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编辑》2012,(2):23-27,2
正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教育强国。与百年复旦的历史相比,复旦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复旦社)刚刚迈入而立之年,但是它依托复旦大学,又走出复旦大学,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值复旦社建社3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了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  相似文献   

2.
复旦往事吴中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吴中杰教授写了一本《复旦往事》,记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年间的复旦大学往事,是他个人在复旦先当学生后当教师期间的见闻,是以他的视野去看复旦园中的人和事,但涉及的是几十年校园里的风风雨雨,是他亲自直接参与和见证的,因而真实可信,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更因作者力求记事信实有据,收集并发掘了大量的长期被有意无意淹没遗忘了的却又珍贵重要的师生个体的史实资料,再加上他的活泼生动、公  相似文献   

3.
复旦全学(1905-1916年)是复旦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1911年底至1912年初曾短期迁入无锡,有关复旦校史的论著往往提及,但又语焉不详。当时如何联系迁入?在无锡情况如何?这次短暂迁校有何意义7笔者不端没陋,拟根据当时的有关报道,结合近年整理出版的无锡地方档案,试作论述,期就教于方家。复旦公学由马相伯先生创办于1905年。当时,原*旦学院中的法国帝国主义分子阴谋夺取该校的领导机,爱国学生愤而退学.拥戴马相伯另立新校。于是,马相伯在吴淞提督行辕创办新校,并引用“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尚书大传·虞复传》)改校…  相似文献   

4.
2011年7月1日,复旦大学招生网在显要位置发表了一则《关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严正声明》,披露“有人冒充复旦老师致电考生称此前与复旦所签协议取消”。 复旦招生组官方微博进一步指明.“上海某理工类院校咨询人员冒充复旦老师”,并称此举导致部分省市考生被骗,转报其它院校。  相似文献   

5.
<正>对1980年代的复旦人来讲,里根是个意义特殊的符号,也是改革开放之初复旦受西方国家青睐的佐证。1984年4月,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访华过沪,除了在复旦大学大礼堂发表演说,还安排了听课并与师生代表见面的内容。"所谓听课,只是个名目,他需要的是一个场所,让学生在此向他提问,便于他在大礼堂发表主旨演说之后,继续他那闳中肆外的表演。"当时负责"上课任务"的陆谷孙教授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而这个"场所",就顺理成章地落在了刚于1980年竣工的第三教学楼——当时复旦最好的教室——3108的头上。  相似文献   

6.
俊彩星驰     
杨浦是上海高校最积聚的区域.在这块土地上,俊彩星驰. 日月光华——复旦大学 复旦复旦旦复旦 巍巍学府文章焕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政罗教网无羁绊 无羁绊前程远 向前 向前 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 日月光华同灿烂 …… 正如这首复旦校歌所弘扬的,具有"江南第一学府"美誉的复旦大学,肩负着前辈先贤的爱国救国梦想,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引导下,栉风沐雨,历经坎坷,坚定不移地"向前进展".  相似文献   

7.
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学女教授凤毛麟角,但在复旦大学,却先后出现过几位特立独行的女教授。其中,毛彦文、蒋碧微和方令孺等引人瞩目。她们年龄相仿,经历几乎相同:出身名门,属于一代名媛;早年为包办婚姻所困,受过爱情挫折;留学或游历海外,备尝曲折艰辛。她们到复旦执教,为复旦校史抹上了一道明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2007年12月8日-9日,首届"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协办。会议期间,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及港、澳、台等两岸三地的学者会聚复旦,围绕"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媒介素养与公众参与""媒介素养教材编撰及教学成效评估"等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9.
忆王中老师     
王中老师是中国新闻界的著名人物。一则,他几十年从事新闻教学工作,弟子满天下;二则,他的新闻理论,比如党报具有两重性:工具性和商品性、报纸不是阶级斗争斗出来的、办报要有读者观念等,在中国新闻理论界曾经引起过大讨论和大批判;三则,他是被中央最高领导层点名而划为右派的,特别引人注目。我在没有进入复旦大学以前,已经久闻其大名了,1978年考入复旦新闻系后,听到的关于他的传说就更多了。有人说,刚解放他一身戎装进驻复旦,担任复旦大学党委统战部长。复旦大学的统战部长可不好当,一些全国性的学术权威和民主党派的领导都在复旦任教,戎装者在台上作报告,台下就有条子递上来,一看,是一首诗,王中当即提笔,和诗一首,传回去,教授们服了!有人说,上海市一个系统拉  相似文献   

10.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日前,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松江大学园区隆重举行奠基典礼。该学院是由复旦大  相似文献   

