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大师姚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原有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前理解”或“前结构”。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有两大形态:其一是既往的审美经验即“较为狭窄的‘期待视野’”。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即“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2.
“期待视野”又称“期待视界”、“阅读期待” ,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伊瑟尔提出和解说的 ,包括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 (即读者阅读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 )和阅读需求 (即读者阅读时所抱的动机、所立的目标、所带的问题、所好的口胃 )。任何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的 ,这种“阅读期待”潜存于读者的大脑 ,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读者具有怎样的“期待视野” ,即有着怎样的认知结构与阅读需求才能搞好阅读、鉴赏呢 ?笔者下面做一些探讨。1.审美态度的确立与审美趣味的形成。审美态度是读者对待…  相似文献   

3.
一、“阅读期待”名称及内涵 阅读期待概念源于“前结构”、“期待视野”概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前结构”就是读者在解释文本之前就具备了的先有、先见、先把握。读者对文本的“具体化”是以“前结构”为基础的,“前结构”使“具体化”带有主观成分、再创造成分。德国接受理论家先驱汉斯&;#183;罗伯特&;#183;姚斯将“前结构”概念用于解释审美,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它指在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接受主体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阅读经验和接受动机投射在大脑上形成的关于未来作品的“既成图式”。这种阅读文本的既成的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4.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指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这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常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是读者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即阅读前已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也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读者因为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兴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典型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它的一个基本理论是:读者以其先有的期待视阈对文本进行接受。期待视阈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期待”,期待视阈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阈;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阈”。这两大视阈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期待视阈。笔者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沈从文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期待视野与文学创作活动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期待视野作为姚斯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其全部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构成的对作品预定的鉴赏趋向和心理定势。它影响和制约着整个文学创作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同时,文学创作活动中,新作品的陆续涌现,又不断地拓宽和更新着读者的期待视野。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兴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典型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它的一个基本理论是:渎者以其先有的期待视阈对文本进行接受。期待视阈指“读者在阅渎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期待”.期待视阈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阈: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阈”。这两大视阈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期待视阈。笔者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沈从文的《边城》。  相似文献   

8.
期待视野,或期待视域,指接受者由先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一般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在既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隘的文学期待视域,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域。  相似文献   

9.
期待视野,或期待视域,指接受者由先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一般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在既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隘的文学期待视域,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域。  相似文献   

10.
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的理论,阅读期待视野是指文本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和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阅读审美趣味转化而来的对于所阅读的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上的心理期盼与预先估计,包括文体期待、  相似文献   

11.
接受理论(亦称接受美学)是本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崛起的以姚斯、伊塞尔为代表的文学批评流派,它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点是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来研究文学,强调读者在整个文学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姚斯等认为,作家进行创作构思时必须对读者的“期待视野(视界)”即由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作  相似文献   

12.
所谓“偏见”,概括来说,就是读者接受文本的一切条件。既包括读者受教育的水平、生活经验、审美能力、艺术趣味等,也包括读者从已阅读的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以及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熟练程度(实际上还应包括读者所处时代、民族、阶级、阶层对读者欣赏倾向和趣味的影响)。它们是理解和阅读实现的条件,没有这种先在的期待视野,任何文学的阅读都将不可能进行。  相似文献   

13.
王其华 《湖南教育》2006,(12):12-14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  相似文献   

14.
语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与期待遇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待视野”又称“期待视界”.是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住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现代图式理论中的‘图式’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提出来的.他认为图式是一个人用于同化新信息和引起信息回忆的现有知识,作者注)。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经典论述。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现代阅读理论,揭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文学研究新思路的接受美学的重要人物姚斯的论述是比较深入的。姚斯认为: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每个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作品。也就是说,读者总是从他所受教育水平、所处地位和境况,他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去阅读作品的。这一阅读理论在新课标中得到重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  相似文献   

16.
期待视野,或期待视域,指接受者由先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一般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在既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隘的文学期待视域,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域。这里,如果将《闯关东》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美学效果看作外在的形式美感,使观众的文体期待得以满足,那  相似文献   

17.
王慧 《现代语文》2008,(10):47-48
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中,姚斯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概念“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期待视野”来源于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解视野”,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受主客观条件影响的情境。并以此作为其理论的支撑点,论述了读者“期待视野”与文本的“距离”关系,以及“期待视野”与文本撞击时的几种形态(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  相似文献   

18.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空框结构热情地召唤着学生创造性的感知活动,召唤着学生对文本空白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其不同的期待视野影响着各自对文本的感知方式和结果,阅读理解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课文的意义应该是从课文的召唤结构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互融合中生成的。而“补白”则是促进“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走向同化和融合的粘合剂与催化剂,它使阅读更灵性、意义更丰富、感悟更深刻、课堂更精彩。一、促进理解“课文的‘召唤结构’要求学生在语文感知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原有的语感图式或经验世界,还要展开想像的翅膀,调动、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像、去补充、去创造,以产生课文的意义。”(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阅读理解是...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的代表姚斯认为,期待视野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种相对确定的界限,它决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本文将结合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术语"期待视野",从内容期待、结构期待以及期待视野与情境交融入手,对期待视野在影视艺术鉴赏中的运用进行阐说。  相似文献   

20.
“期待视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概念,是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前由其全部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之总和所构成的对作品预定的鉴赏趋向和心理定势。学生“期待视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潜在地支配着学生对教育的选择和接受意向,其中“视野融合”是实现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