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行山上最强音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新华社的文字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口语广播,是中华大地的最强音。论电台的功率,远不及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但是,谣言腿短,真理气壮。有识者对国民党的广播不屑一顾,都根据延安的声音决定政治行止。第一个驾驶美制轰炸机投奔延安的刘善本同志,就是从收听延安广播开始,由爱国主义而共产主义,后来为新中国的空军建设作出贡献。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从1946年6月开始,到1947年2月即被我击破。从3月起,它被迫改行“哑铃式”的重点进攻——两个重点,一在陕北,一在山  相似文献   

2.
不给老乡添麻烦,是延安时期中共群众路线的通俗表达. 从江西红土地,到陕北黄土地,中国现代革命历史进入延安时期(1935-1948).延安是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初到陕北,后边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马鸿宾的骑兵团来追击.在经过雪山草地、长途行军的疲惫劳顿后,中央毅然决定"切尾巴",在吴起镇附近的头道川、二道川和三道川布下口袋阵,打了一场伏击战,赶走尾随者,是为了不把战争祸水带到陕北,不给陕北老乡添麻烦.  相似文献   

3.
在范长江同志关于军事宣传谈话两天后,陕甘宁边区的战争气氛日益浓烈,胡宗南大军逼近延安,敌机连续飞来疯狂轰炸,大战迫在眉睫。3月13日,清凉山上落了炸弹,新华总社、《解放日报》社窑洞的门窗被摧毁。由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34个旅,分南、西、北三路向延安推进。在此情况下,我党中央决定主动撤出延安。3月中旬,新华社人员转移至陕北瓦窑堡的史家畔一带。这儿是根据党中央指示建立起来的一处战备点。在新华社人员撤离延安前三天,范长江就已到达这里,带领一部分编辑和通讯、印刷部门的同志,完成了接替延安出版《解放日报》、播发文字新闻和口…  相似文献   

4.
本院新闻系编印了《中国广播史料选辑》(第一辑),大约七万余字,供内部教学和研究工作参考。《中国广播史料选辑》第一辑收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部分历史资料。内容有:一、中央有关文件和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论述,二、延安(陕北)台创建和发展的有关资料;三、延安(陕北)台编播工作的有关资料;四、对延安(陕北)台广播宣传的有关反映。附录中编入了延安(陕北)台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九年大事记。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上最强音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新华社的文字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口语广播,是中华大地的最强音。论电台的功率,远不及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但是,谣言腿短,真理气壮。有识者对国民党的广播不屑一顾,都根据延安的声音决定政治行止。第一个驾驶美制轰炸机投奔延安的刘善本同志,就是从收听延安广播开始,由爱国主义而共产主义,后来为新中国的空军建设作出贡献。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从1946年6月开始,  相似文献   

6.
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创立,是存在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它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边区政府团结全区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保卫了延安,保卫了边区,支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见到小平同志□温济泽作者简介:在延安时期,从1943年初起,调做新闻工作。历任《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主编,新华社语言广播部(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及编委、社委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兼任中国...  相似文献   

8.
一九四七年的三月,延河还没有解冻,清凉山上还残存着片片积雪,国民党胡宗南匪帮向延安发动了进攻。我们新华通讯社的电务工作人员,随着党中央机关和总社主动从延安撤退了。那时候。国民党匪军在各个战场上都打了败仗,蒋介石为了挽救他的垂死统治,一面召开了伪国民大会,一面冒险进攻我们的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正像党和毛主席所指出的,这丝毫不是表示国民党统治的强有力,而是表示了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已异常深刻化。我们撤离延安的同志,都决心以更好的工作成绩,来回击国民党的无耻进攻。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信心:延安,不久的将来就会重回人民之手,它永远是属于人民的! 离开延安以后,我们先转移到延安以北二百多里路的瓦窑堡。在这里,新华总社根据中央的决定,一小部分人跟随毛主席等中央负责同志留陕北坚持工作,大部分人东渡黄河向晋冀鲁豫解放区太行山地区转移,以便在太行山地区建立新的电台,接替陕北的广播,使党的广播宣传工作不间断。我们电务工作人员,也分成两部分,分别随总社行动。  相似文献   

9.
一、解放区广播概况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标志着解放区广播事业的诞生。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广播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据1948年春天统计,已有广播电台十余座,除延安(陕北)台、邯郸台和晋察冀台三台外,其余均在东北解放区。  相似文献   

10.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积极地活跃在对敌宣传战线上,充分发挥了瓦解敌军的强大威力,它的标志之一就是《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  相似文献   

