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南京总统府门楼上金光闪烁的"总统府"三字,出自何人之手?对这个66年前留下的谜团,文史界的解释有几个版本:一是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副院长周锺岳的笔墨;二是将已故国民政府首任主席、行政院院长,民国政要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闿的字汇集而成(另外三位书法家分别是吴稚晖、于右  相似文献   

2.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不久前,一家媒体采写了35军104师“首占国民党总统府”的故事;另一家媒体则于近日登载了103师侦察连几位老同志的回忆文章,称他们才是“首先占领南京总统府”的。那么,到底谁先占领总统府?日前,《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双方亲历者、南京地下党和军事专家,试图穿越60年前的历史迷雾。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开始不到半年,南京即濒于沦陷。新民报迁到重庆,于一九三八年一月复刊。其时,周总理和郭老都在武汉。周总理知道郭老和新民报有关系,曾向郭老探询新民报迁渝复刊的情况;郭老当即来信相告,并提及新华日报准备在重庆出版。郭老信中还附了一首诗,鞭策我们。诗云:“一别夔门廿五年,鸟惊花泣恨频添,寄语巴渝诸友好,复兴责任在双肩。”同年七月七日,抗战一周年,周总理为重庆新民报亲笔题词:“全民团结,持久斗争。抗战必胜,建国必成。”报社同人和读者都深受鼓舞。十月,周总理和郭老来到重庆,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郭老住在张家花园,离新民报不远,我们和报社同事常去郭老  相似文献   

4.
<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硝烟滚滚、战火连天,不知多少爱国青年抛家舍业、奋不顾身地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四川省档案馆接待了一名90多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工作人员倾听了老人的心声,档案资料了却了老人的心愿。这位老人姓陈,祖籍四川省大邑县,今年已经92岁高龄。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他响应国家号召从军入伍,曾在中  相似文献   

5.
正1949年初,国内战局急转直下,中共武装在各个战场进展迅速,南京民国总统府中人心更加不稳。总统府军务局接到指示,必须每天24小时值班,有情况务必随时通报。当时,国民党军的战场起义不断,军务局每天都要接到这类"令人揪心"的情报。一旦接到,即火速转送蒋介石黄埔路官邸。后来,这类情报太多了,连军务局的人都看烦了,干脆一搁了事。更有甚者,有的总统府官员在私下议论说,我们  相似文献   

6.
《现代声像档案》2004,6(2):30-30
南京今天的长江路292号,就是当年国民党政府的总统府。多年来藏于深闺,世人难窥其真实面目。这座在电视、电影中反复出现过的建筑,令人有无限的遐思。总统府,历经沧桑600年。特别是晚清至民国以来的100多年,风云际会,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它更成为中国政治的轴心,重大事件的策源地。有关总统府的人、事、建筑,传说、传闻、轶事,数不胜数……进了总统府大门,宛若进入了百年中国的时光隧道。  相似文献   

7.
希望,在绝望中重生 5年前的盛夏,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一对老夫妇来到了<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男的96岁,是1925年参加革命的原中联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张致祥老人,女的80多岁,是张老的夫人,1937年参加革命的伊之老人.两位老人抗战时都是<晋察冀日报>的老报人,是在战火中九死一生的人.他们把一份<晋察冀日报>牺牲烈士的名单郑重地交到我们手里并说:"我们找他们的亲属找了几十年.我们来日无多,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搏."  相似文献   

8.
姚立军 《浙江档案》2008,(12):54-56
嘉善阻击战是抗战期间浙江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战斗.在浙江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一页。本文根据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嘉善档案馆所藏史料,参考有关文献,简述其经过,探讨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一年前的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政府在此隆重地举行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活动。活动开始前,习近平主席等领导人亲切会见部分抗战老战士、烈士亲属、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遗属代表。在老同志中,有一位日本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她叫中村京子,1945年从日本福冈来到中国,后来参加了八路军、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中国。1991年中村京子从北京积水潭医院离休,是一位日本籍的局级离休干部,如今在北京一所四合院的家中安享幸福的晚年。展览中有五件展品出自她的捐献,那是她的丈夫——汉斯·米勒一直珍藏着的抗战纪念品。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主办的《图书馆杂志》创刊号与读者见面了。卷首刊登了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郭绍虞同志特意为该刊写的《祝贺〈图书馆杂志〉创刊——调寄浣溪沙》一首词。字虽不多,但立意深刻。郭老大笔如椽,在短短的四十二字中,既有祝贺,又寄厚望。这首贺词是郭老在两年前写的。当时学会准备办刊物,想请郭老为创刊号题字。由于当时郭老还兼着复旦大  相似文献   

11.
1948年5月1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民大会闭幕,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中华民国第一届总统、副总统。5月20日,在南京国民大会堂(今人民大会堂)举行总统、副总统就职典礼。典礼结束,蒋、李会见觐贺外交使团后,即驱车前往总统府,上午11:15在总统府大礼堂接受在京文武官员的集体致贺。据当时报载,参加致贺活动者多达700余人,场面十分热闹。活动结束后,蒋介石、李宗仁夫妇以及军政要员100余人在总统府办公楼(即以已故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字"子超"命名的"子超楼")前合影。由当时京  相似文献   

