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 0 3年 1月 2 2日我接到西北大学出版社电话 ,告诉我 :《中国思想史》 一书 ( 1989年出版 )将出第二版 ,现已编校过半 ,请写一篇新序。这个消息令我高兴。《中国思想史》有70余万字 ,有朋友建议 :篇幅太大 ,可否在此基础上加以缩写 ,便于大学里文史方面的硕士研究生阅读。 1992年 ,我和《中国思想史》的其他几位编著者拿出了 40余万字的缩写本 ,以相同的书名仍交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印刷了几次 ,这个缩写本销路不错。但有的读者来信说 ,只读缩写本觉得不够 ,希望能读到原来 70余万字的《中国思想史》。有的在大学读硕士学位的朋友寄款…  相似文献   

2.
1996年5月我将《一代诗哲吴雨僧》寄给《中华文化论坛》时任主编谭洛非同志,没有想到一个多月文章就在2期刊出。洛非给我来信说:文章写得好,他把另一篇文章抽下,先将这篇刊登。又说《论坛》新辟了《中华学人》和《学者谈治学》两个专栏,主要登载四川学者和与四川学术、教育有关的学人。他要我向王利器先生约篇谈治学经验的稿件,并说他认为王先生的东西可以流传。我回信说,《论坛》开辟这两栏很好。我同王利器先生很熟。大概在1996年9月,我去拜访王先生,讲起谭洛非向他问候及约稿的事。王先生说,他同洛非也相识多年。我…  相似文献   

3.
黎巴嫩的穆罕默德先生是1994年我随中国青海杂技歌舞团访问中东时结识的朋友。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贝鲁特大学学院剧场做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的时候。那天,天气十分炎热,我们坐在观众席上稍事休息。这时,我看见前排有一位黎巴嫩朋友全神贯注地低头写字,他满头大汗往下淌。“呵,他写的是中文广我见他在自己的名片上一笔一划地写上了“穆罕默德·塔哈;”在他旁边放着别人给他写的他的中文名字的范本。他临摹得似乎很吃力,手中的笔好像有千斤重。我走近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要过纸和笔,给他示范了一s。他点头笑了奖表承感谢,接过纸笔…  相似文献   

4.
<正>韩国朋友最近来信说,那本《三国演义诗词鉴赏》(韩文版)在韩国问世后,颇受欢迎。那是我在韩国出版的第一本书,至今已三年了。欣喜之余,思绪翩翩。一《三国演义诗词鉴赏》是韩国《三国演义》研究专家、亚细亚大学教授郑元基先生翻译的。我与他初次相识,是在1997年11月汉中召开的"中国第十一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上。当年,我们在一起交谈,他的汉语口语说得还不很地道,不时地用手示  相似文献   

5.
一见如故1992年11月14日,一位满头银发的俄罗斯长者登上莫斯科飞往北京的班机,专程前来参加郭沫若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他是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博士,时年80岁。当飞机进入中国境内时,他依窗深情地俯览神州大地,眼前浮现出50年前在重庆第一次见到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的情景。那是1942年的一天,苏联驻重庆大使馆传达室工作人员告诉年轻的外交官费德林,有位中国先生来访。他走进传达室,只见一位50岁左右戴眼镜的中国人坐在沙发上。那人站起来说:“我想与使馆内懂中文的任何一位同志谈谈。”“好的,我马上去向大使通报。”“…  相似文献   

6.
正一我相信缘分。我与台湾著名学者金荣华先生,中间隔着浅浅的海峡。他在那头,我在这头。上帝安排我们成了同道。论年岁,我徒长他三岁,自然是兄长;论学问,他比我优秀得多,不能相提并论,故我一直称他为先生。我与金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亦师亦友。人的一生中,有些记忆是无法磨灭的。我与金先生初次见面的情景,时隔30年,至今还清晰地铭记在心。那是1986年夏,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应中  相似文献   

7.
英国著名文豪塞缪尔·约翰逊和阿瑟·墨菲先生的相识颇为奇特。墨菲先生办了份名叫《格雷旅店》的报纸,有次他跟他朋友富特一起呆在乡间,他说他必须赶回伦敦出版当天这一期报纸。“算啦,”富特说,“你就在这儿编好,我派个人骑马  相似文献   

8.
熊十力(1885——1968)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三十年代,他自创“新唯识论”哲学体系,使其成为当代中国独具特色的哲学家。五十年来他的哲学思想由其亲炙弟子及其学友宣扬阐发,开启了当代新儒学思潮,引起海内外学术思想界的重视。一九八五年,笔者在新加坡访问研究时,香港中大大学刘述先教授带来徐复观先生珍藏的数十封熊十力的信札,后八六年吾友武大郭齐勇兄又转来唐君毅先生珍藏的熊十力信札十几封,这些信札几经辨认,最终整理出近六万言。这里选登的信,是熊十力先生一九四八年底至一九四九年初,避乱寄寓在广东其弟子黄艮庸家时写给唐君毅、牟宗三的三封信札,以期有助于熊十力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9.
《世界文化》2011,(12):9-12
“恒心不移滋兰绿,滨水常流润墨香”。 这是在李恒滨先生2008年12月举办的甘肃省首场个人书法作品专场拍卖会上,我为其作的嵌名联。上联是说先生作为一名大学教育管理者的胸襟责任;下联是祝愿他的书法艺术创作如水常流,步向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与贼为邻     
文友公孙先生给我挂电话说,他的散文上了一家比较有影响的晚报副刊,可他却十分的担忧和恐惧.发表文章是可喜可贺的美事,应该高兴才对,朋友为何会如此这般呢?我感到疑惑不解.  相似文献   

