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西方意象理论都关注客体形象和头脑中的形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二者起着桥梁作用的语言。中西方文学意象都要传达特定意义,通过现存的事物来表达隐藏的含义,通过客体意象为主观情感找到出口。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词以意象风格著称,也是意象诗词的鼻祖。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世界开始掀起意象派运动的高潮。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两种语言,汉英语诗歌的对比显得势在必行。以下就"音,形,意"三方面对中英意象诗词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中西方意象诗歌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标示艺术本体的概念,而中西文化中的"意象"涵义截然不同,这由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哲学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所致。中西的意象在其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以中西传统绘画中的意象为切入点,通过其审美本质与审美语言形态的比较,以发现意象性在绘画中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西方心理治疗和佛教修心,都以解决人的苦恼困惑等心理问题为己任,都以提高人的自我认识和心理素质为目标。意象心理治疗和佛教的止观修心都以内部意象为工具对个人的内在世界进行探索。本文在实际操作和基本理论两个层面,比较了意象疗法和止观的异同,探索了佛教和西方心理治疗的基本差异,并尝试性指出二者对话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文字能充分反映其民族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意象性思维和西方实证性思维是中西思维主要差异之一。中国古代诗歌《天净纱·秋思》充分体现了中国意象性语言及意象性思维,而其英译文虽然忠实于原诗的意义,但仍遵循了西方的实证性思维,更符合西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6.
诗歌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诗歌语言以意象的方式表现世界。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一个个词语的连缀,但从艺术构思上看却是一个个意象的组合。这一个个的意象是诗人凝神注视的呈现,也是我们进入诗境的依托,更是诗歌本身。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一个人与其一生写万卷书,还不如只呈现一个意象。”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7,(1):43-47
鲁西是"相思湖诗群"代表人物,他在中国古典意象诗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诗歌理论创作现代诗歌。鲁西诗歌创作善于运用古典意象,并把古典意象与现代诗艺相联结,在时空探索中走向语言本体与生命哲理的双重观照,对汉语诗歌写作极具探索意义,也为"相思湖诗群"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是符号学研究取得辉煌成就的世纪,运用现代符号学理论解读古诗词意象,从语言符号的角度走进意象世界感悟诗词魅力,从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意象油画作为西方油画表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美学意蕴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必然经历文化审美的整合,是艺术语言与媒介的中国化,在其审美特质、审美心理上必有其独特性。文章从意象油画呈现的视觉特征、传统美学审美心理、造型语言的特性及其意象审美意境的构建几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来探讨、剖析其美学审美特征,借此来阐述意象油画的当下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论话语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诗学范畴。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与出自西方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既有相同、相通之处,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文化存在着种种共性,在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某些共同规律。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诗学意象理论也存在相异之处,而这种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构成了一种文化的互补。  相似文献   

11.
对近代学者王国维的“境界”(即意境 )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重要特性作了探讨和阐发 ,认为意境说是对中国诗歌多种艺术美原则的精妙总结而又有所发明 ,已成为评论诗歌及至各种文学艺术创作的最重要艺术标准 ;论述了意境运用的可操作性、广泛性和美感效应  相似文献   

12.
铁凝是当代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她的小说中有很多承载着她情感的意象出现,这些意象不是一成不变地,而是有着一定的变化轨迹,这变化的轨迹与铁凝小说的创作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主要从铁凝小说的创作过程入手,探析其小说中的意象变化,以便更好地了解铁凝及其作品,以期从意象的角度来研究铁凝的作品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群,其中主要有表现流水、时间、音响、光辉等色调的“清”的意象群和以广角镜型、中景型、聚焦型、点染型的方式表现青的、绿的、翠的等景物的“淡”的意象群,这些意象群在景物描写方面共同构成了他诗歌的“清淡”风格。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以客观形象来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形式,意象在东西方的绘画作品中都有着特定的表现。将意象写生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中,可以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促成文化自觉的积极作用,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天人互参构成了意象思维人化自然的实践性基础。意象氛围则构成了它得以呈现的体验基础。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的中枢,以天人互参为实践基础,以意象氛围为表现形态和体验基础,构成了一个圆融整一的诗化世界。  相似文献   

16.
用认知语法的意象理论分析语篇的连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已跨出词句层面,扩展到语篇层面的研究。语篇之所以为语篇重在其连贯性。它在介招larugacker的认知语法和语篇的连贯性及其认知基础的前提下,尝试看用认知语法的意象理论分析语篇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明月意象是李白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意象,蕴含着李白的生态智慧,从生态视角对李白诗歌的明月意象进行解读,以此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解构李白明月意象构成的新鲜生动丰富的生态世界,为李白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模糊是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文章从模糊美学角度试析元曲《寿阳曲·远浦帆归》周方珠教授的译文,着重从语言结构、音韵、意象、意境等方面来探讨元曲及其译文模糊美的再现。周教授通过"留白"的翻译手法,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为元曲的可译性提供了一个完美的例证。  相似文献   

19.
Imagery research with children has been primarily examined within a structured physical activity context. However,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investigate children’s imagery use in their active play (i.e., unstructure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article was to develop a conceptual model of active play imagery—the active play imagery model. This objective was accomplished by applying the components of the revised applied model of deliberate imagery use (RAMDIU; Cumming and Williams, 2013) to the context of active play. The proposed model comprises the same seven components included in the RAMDIU (i.e., where and when, who, why, what and how, meaning, imagery ability, and outcomes). However, in contrast to the RAMDIU, the active play imagery model acknowledges that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can directly influence one’s ability to image. The proposed model will provide a guiding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active play ima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