11.
蓝鸿文 《军事记者》2003,(11):54-55
1949年2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对开4版),一版头条地位刊出一条振奋人心的重大新闻:北平和平解放。新闻的标题是:以和平方法结束战争(引题)北平宣告完全解放(主题)国民党军已全部出城外听候改编(副题)一版除报头外,共6栏。当时的人民日报为竖排,北平和平解放的新闻题文各4栏长,大字标题,在版面上相当引人注目。一版围绕北平和平解放的新闻,还有《和平结束北平战争经过》、《北平介绍》。另外,还刊出两条新闻:《中国农工民主党领袖揭露南京伪政府假和平阴谋》、《中国致公党发表对时局通电》。北平和平解放的新闻,电头用的是“新华社陕北31…  相似文献   

12.
在1945年9月到1949年3月的三年半期间,新华社除了进行文字广播以外,还管理口头广播。当时的延安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就是新华社的一部分。诞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历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台。它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诞生的。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和温济泽是在1947年认识的。我们永远怀念着和温老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温济泽是1946年6月从解放日报社调到新华社总社语言广播部任主任的,负责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发口头广播稿件。1947年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撤到瓦窑堡,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播音。后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又转移到涉县。温济泽继续担任编辑部主任,主持陕北台工作。当时,我们只有十五六岁,已参军当看护(卫生员),后被分配到口播部当通讯员,传递稿件,还兼管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从延安创办新华广播电台算起,迄今整60年。这60年间,一无到有,从小到大,成就辉煌,值得热烈祝贺。 我同广播事业结缘,也是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立时期开始。那时我在延安解放日报工作,同新华社的同志同住在延安城东门外的清凉山上。当时新华广播电台是新华社的一部分。报和社是一家人。  相似文献   

15.
1939年初,我刚到延安不久,党就派我到新华社工作。那时候,我还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青年学生,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什么也不懂,更谈不到新闻业务知识了。当时,新华社处在初创阶段。工作人员一共只有十多个人。业务也较简单,主要是收听国民党中央社  相似文献   

16.
正温济泽,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党中央决定对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进行重大改组,新华社原属编辑科的口头广播组扩大为语言广播部(通称"口播部"),加强口头广播宣传。温济泽被调到语言广播部担任主任,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2年(1946~1958)的新闻广播宣传生涯。由于当时国内时局不断地变化,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经历了从延安到瓦窑  相似文献   

17.
说起延安大礼堂,它与谢觉哉老人有着一段不解之缘。谢觉哉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五老”之一,在党内外享有很高声望。从1933年开始,谢老进入苏区,跟随着党中央、毛主席历经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后,谢觉哉一家一直居住在延安大礼堂左边一排的窑洞里。1947年3月7日,中共中央考虑到谢老年事已高,让他跟吴玉章等老人先行撤离延安去山西临县的后甘泉村,他们一家才搬离此地。  相似文献   

18.
正选择到延安当红军,丁玲无怨无悔,在延安的十余年承载了这位著名女作家从"文小姐"变为"武将军"的非凡经历。对延安向往已久早在1932年2月,丁玲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担任左联党委书记。1933年3月14日下午,丁玲在家里遭国民党特务逮捕,囚禁于南京。1936年夏天,丁玲终于和党取得了联系,逃出南京。1936年11月,丁玲来到中国工农红军抵达陕北后的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为了欢迎丁玲的到来,中共中央宣传部为丁玲举办了最高规格的欢迎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主要领导都参加了。毛泽东一进窑洞就问,我们的女作家在哪儿呢?丁玲听见一口纯正的湖南话,就知道这人是毛泽东,迎了上去,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首席记者 从瑞金红色中华社(新华社前身)诞生起,毛泽东就不断为通讯社写稿,许多稿件署名就是新华社记者报道、新华社记者述评。特别是1947年我军撤离延安,党中央转战陕北以后,新华社集报纸、电台、通讯社于一身.他撰写的稿件全部由新华社播发。  相似文献   

20.
一延安的7月,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1946年7月,不但天气很热,而且政治空气也很热。蒋介石破坏停战协议,国民党军队开始对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新华社根据毛主席6月30日的指示,开始连续发表揭露蒋军向我进攻的消息。暂停两个多月的宣传战又重新升温了。正在这样的时刻,廖承志匆匆从南京中共代表团飞回延安,就任新华社社长。承志同志早在1936年就参加陕北红色中华社(新华社的前身)的工作。他当时负责国际新闻的全部翻译和编辑工作,1937年春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