11.
正"千百年来的古代社会,中日两国的学者都极力提倡上下贵贱名分之说,归根到底,无非是想把别人的灵魂移入我的身上。"一看到一万日元(日本纸币最大面额)上那个日本人的头像,许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可能以为是哪位天皇。其实他不但不是天皇,甚至连官也没当过,只是一个没有任何"级别"的学者而已。能够登上这样大面额的纸币,足以证明他的重要性。确实,他是近代日本最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很多读者应该都听说过这个名字,不过可能很多人不会知道,他的名字和中国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仅有、石家庄"特产"的地方剧种"丝弦"有500年的悠久历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日本学者松浦恒雄先生为研究中国地方戏来石家庄市观看丝弦之后,撰文《看不够的丝弦》在日本神户大学《夕拾》刊物上发表,说:"丝弦的起源相当古老,能传续元末明初丝弦索调的遗音......丝弦至少比京剧要早百余年。"石家庄丝弦剧团的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王顺班",1947年11月由政府接管。1960年该团《空印盒》一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八十年代,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曾在《北京晚报》发表《动人心魄的丝弦戏》,评价道:"丝弦戏有…  相似文献   

13.
张求会 《中国文化》2014,(2):243-246
我和李开军兄交往之前,已经和他的导师郭延礼先生有过数次亲承謦欬的机缘。郭先生与我的导师管林先生,同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界的前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两位先生都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我十分敬重的师长。  相似文献   

14.
编后     
《中国文化》终于又和学界朋友见面了,我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感到愧疚。这期间,本刊学术顾问印度学学者金克木先生、人类学学者张光直先生相继仙逝。老成凋谢,学苑咸悲。而2000年8月6日,是我国东方学学者、本刊学术顾问季羡林先生九十华诞,兹以寿序代编后,以为祝贺。  相似文献   

15.
记得有一回在一位乡先生的座上,谈起清代的著作,他说:“有一个经学家说清代有两部决不朽的著作,你试猜猜是什么?”我说:“经学家所说的不朽的著作,自然是《段注说文》、《周礼正义》一类极浩博的书了。”他说:“不对!”我说:“那么,一定是《尚书古文疏证》、《考信録》,一类极精  相似文献   

16.
已经是前年的事了,瑞士汉学家胜雅律先生来华考察中国当代歌词,我曾与他作了一次长谈,向他提供了比较翔实的研究资料。他会唱许多正在流行的中国歌曲,说他注意到了中国当代歌曲在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想从歌词的角度上对这个领域进行一些研究。虽然事隔两年,我还木知道他的研究成果若何,但西方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中国歌词,这确是一个可喜的信号。在诸多艺术形式中,与时代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并且反映最迅速的,大概就属歌曲了。因此,每个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歌。人们从这些歌中可以真切地领会到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7.
正1994年,由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出版发行,20年过去了,已经出版了三个版次。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历经时间考验、获得读者高度认可的著作。张岂之先生在该书2005年的"再版后记"中说:"我始终认为,为青年朋友写比较通俗的著作,以普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价值并不逊于这方面的学术著作。"如果说撰写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  相似文献   

18.
周春健 《中国文化》2013,(1):197-211
2009年6月,历史学家杜正胜先生为他翻译的日本学者白川静着《诗经的世界》的增订版(东大图书公司,2009年7月版),写就一篇《译者导言——诗史的开始与回归》。  相似文献   

19.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和书法家,他于1880—1884年随清国公使黎庶昌出使日本。杨守敬在日本期间,传艺授徒,广泛交友日本艺术家,兴起了以他为首的日本"前卫派"书法门派。日本书法界尊其为"日本书法之祖"。本文通过当时日本书法界最负盛名的"三驾马车":松田雪柯、严谷一六、日下部鸣鹤中的最长者松田雪柯的《雪柯日记》中相关记载,研究杨守敬与日本书艺界的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上有许多舞蹈节,属舞蹈院校组办的有两个,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它们的影响当然都早已打破了东西方和学校间界限。舞蹈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语言。而对于舞蹈家来说,他们则可以沟通舞蹈艺术本身的最新的信息。1986年6月,我作为中国北京员蹈学院青年舞蹈团的领队,首次赴香港参加国际③蹈院校舞蹈节。我结识了许多舞界朋友,包括原来根本不认识及只在图书报刊中相识而从未见过面的学者和舞蹈家。就是在那次舞蹈节上,我认识了台湾著名的现代舞蹈家林怀民先生;也是在那里,我熟悉了舞蹈节发起人之一、当时还是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