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爱德加.爱伦.坡在十九世纪的美国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死亡恐怖短篇小说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他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来表现他独特的人生体验、精神孤独、对死亡的预见及对理想之美的渴望。他尤其擅长着意描写人类心理的无意识活动,探讨人的精神状态。本文将以此为切入口,分析《丽姬娅》中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领略其中对人间之美的感悟、对天国之美的疯狂追求。  相似文献   

2.
爱伦·坡的死亡恐怖短篇小说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他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来表现他独特的人生体验、精神孤独、对死亡的预见及对理想之美的渴望。他尤其擅长描写人类心理的无意识活动,探讨人的精神状态。该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莉吉娅》中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领略其中对人间之美的感悟,对天国之美的疯狂追求。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在故乡的河流中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了整个人生。他对人类、对生命、对宇宙的体验通过《边城》在湘西的群山中那一脉静谧的水边达到了上下通融、与万物契合的崇高境界。作品阐释了人生之美,诠释了人生之纯,呈现了人生之憾,更渗透了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他希望通过作品重建理想王国,希望从道德视角出发,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为湘西世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在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中都充满了“死”和“美”的主题,但是在不同审美观和死亡观的影响之下,却呈现出不同的维度,死之美在川端文学中呈现出无常、虚幻、哀怨的美感,而三岛文学则表现了自我选择、血腥、真实的死亡之美。这样的区别与他们经历的差异和在文学上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外来西方文化的不同吸收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爱伦·坡死亡主题的内涵读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伦·坡学创作的主题是死亡。他的作品描写了死亡、恐怖、神秘、梦幻和宿命。本通过对爱伦·坡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他的死亡主题所蕴涵的内容和意义。章认为,他的死亡中表现了忧郁悲怆之美、恐怖神秘之美和浪漫梦幻之美,表达了作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他的死亡主题蕴涵了他超越人生、追求不朽和永恒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张承志在他有着浓郁少数民族风情和虔诚的宗教意味的文本中,瞬间之美、异端之美和牺牲之美在命定的悲剧中被着力地渲染和推崇,他以其稍纵即逝的瞬间之美抗拒着我们的愚钝警醒着我们的麻木,以其激烈的异端之美拒斥着现世的庸常和污浊,以其激昂的牺牲之美抗拒着时代的冷漠和生存的盲目与苟活。这无疑构成了一种精神召唤,一种文化抵抗,使之成为八九十年代启蒙话语中的一面美的旗帜。  相似文献   

7.
爱伦·坡文学创作的主题是死亡.他的作品描写了死亡、恐怖、神秘、梦幻和宿命.本文通过对爱伦@坡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他的死亡主题所蕴涵的内容和意义.文章认为,他的死亡中表现了忧郁悲怆之美、恐怖神秘之美和浪漫梦幻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他的死亡主题蕴涵了他超越人生、追求不朽和永恒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李映埕 《文教资料》2008,(36):31-32
爱伦·坡在<催眠启示录>中孕育了他的宇宙观和人生现,阐述了他对宇宙与上帝、物质和精神、生与死的看法.本文尝试带领读者一起领略坡在宏观的背景下思考宇宙和人生的超凡脱俗之美.  相似文献   

9.
存芥川龙之介的生命历程中,尽管他以自戕作为对人生的终结,但对死亡的承担意识始终贯穿他的创作,并深入地影响着他的行为逻辑和生命甘苦。死亡承担本于近代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生命哲学,指的是把死亡这一最本己的可能性担当起来。芥川对死亡的承担主要表现在他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追求,对健康生命力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主义的彰显,这正是芥川所认同的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文坛上,苏童是一个对人性、生命、死亡等有独特理解的作家。他对人性残缺的展示、对孤寂的生命历程的书写、对最终通往死亡的无法救赎的人生的呈现,可以看到苏童小说独特的叙事伦理对20世纪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他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判断,放逐了启蒙叙事对人生和世界未来的期许,建构了远离宏大历史叙事的死亡诗学,开拓了新的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通过对近50个人物死亡结局的精心设计,描绘了底层卑辱者、社会抗争者、“狂人”、阶级压迫者等几种类型的悲剧人物角色之死,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和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昭示了封建社会定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爱德嘉.爱伦.坡出众的文才和世人的鄙夷造成了他近似病态的心理,使得他的诗诡异冷艳。坡的诗中大量描写坟墓、鬼神和死亡,基调忧郁、凄美和感伤,令人刻骨铭心,呈现一种荒诞的美。  相似文献   

13.
日本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执着干美的探索,致力干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其作品表现出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摈弃和对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物哀”精神的体现,呈现抽象的虚幻之美和死亡的美学意义以及对纯粹美的极端崇拜。  相似文献   

14.
蔡其矫用生命写诗,在诗中演绎生命的美丽,其悲壮美、柔婉美、理性美的不同风采,都发源于诗人纯真的人格,统一在审美升华上。其三美的成因,既有时代影响,又有题材因素,还有诗人自己的心灵感应和人格表现,特别是真善与大爱的包容和支撑。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女性,关心下层劳动者,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同时,"求真"、"崇善"、"臻美"三者不是孤立的,三者有着内在的和谐性。最"真"的就是最"善"的,也就是最"美"的,"求真"、"崇善"、"臻美"都服从于作者主观和个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新月派主张诗歌创作的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这种审美观念影响了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从而形成其诗歌音乐美、节制观。情绪化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一生创作颇丰,其山水游记尤为后世人称道,这其中除了因为其文笔清新优美.景物描写生动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表现出的人格美震撼着后世读者之心,给读者以艺术美、自然美、人格美三者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所致。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人格美主要表现为:博大的胸襟——正直的人格;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坚强的人格;对人民深切的关怀——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亚洲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项殊荣的伟大作家,川端康成在其文学作品中构建了一个极富魅力而又具有人性深度的美的艺术世界。文学艺术的美成就了川端康成,而另一方面,这哀婉的美也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其代表作品《雪国》集中体现了他营造美的世界的高超技艺,在如溪流般流淌的文字中,我们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走进了一个静寂寒冷而又充满虚幻感的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和文艺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在其诗歌创作中显示出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著名短诗《致海伦》无论在结构、意象上,还是在音韵、主题上都很好地体现了坡的唯美思想。这首诗结构美,表面结构工整对仗,内部结构环环相扣,紧凑凝练,首尾呼应,和谐统一;意象美,意象“归航”中的各种要素无一不美;音韵美,坡为了使诗歌音韵动听,和谐悦耳,与诗中主题相匹配,在选词造句上是极尽雕琢之工;主题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而且表露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导致生命中生存与生存的异化,人对存在的思考,产生生命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必死”与各种“坎坷”和疾病给人身心造成的痛苦,带有不可避免的根本性,而要超越“苦海”,唯有进行审美,审美机制是人类进行自我拯救的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