11.
近日收到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叶春华的新著《新闻业务之“核”——新闻分析原理与应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便欣喜地阅读起来。在我当年就读复旦的时候,叶老师讲的“报纸编辑”课条分缕析,生动活泼,因为他不但有充分的理论修养,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记得他在解放日报带同学实习时,一面上夜班,一面写杂文,见到他在“朝花”副刊上发表的一篇篇杂文,让人好不羡慕,也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望道先生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莫过于《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本的首译者。然而先生不只是中共建党的参与者,望老自1920年走上复旦讲台至逝世,在复旦任教50年,其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5年。他是奠定中国现代修辞学基础的卓越学者,更是师生心中屹立的精神丰碑。然而先生也不只是心怀仁爱的教育家,在儿子陈振新教授的眼里,父亲用自己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言传身教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与杨浦     
一、凤凰村 我与杨浦,说来话长。我与杨浦区的关系,不是从1978年进复旦大学读书开始的。我进复旦的时候,复旦还属于宝山县五角场镇,属于郊区城镇户口,所以我就没有将上海市区的户口转到学校去。我与杨浦的关系是从1966年开始的,那一年“文革”爆发,  相似文献   

14.
俞颂华名垚,笔名澹庐,江苏太仓人,1893年3月9日(清光绪十九年农历正月廿一日)生于上海。今年是他诞生九十周年。俞颂华在上海澄衷中学和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毕业后,于1915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得学士学位。在日本时,就开始研读马克思等的著作。1916年年底,曾回国至北京,与钱梅先结婚,婚后又去日本。他在中学时代,就喜爱阅读报刊杂志,关心时事,立志成为于国于民有利的新闻工作者。从日本回国后,于1919年4月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这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开始。同年9月,《时事新报》发行《解放与改造》杂志,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摆满笔墨纸砚、书籍资料的办公桌上,一份黑色封皮的文件夹颇为显眼,它被放在了离电脑最近的位置。我用端正隽秀的小楷在文件夹封面和脊侧题了一行字——《钟扬媒体报道集》。我曾担任复旦大学档案馆馆长,关注和收集复旦学者资料是我十多年的习惯。只是,2017年9月25日前的我从不曾想过,这本专为钟扬设置的媒体报道辑录,将永远定格在最后一页,定格在三次签名中。"钟扬教授在世界屋脊盘点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作家贾平凹多次在公共场合露面,亦接受一些媒体采访,就个人话题和公共话题,发表看法。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贾平凹,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去年《秦腔》的出版发行,为他赢得了很大声誉。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介绍说,《秦腔》出版后,复旦开过一个作品研讨会,气氛空前热烈。“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当代作家如此受欢迎。中型礼堂坐满了人,大草坪也坐满了,像群众集会一样,换到大礼堂,又坐满了,连走道也站满了……”  相似文献   

17.
读报说题     
同样作标题,随心所欲地作、一般化地作,虽也能见报、上版面,但显然在宣传的力度与效应上不及那种精心制作的好题目有魅力。办报要争夺人的眼球,首先还是应该从精心作标题做起。(一)标题应突出新闻的最新点去年12月31日,上海三家大报都报道了复旦大学综合楼举行奠基仪式,市政府与教育部有关领导出席了仪式,可见此综合楼非同一般,反映在报面上三家标题不同。《新民晚报》:复旦大学举行综合大楼奠基典礼(引题)百年校园理新妆(主题)《解放日报》:复旦综合楼奠基(主题)张保庆殷一璀龚学平出席祝贺(副题)《文汇报》:复旦建30层标志性大楼(主题)殷…  相似文献   

18.
9月10日,复旦大学隆重举行《情牵永刚》新书首发式。该书忠实记录了自2007年初以来,复旦大学杰出校友、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方永刚和母校之间的深情厚谊,记录了复旦大  相似文献   

19.
<正>1984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我参加了中方在上海的接待。4月30日,里根一行来到复旦大学,根据中美双方事先商定,总统在这里有两项活动。在观摩一个班级的教学并同学生进行了短暂交流后,里根车队来到礼堂,他将在此完成其访沪"重头戏"—向复旦师生发表演讲。据我所知,这是西方政府首脑在沪上大学讲坛的首度亮相。  相似文献   

20.
走在复旦新闻学院的校园内,"童爷爷"既是学子们对他的爱称,也是对他的尊称,虽已年过70,但他以一颗童真之心,与人相处,给人授课,把一门令人生畏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上成了"童趣横生"的国家级精品课,成为复旦学子最爱蹭的课之一;在国内外各类学术论坛上,总能听到他"童言无忌"的各种发言,为新闻改革鼓与呼,为媒介增权呐与喊,为学科建设奔与走,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生,到如今的学界权威,几十年来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