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关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乃王维送别之佳作,唐时即已入于管弦,传唱于唐宋至明清,影响巨大。传唱过程中,其歌词曾有较大变化,其唱法(如何叠唱)亦有每句再叠、每句三叠、末句三叠、后三句再叠等多种说法,其中首句不叠,后三句再叠的说法相对是比较可信的。  相似文献   

2.
王素英 《现代语文》2006,(6):118-119
大凡古代诗人都有赠别的诗篇。在诸多赠别之作中不乏优秀作品,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却颇负盛名,广泛传唱于别席离筵之上,名曰《渭城曲》,或曰《阳关曲》(《阳光三叠》)。诗的原仅四句,抄于此以供欣赏:  相似文献   

3.
方渔 《语文知识》2003,(9):12-12
我国古代的诗歌,题材、格式繁多,其中最奇特的当数宝塔诗和枣核诗。宝塔诗是杂言体诗的一种,常以一个字开头,接着每句或每两句增加一两个字,诗的排列格式如同宝塔,故称宝塔诗。通常从一字句递增至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如令狐楚的宝塔诗《山》:  相似文献   

4.
古人好用叠字、叠词、叠句,其叠法各异,妙趣横生,颇多佳句。 一句一叠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一句二叠的,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別离”。(古诗十九首) 一句连叠三字的,如“树树树梢啼晓莺”。(刘驾诗) 一句叠三字的,如“槭槭凄凄叶叶间”。(吴融诗) 两句一叠的,如“断竹,续竹,飞上逐肉”。(《弹歌》)  相似文献   

5.
<正> 《阳关三叠》,亦名《渭城曲》或《阳关曲》.它是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作为歌词的一支唐代的送别曲,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若追究下去,究竟什么是《阳关三叠》?"三叠"究竟是怎么回事,那就不容易说清楚,而要花费一番考索的功夫了.关于"三叠"问题,自宋代以来,学术界一直聚讼纷纭,未有定论.概而陈之,有七八种之多.有未一句重叠说者,陈贻焮《王维诗选》日:"唐人将它谱成歌曲,反覆唱末一句,谓之《阳关三叠》."科学院文研所《唐诗选》亦作此说.有后两句重叠说者,林从龙在《最忆阳关曲、真珠一串歌》一文中说:"三叠"指对诗的后两句反  相似文献   

6.
注:《阳关三叠》原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琴歌,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深挚的情感。由于同一曲调要反复叠唱三次,因而称为三叠。每一叠都在原诗后面增加了歌词,以加强惜别之情。今人王震亚将其改编,伴奏与歌唱曲调相互映衬,珠联璧合,《阳关三叠》又成为一首韵味深长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相似文献   

7.
章文 《初中生之友》2009,(11):38-39
四言诗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乐府和魏晋的四言、五言诗。是唐代以前的三种诗歌样式。《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8.
由字词、句及篇,这是我国传统的三步阅读法。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结一章之意,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对三步阅读法的具体步骤作了清楚的说明。传统的阅读法特别强调字、词、句,认为“轻语言文  相似文献   

9.
趣味诗谜     
宋朝有个女诗人叫朱淑真。相传,她曾经创作了一首《断肠诗》,描写了一位纯情少女失恋后的悔恨心情和断绝相思的决心。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字谜的谜面,每句打一个字,谜底恰是"一"到"十"10个汉字。下面把诗的句  相似文献   

10.
一、以“境”唤起学习兴趣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走近文本。如在教学占诗《山行》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每句诗中表现的各种不同色彩,然后边交流每句诗边逐句用投影出示诗句所表现的情境,叠合成一幅深秋山间美图。学生亲眼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11.
孙俊强 《初中生》2011,(Z6):111
唐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首诗,名曰"试帖诗"。写试帖诗有许多清规戒律:每句必须5个字,全诗12句(有时要求16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押韵等等。有一年,诗人祖咏到长安应试,题目是《终南望余雪》。祖咏潜心构思后,写下了第一句"终南阴岭秀"。终南山位于长安城南,层峦叠翠,风景秀美。夏日林木葱郁,冬天白雪皑皑。从城里南眺,只能看到山的北坡,  相似文献   

12.
读了贵刊一九八九年第五期《古代诗词拾趣》一文后,颇受启发,为了使广大读者对我国丰富多彩的诗词形式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特作补辑。一、宝塔诗它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渐排列,除一字句外,其它都各自成对,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称为“宝塔诗”。关于这种诗体,《沧浪诗话》《全唐诗》等都把它归入诗,近人胡才甫《诗体释例》也把它归入“一字至七字诗”,而清人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却把它归入词,算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字典》大约收了420个叠体汉字。重叠类型主要有二叠和三叠;构形模式为会形合成字和会义合成字;构意主要为表位置关系、表数量和表性状。分析叠体汉字的构形与构意,探求叠体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汉字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这个“讲座”,是为喜爱“近体诗”尤其是想学习写近体诗的中师生举办的。近体诗也称今体诗,相对于唐朝以前的“古体诗”而言。近体诗是萌芽于南朝齐、梁间,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的一种格律诗,包括律诗、律绝、排律三种。其主要特点是:①句数、字数有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排律至少十句,多的在两百句以上;每句五字或七字。②用韵严格。③平仄相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小学管理》出版200期之际,笔者特录26句唐诗,以示庆贺。将每句的○代表的字连接起来,即为贺词。  相似文献   

16.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三句半”诗源于元末明初。据古今笑话集《笑笑录》载,元末张士诚在江浙起兵抗元并建国,其弟士信为丞相,宠信奸臣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人们讥讽为“黄菜叶”。后来朱元璋扫荡天下,诛杀了这三个坏蛋,将其尸首挂在竹竿上让…  相似文献   

17.
马孟龙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2):11-12,19
李白的《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是一首描绘庐山的佳作,诗中的“银河倒挂三石梁”句被认为描写的是庐山“三叠泉”瀑布。笔者结合文献、古人诗文并与该诗的内容相对照,对其重新考辨,认为李白并没有见过三叠泉瀑布,他所描写的应当是庐山“石门洞”瀑布。  相似文献   

18.
一、《十思疏》简析《谏太宗十思疏》是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魏征所写四篇奏疏中的第二篇。标点为后人所加,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用设喻方式,提出并阐明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段落共三句,从意思上看,每句形成一个层次。第一层,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本体  相似文献   

19.
王维的这首《渭城曲》,前两句布景,叙写送别的时间、地点、气候、环境氛围,后两句抒情;表现了与友人离情难舍和对友人前路珍重的真诚祝愿,情韵深长。后世的许多送别诗都深受其影响,诗成后即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直至今天,从此可见,杰出的艺术作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自《马氏文通》、《中国文法要略》以来,许多学者在研讨疑问句与疑问语气时,“有一种习以为常的说法,疑问句的句尾都升高的,因而它是疑问句主要的标志”。近几年来,随着中外学者对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述及其句尾语调也有不少新的说法。经归纳主要为两个方面: 其一,不论哪家新说,都普遍地否认了疑问句句尾语调都是升高的传统说法。林裕文先生在《谈疑问句》一文中认为,近年来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