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萧统在<文选>中首次设置情类赋,其中选入了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曹植的<洛神赋>由于四篇赋有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因而有必要探究这四篇赋的情感指向、分析设置情类赋的原因及选文标准,并简述情类赋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3.
宫体赋是南朝赋家、赋作题材向贵族宫廷化回归的典型,体现着南朝文人整体的创作心态与审美风尚。在美人书写上呈现出两条并行的路径:一即美人身份的不断下沉;二即美人描写的弱化与美感构筑的强化。赋家将美人作为宫体赋写作的主要对象,既满足了宫廷贵族日常生活消遣娱乐的需要,又迎合了以统治者为首倡导的重“篇什之美”的审美风尚。赋中对美人“氛围感”的精巧营构、对男女情爱的直言书写,或有“肤脆骨弱”之嫌,但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却是对一直以来以“扬诗守礼”为审美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写情”类题材赋作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古人对“音乐”概念的理解有广义、狭义之分,萧统对《文选》“音乐”赋的分类采用的是广义的理解,他的这种理解是受《礼记》和《周礼》的影响。萧统的音乐观,从微观上看,他对音乐有微词;从宏观上看,他是很重视音乐的。他积极的音乐观表现在: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注意音乐的娱乐养志作用,好尚“清音”。《文选》为音乐赋立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与萧统对乐与礼的关系和功能的认识有关,二是与乐舞繁盛的历史、现实及乐舞赋的大量出现有关,三是受汉晋音乐类赋归类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萧统《文选》对诔文的编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诔文文体观。在其文学进化观念的指导下,他所选八篇诔文皆为魏晋以降之作,且多是为亲朋好友而作的私诔,体现了其对魏晋时文时风的推崇。诔文内容以述德和表哀为主,萧统更注重个体哀情的抒发;在艺术上,受当时追新逐丽文学观念的影响,偏好于驰骋文采之作;在诔文体制方面有比较灵活的认识。此外,对楚辞体诔文的选取,反映了萧统对诔文发展演变轨迹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6.
齐梁时期,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了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章总集<文选>.此书自唐李善加注释后,得到广泛流传,该书对于我国的文学及文学观念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在文学的众多功能中,萧统尤其注重文学的审美愉情功能,其选文的标准也是以文学的审美价值为主导的。对于文学审美愉情功能的重视,正是“文学”日趋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书中收录了自东周至南朝梁约800年间的诗文700余首,按文体分为赋、诗、骚等37类。本文仅就“赋类”所选录的56首,论述它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选·赋》(下文简称“选赋”)是赋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选赋以它独特的思想意蕴和精湛的艺术特色,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许多优秀赋作正因《文选》的收录而赖以流传。选赋中对文学题材领域的多方面开拓以及形式上的多样化的实践,对后世其它文学样式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下面拟就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之。  相似文献   

8.
鲍照《芜城赋》在题材上虽与传统京都赋相近,却采用游览类赋作的笔法,以一座历史古城的兴衰来抒写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悯情怀,远远偏离了传统京都赋的儒家颂刺精神。萧统《文选》把它当作游览赋看待正是基于此种考虑,而清人陈元龙《历代赋汇》视之为都邑赋,则不免拘于形迹。正确看待萧、陈二氏在此一问题上的分歧,有利于读者正确理解《芜城赋》的文体特色和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9.
祝尧的古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尧所宗的古赋为有先秦两汉赋风的抒情赋。“祖骚宗汉”和“以情为本”构成了祝尧的古赋论,体现了他将诗教与情教、诗教与赋教合而为一的意图,反映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既希望元代统治者推行儒教,同时又对受到统治者的冷落和歧视愤愤不平的两重心理。  相似文献   

10.
《文选》以儒家“雅正”思想和深思、辞采为选录标准对赋体进行的分类,反映了萧统文质并举的文学观念。其选赋详远略近的作法比较真实地记录了赋体文学由汉代体物大赋逐渐向魏晋南北朝时期抒情小赋演变的面貌,也反映了萧统的文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逐贫赋》并非运用了拟人和想象,其中的“贫”实系西汉民俗信仰中的“贫鬼”,与此相关的民俗为“除贫”。《逐贫赋》第一次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回答了文化史上一个重大命题:当被政治的浊流冲击到社会生活的边缘以后,作为一个文化人应该以什么方式完成文化使命,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司空图著的《二十四诗品)所体现的哲思美是《诗品》在整体内容上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贡献。(二十四诗品》的哲思美主要体现在它对“体”和“用”、“形”和“神”,“真”与“素”等几对关系的探讨上。司空图现实生活中儒家诗美理想的无法实现是他转向追求玄虚诗美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少爱情作品,在教授这些作品时,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通过这些婚恋作品的教学,让学生去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4.
作为抒情小说家的萧红,同样以真情创作散文,演绎人生,每一篇散文,都是其人生轨迹的记录,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至真至纯的友情,有苦多乐少的爱情,有深沉挚烈的思家爱国之情,通过情感世界显示自己的人格精神,创造了情景交隔、意境优美的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从维护、发扬人性的立场出发,通过笔下的人、事,竭力表现人性美、人类爱,实践着自己的创作主旨“为人类的‘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因此他的作品,无论小说、散文,其中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生动、有趣的事,无不包含着深挚的真、美、爱。  相似文献   

16.
《尘埃落定》一反传统的英雄或才子加美人的喜剧婚恋模式,写了一个非同一般的傻子和美女的非同一般的婚恋悲剧,这种悲剧不仅是红颜女子的,也是男人的,也是命运的。  相似文献   

17.
诗散文是诗和散文嫁接出来的一个文学新品种。诗散文既要有散文那种散体而又形式自由的散文特征;但它同时又必须具有诗意的内核。诗散文不是生活现象的罗列和浅层次的简单记写,它要求作家必须把生活以诗意的精神形式呈现给读者。它长于写意,不仅要强调生活事件的真,而且它还要强调内心生活的真,追求一种内宇宙与外宇宙的和谐。诗散文是散文和散文诗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诗"和"散文"是散文诗和诗散文的两个极,"散文诗"向"诗"靠近,"诗散文"向"散文"靠近。它无论是从总体构思上来看,还是从章节韵律上来看,它都具有诗的特质,即便在字里行间、乃至每一个方块汉字都应该闪耀着诗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林纾言情小说所阐扬的爱情伦理中,既有一抹现代色彩,如他笔下的部分爱情故事已稍稍涉于自由;又有浓重的传统风致,如主张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仪式化,认为女性应慎守矜持、含蓄、温婉的性情之美,强调男女双方都不为苟且之事等。林纾言情小说所阐扬的爱情伦理,折射出民国初年老新党建构现代中国文化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在他湘西作品中对少女形象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翠翠、萧萧、三三,三位美丽的少女是其中的代表。三位少女懵懂的初恋中的细微感受展示了美好生活,但是结局却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悲剧色彩,这种悲剧并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阴差阳错的命运安排。  相似文献   

20.
《理智与情感》和《啼笑因缘》分别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和中国作家张恨水的现实主义代表作,《理智与情感》中的玛丽安与《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是反映时代面貌的典型文学形象。两部小说分别以玛丽安和沈凤喜的爱情经历为主线反映社会现状,虽然她们的爱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结局却迥然不同:玛丽安收获了美满的婚姻;沈凤喜却因折磨而疯,痛苦死去。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与所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