最有学术价值的自然是钱氏早年自述——《苦学的回忆》,1935年4月30日初刊于《大学新闻》,台湾版《钱宾四先生  相似文献   

20.
“大学的理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大学的一种展望、追求和向往,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设计与构想,是引导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航向。”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此所谓“学以致用”,以事业为学问中心。第三系统是“学统”,此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近代中国人常讲“为学问而学问”即属此系统。笔者在此借用钱宾四先生的分类方法来研究大学的理想。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