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中国美学文献学的提出是对中国美学研究的一次自我反思与回归,更是美学文献学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鉴于美学自身学科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美学文献学的建立与发展有着自身独特要求与特点。  相似文献   

2.
美学与人类学之间具有漫长的天然联系.现代人类学以其高度的学科际属性和不断磨练的敏锐的田野洞察力为探讨美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美学基本范畴的合法性、西方美学普适性神话何以走向衰微等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批判视角和广阔的经验解读空间.然而,审美现象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传统美学和传统人类学在审美和艺术问题研究中的限度使得"美"无法自由地显现.至此,审美人类学恰恰是在自身与传统美学和传统人类学的区分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研究:高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学研究是根植于高等教育实践的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高等教育实践是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高等教育学学科处于其他外部学科的邻居位置,和教育学学科是母子关系,又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内部各学科的母体学科。高等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和高等教育学独特的学科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学研究需要倡导突破学科壁垒、超越学科方法视角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研究:从多学科到跨学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研究是根植于高等教育实践的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高等教育实践是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高等教育学学科处于其他外部学科的邻居位置,和教育学学科是母子关系,又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内部各学科的母体学科。高等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和高等教育学独特的学科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需要倡导突破学科壁垒、超越学科方法视角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5.
德国现象学美学家盖格尔在美学研究方法上,超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方法之争;在美学学科定位上,将"审美价值"作为美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在艺术本质问题上,主张艺术是一种存在体验;在艺术功能的理解上,认为艺术能够提升我们至生命的顶点。盖格尔的美学兼有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之长,却又超越了二者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6.
音乐美学是哲学里美学下的分支,这是音乐美学的源头所在,哲学基础的研究,对于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哲学思维,从根本上来说,音乐美学具有哲学性质。对于在中国发展并不久的音乐美学学科,必须要重视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因为弄清了哲学基础,才能更好的将音乐美学的性质、对象、方法进行厘清和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升学生的美学修养与审美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学作为一门年轻又古老的学科,又因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审美感受的多样性而历来流派纷呈,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觉得有不少主流美学观点与教育理念非常值得商榷,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宋词美学是文艺美学的一个部门学科。它是运用文艺关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宋词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定文学形式的美学本质、审美特征、创作艺术和审美规律的学科。二十世纪词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促使我们建构宋词美学学科体系的时机基本成熟。开展宋词美学研究。对于深化中国词学理论研究,促进文艺关学的学科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进行宋词美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综合运用历史考察、社会批评、文本分析和审美观照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审美心理学作为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美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并且成了中国美学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审美心理学是美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因为处在两个学科的交叉地带,关于这一学科的性质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随着当代中国美学建设的进程,出现了采用心理学方法、理论和技术来研究、阐释审美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文艺美学自古就存在,文艺美学是中国学术的原创性学科,介于文艺学和美学之间,是一门交叉学科,是文艺学和美学学科的深化、精细化。文章从研究对象、学科体系构成、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学科未来走向这几个基本要素来论证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依据。揭示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是文艺美学学科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们的横向展开就构成了文艺美学学科的现象层面,纵向结构包括对文学艺术的各种历史形态的研究,这两种结构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就构成了文艺美学的完整的学科体系构架。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文艺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这也正是其学科生长的优势之所在。文艺美学学科的提出,可以对中国传统文艺学、美学作系统的定位和理性的探讨,是中国传统文艺学、美学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