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丁水华 《历史学习》2004,(10):23-23
某地高三调研试卷有一道选择题:元朝时设置的澎湖巡检司,隶属于当时的A.台湾行省B.江浙行省C.福建行省D.广东行省答案是B,江浙行省。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认为此题及答案欠妥。人教社2003年6月版《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第112页小字中说:“元世祖时首次在澎湖岛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元代称台湾为“留求”或“琉球”,澎湖巡检司级别不高,属九品,“职巡逻,专捕获”,兼管办理盐税。元朝政府每年在澎湖征收的盐税也少得可怜,只有11锭多,但说明中国政府已经在澎湖地区正式设置行政管理机构,行使管辖权。元代澎湖巡检司究竟设置于何…  相似文献   

2.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早年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年。后曾作过江浙行省务官。因厌倦官场,晚年隐居。他的杂剧代表作是《汉宫秋》。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有“曲状元”之称。其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其曲曰:  相似文献   

3.
历来有关元代书院刻书研究,皆对杭州西湖书院刻书予以较高评价。本文重梳文献,考辨史实,细究西湖书院刻书详情,认为元代书院刻书是官刻书籍的补充,西湖书院刻书系江浙行省刻书的组成部分,该书院实际承担刊刻的书籍数量并不多,今存世者仅元人苏天爵所编《国朝文类》一种,其余以往认为系西湖书院所刻者,多为江浙行省及下辖诸路儒学所刻,仅置版于书院而已。西湖书院在中国书籍发展史上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继承了南宋太学书版,元亡后这批书版又为明国子监所承继,使得宋代高度发达的版刻成就有了更多的直接传承渠道。  相似文献   

4.
元代云南行省设置较早,又率先实施半固定化.其机构组织与官吏任用,也有一定的特色.在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结合,长贰官地位突出,左右司、宣使、都镇抚司等属官重要,蒙、汉二元色彩交融等方面,云南行省与其他九行省基本相同.但蒙古、色目官员占大多数,后期梁王和段氏对行省官员及权力构成影响渐重等,又是云南行省比较特殊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与宋代相比,元代福建的科举事业远不及宋代繁盛,在南人地区内,也没有一定的优势。据《八闽通志》记载,元代福建进士及第36名;而据《重纂福建通志》记载,元代福建进士及第73名。元代福建科举的暂时低落是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其一,元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制约了士人的科举活动。其二,元初福建人民抗元斗争和元末的战乱,使得生灵涂炭、人口锐减、经济萧条、文教荒废,对福建的科举活动也必然产生严重的影响。其三,元代福建行省的置废分合十分复杂,大大增加了闽人科举考试的难度,严重打击了闽人科举活动的热情。尽管如此,元代福建科举还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明清福建科举再创辉煌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6.
范红军先生<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见<历史教学>2010年7月上半月刊)一文中认为,元代行省区划遵循犬牙交错的原则,是元代及以后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地方割据不再出现的根本之策.笔者持不同意见,在此提出拙见,求教于方家,并与范红军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7.
元代辽阳行省的治所虽曾几次变迁,但其最初设置和统治时间比较长的地点还是今辽阳市,其它地点都是暂性的.辽阳行省从未设治于今辽阳市的新说不可信,"辽阳"或实指今辽阳市,或泛指辽东,但东京、北京两词却有严格界定,不能理解为区域名称.  相似文献   

8.
元代政区建置的另一项建树,是创立了行省制。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前后,相继设立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河南、辽阳、岭北十行省。具体情况如下:陕西行省,治于奉元路(京兆路),所辖奉元等四路、五府、二十七州。大约包含原北宋的永兴、讃三  相似文献   

9.
元代士人有着强烈的科举情结,他们把这种情结诉诸于笔端,于是在元代独特的文学样式——杂剧中出现了大量的科举描写,并因此形成了形成了文学史上的科举盛世。由此可见,研究元代士人科举情结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元杂剧。  相似文献   

10.
鹿鸣宴、闻喜宴、琼林宴都是科举制度中得中士人的庆典,然而历代的叫法、做法不完全一致,其宴请者和宴请对象历代也不尽相同,因而其“级别”也不一样。鹿鸣宴科举制虽始于隋代,然鹿鸣宴唐代始有。唐代州县一级的考试称为解试,得中者称乡贡,亦称举人。州县长官宴请得  相似文献   

