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碧兰 《成才之路》2012,(15):58-58
有人说:“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这里的“身体动作”便是节奏,它是身体对音乐作出的反应。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的各种能力,但这种能力只有教师通过对各种音乐要素特别是节奏的学习和体验,加以提炼出通俗易懂的教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通向音乐领域的金钥匙,去培养和开启学生的节奏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在节奏教学中运用“四结合”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结合特定符号节奏是音乐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与音乐鉴赏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剑 《江苏高教》2006,(4):155-155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在整体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极为重要,提高音乐素质首先就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将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谓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所谓的提高“素质”,是指协调发展的全面素质,它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等方面的素质,还包括高尚的情操趣味,良好的行为习惯、优良的民族精神和气质等等。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体态律动是以身体律动来表现音乐节奏的实践探索,在今世界上是影响最大的音乐教学法之一。体态律动由20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将音乐教学诉诸于听觉、视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相结合,打开了体验音乐和表达音乐的新途径。在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开展体态律动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敏锐的节奏反应能力,在获得音乐体验和表现音乐能力的同时,开发学生用身体节奏去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丰富身体表现力的空间,从而达到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能使人体会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体验。音乐环境的熏陶还可以培养孩子不一样的个性,每个人都能从音乐中听出不一样的情感,要引导学生从美好的音乐世界中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  相似文献   

5.
音乐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它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巨大影响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进而改变人的思想认识.在音乐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首先引导被治疗者进入一种非常的放松状态,然后播放根据被子治疗者的具体情况特别安排的音乐,并引导被治疗者进行各种自由的联想或回忆.通过这些联想或回忆,被治疗者在治疗师的引导下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深层心理世界,这样会逐渐摆脱精神负担,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6.
一位美国早期的作家柯柏(1amesFeni-moreCooper)曾说:“美国人对音乐艺术几乎可以说是相当的无知。”如果这话曾经是事实,今日你绝不会这么认为了。大部分的美国人,甚至包括那些没有音乐细胞的人,都有自己喜爱的音乐型态。许多人喜欢世界各国的古典音乐和民俗音乐,然而美国其他的流行音乐则是“在美国制造”的。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一方面,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身心愉快、心旷神怡,对于心灵是一种洗涤与净化。另一方面,音乐对于人类的道德文明和智慧文明发展是一种熏陶。因此,掌握音乐欣赏的本领和技能,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音乐理论中的音乐要素进行简要探讨,提升人们音乐欣赏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张翠宝 《黑河教育》2011,(11):47-47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是音乐的生命。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首先就要感受节奏,通过节奏引起身体的共鸣,从而达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目的。所以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一、在生活中寻找节奏,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是将长短、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对于这一抽象概念,幼儿很难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又是最敏感的,  相似文献   

9.
廖乃雄先生在《论音乐教育》一书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而音乐审美则应以乐为本;这"乐"既是快乐,也是音乐。从人出发、从音乐出发,使学生能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并通过这样的途径去学习和掌握音乐。[1]在大量调查研究中发现,儿童喜爱音乐的程度大于喜爱音乐课。音乐教育要想被儿童所认同和悦纳,就必须要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构筑属  相似文献   

10.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引发人们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能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音乐教师是儿童音乐能力的培...  相似文献   

11.
节奏是音乐中重要的表现要素。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也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多年来,我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了节奏教学的探索,以下谈谈我的教学体会。一、结合想象,感知节奏音乐是听觉艺术,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要感受并理解音乐,必然伴随着人的想象活动。我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孩子们用耳朵去听、去感知。孩子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孩子们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嘀哒嘀哒;汽车鸣笛:嘀嘀嘀嘀。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走路时不同的节奏。因此,我先通过聆听使学生从感性上识别,再加以丰富的想象,最后予以模仿。让学生觉得节奏训练并不那么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流动的声音艺术,音乐不同于其他门类艺术的典型特征在于空间性。音乐的空间性是音乐表演者与听者的身体共处于音乐表演时所呈现与感受到的整体表象。在音乐表演中,身体与音符逻辑处于什么样的关系,会直接影响表演效果。文章从身体接受并适应音符逻辑、身体与音符逻辑的对话及背离、身音皆忘等三个层面探讨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身体接受并适应音符逻辑,敞露开来的却是一个身体的全新世界;身体与音符逻辑的对话及背离,对话过程将随着人这一主体修养的提升而提升,会因心情、疲劳、生病、环境、合作对象、天气等综合因素出现背离;身音皆忘须音乐表演者进入“灵魂生活”,或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合一的“即兴表演”。三个层面以递进方式,依循身与音之间的“情志”连接,从而达到“身”与“音”所要表达“精神”“情志”的最大程度结合。  相似文献   

13.
"体态律动"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已经十分的普遍了,音乐教师通常会以"体态律动"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促进孩子对于音乐运动觉的培养。在世界著名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理论中将体态律动作为教学的重点。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是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因此,音乐教育首先要将音乐  相似文献   

14.
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节奏的加快,使得一些人产生了许多心理疾病,整体身体的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音乐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身体和情感。音乐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的情绪和改善机体各部分机能,大大改善和提高人的心理、生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亢音 《林区教学》2011,(6):118-119
什么是音乐?音乐怎样作用于人?什么是音乐本体?这些是这段时间困扰我们音乐教师教学的问题,就音乐与人,音乐本体两个基本问题肤浅地阐述一点儿体会。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是形塑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而人的精神世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构建起来的,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和价值。本文从音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入手,探究了目前国内利用音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利用音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以期能为教育者通过音乐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体验学习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梳理,指出:体验学习使幼儿生命主体性和完整性在音乐世界中得到张扬、使幼儿的情感在音乐世界变得鲜活和使幼儿的创造力在音乐世界中得到培养。然后体验学习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包括:激发幼儿的身体体验、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激发幼儿的活动体验。  相似文献   

18.
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把音乐教育难度降到最低限,一首世界名曲,四五岁儿童听一到两遍便可准确地用打击器演奏。其教学法产生有着坚实的基础,尤其以身体做乐器更别于传统教法。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广大农村推广既经济又实用。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标实施以后,陈旧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了,以前的音乐课上,大多都是教师教、学生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更谈不上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才能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课堂上做了一些探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一、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进入音乐的神奇世界音乐是一门感染人的艺术,任何人只要走进音乐的世界,无不为它的神奇魅力倾倒。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之所以不能主动  相似文献   

20.
有 8 0 0 0年历史的中国音乐是人类音乐文化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但整个二十世纪 ,她却被笼罩在“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阴影中。建立有强烈民族色彩和风格的“中国音乐体系” ,让中国音乐回归到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常序列中去 ,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