12.
刘永路 《兰台世界》2005,(7):134-136
60多年以前,一批年轻的中国海军军官来到英国,被编入皇家海军的战斗序列,乘着英国军舰驰骋大西洋战场。然而,遗憾的是,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在二战史上却无只字记载。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他们当中的最后一位健在者、享年85岁高龄的郭成森老人也在2004年5月27日在大连老虎滩干休所家中病逝。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笔者根据对郭老生前的多次采访及查阅大量档案史料,撰写此文,披露这段“秘闻”,不仅是对郭老传奇一生的记录和纪念,也是为了将这批中国军人参加大西洋海战和诺曼底战役的战绩公诸天下,以填补中外现代史上一个空白。留…  相似文献   

13.
媒体执编一忌“唯心歪”,主观武断“想当然”,无中生有乱改写,添秀不成闹笑话。如有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离休老干部×××当年登上总统府》的报道,原文中没有插上红旗一词,编辑却唯心主观地、想当然地加上“降下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插上了五星红旗”这一句,殊不知,那时还没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怎能有五星红旗插上总统府的事呢? 还有一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普通市民,七旬老人”,其实他是69岁,为了用词与普通市民四字时称,故写为“七旬老人”,编辑者又是想当然地把“七旬老人”改为“70多岁”,使作者一下子…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四川省档案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利用者——黄大爷,他是一名抗战老兵,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听他说话,看他走路,绝对想不到他已九十二岁高龄。他一走进利用大厅,感觉他整个人都是戴着光环走进来的。他胸前带着两枚军功章,身上穿着一件写有"抗战老兵"的防寒服,他面带笑容地说:"我是抗战老兵",那份自豪感溢于言表。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老人打算将战友年青时的照片作为礼物赠  相似文献   

15.
<正>4月6日,托马斯·拉贝和夫人艾丽·拉贝向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捐赠了其祖父约翰·拉贝的《拉贝日记》南京卷,捐赠仪式在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举行。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李明华和中央档案馆档案价值评定委员会有关专家出席了捐赠仪式,副局馆长王绍忠主持捐赠仪式。此次捐赠的物品包括:约翰·拉贝《拉贝日记》南京卷,即《敌机飞临南京》1-6册(共8本);为表彰约翰·拉贝为中国抗战所做贡献,由宋美龄授予约翰·拉贝的领绶  相似文献   

16.
巍巍宝塔山,悠悠延河水.初冬的延安在微寒中肃立.80年前,在陕西省延安市凤凰山脚下一孔普通的窑洞里,一本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小册子"——《论持久战》孕育而生,进而对中国的抗战局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已经过去80年,历史的记忆却从未模糊. 《论持久战》发表时,抗战全面爆发已近一年.其间,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随着战局的起伏,"亡国论""速胜论"等论调甚嚣尘上.为了凝聚国内抗日力量,坚定国人的必胜决心,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以来的经验进行总结性解释,以回应世人关切.  相似文献   

17.
谁能想到,我的一张新闻照片,竟然上了中央电视台。 1997年11月20日,我在《扬子晚报》头版看到一条短消息,说南京总统府遗址的围墙被人“擅自破坏”改建成一个“非常西洋化”的酒店门面,并在两侧“配有裸女浮雕”。这些与周围的古建筑群的风格极不协调。我马上想到,南京总统府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还具有相当大的统战意义。它周围的一草一木都会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密切注意。但是,这条消息太短,读者很难全面了解现场的情况。如果有一个图片报道的话,就会一目了然的。  相似文献   

18.
《兰台世界》2012,(19):48
今年是"一·二八"淞沪抗战80周年,近日,上海音像资料馆、民革上海市委等联合发布一批摄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珍贵历史影像,其中绝大部分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包括有声和无声画面。此次上海发布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影像资料包括从民间搜集到的"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电影片段、联华影业  相似文献   

19.
<正>1921年6月3日,北京大学等国立八所高校师生①,赴总统府请愿,在新华门遭到总统府卫队的毒打,酿成"六三惨案",亦称"新华门事件"。对于这次运动,事件的主要领导人,时任北大教授的马叙伦先生评价甚高,称"‘六三事件’的规模,实在远过‘五四运动’,因为实际上有革命意义的,而且也‘事闻中外’,国内教育界没有不给我们援助"[1]68。此次事件,起因于教育经费短缺,政府  相似文献   

20.
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民国初年被袁世凯拘禁京都时,其大闹总统府的故事,被传得沸沸扬扬.鲁迅先生对此评论说:"考其生平,以大勋章做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称赞"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笔者祖父曾为民国议员,与章有所接触,每谈及此,不禁眉飞色舞,令人难忘,兹录梗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