11.
元代行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首创。元代行省地广权重,存在分裂割据之隐忧,那又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呢?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用“权力控制说”解释,即中央权力控制地方权力。这是历代通行的做法,也是认识问题的一个角度,但不是元代的特征。行省划界的“犬牙交错”原则才是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元代科举制不兴和举荐制盛行,造成游士成为士人的主体。元杂剧塑造了许多游士形象,他们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是他们的生存状况非常困顿,二是他们的结局相当完满。将之与元代游士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前者相似,而后者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剧作者们借助这些游士形象表达他们对造成元代士人不幸命运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传统士人生活方式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李君 《考试周刊》2012,(39):3-3
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14.
在元代史籍中,曲尤一名多次出现.既是河西走廊西端重要的居民点,又是甘肃行省军粮屯储地,地位相当重要。但其具体地望迄今无人能指出。按曲尤常与瓜州、沙州并举,无疑在今敦煌、安西一带,其确切位置则应为今安西县东南约40公里之锁阳城遗址,理由如下:锁阳城明代称苦峪城,曲尤、苦峪乃同音异译,如元代称今新疆库车为曲先、苦叉即是此例。地望相合。元泰定帝三年,甘肃行省认为赤斤储粟,军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学》2010年7月上半月刊登载了笔者的《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一文(以下简称范文)。文章基于历史教科书权力控制说的单一性思维,借鉴政治历史地理学的共识性成果,提出犬牙交错是元代行省加强中央集权的独特之处。对此,赵旭国持不同看法,在《历史教学》2011年4月上半月刊发表《也  相似文献   

16.
马致远是元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曾作过江浙行省务官。因厌倦官场,晚年隐居。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其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曲。这首小令篇幅极短,只是寥寥几笔,但却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景,概括了秋日特有的思乡情绪,真可谓是茫茫萧瑟、秋郊西照。该词作感情真切,在巨大的艺术魅力,富于极强的感染力,被后人赞为元散曲中的绝唱并成为尽人皆晓的名篇。浅析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卞…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兄弟民族对祖国历史的缔造,皆有着一定的贡献.回族是散居全国并长期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之一.以西北地区的新、甘、宁三省(区)和云南、河南等省为多.从今天的民族分布来说,江浙并不是回族的聚居区;而在元代,江浙则是回回人活动的重要地方之一.一、回回,是唐代迁往葱岭西的回鹘人,元代又回来了关于回回的来源,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  相似文献   

18.
元代道教各教派自全真教丘处机起就与士人结下友好关系,形成了道士与士人结交并相互亲敬的优良传统.道教思想及其修炼方式不仅表现为元代道士专为宣传教义教旨的词中,也反映到部分寿词中,这充分表明了道教思想及其修炼方式对当时士人普遍而又深刻的影响.寿词中的道教意象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心理,即一种人类自原始时代就开始的因为生命苦短而祈盼长生的心理.道教及其偶像的产生就是人类为自己建立的一个可以让灵魂永远安放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三关口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隘,历史悠久。元代驿道非常发达,三关口在当时已经有过不同程度的开发。蒙元时期主要通过建立驿站开发西北地区的交通,元代陕西行省建立后通往兰州的驿道走向与汉唐丝绸之路萧关道吻合,但元代开通了六盘山道,即后来的西(安)兰(州)公路。陕西行省驿站中三关口是必经之道,但驿站设在瓦亭,过瓦亭关,既可翻越六盘山西行,也可经瓦亭北上抵达开城、鸣沙站、灵州站、宁夏府路。清代是三关口拓展的重要时期。本文对清代中后期以来文人笔下的三关口进行了梳理,并对清末三关口车道与南坡旧道的修筑作些析论。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云南20世纪最杰出的学术大师的方国瑜先生,一生重视史料工作,他视史料为历史研究的基础。《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是其完成的唯一一部民族编年史料,它推进了傣族史的研究,也体现了大师求真求实、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文章拟从该书的体例、特色、及阅读后的启示等方面对其初步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