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专利授权量、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作为产学研合作绩效的产出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贵州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DP、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活动人员数、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科技机构数与贵州产学研合作绩效具有正相关关系,其中GDP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保持贵州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样才能促进贵州产学研合作绩效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2.
根据内蒙古2001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内蒙古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和R&D经费内部支出对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作用,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在R&D活动的三大主要执行部门--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中,科研机构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根据以上结论对内蒙古今后的科技投入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纠正模型,基于山西省1995-2011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山西省经济增长与R&D经费支出、财政科技拨款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尽管山西省经济增长与科技活动人员投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是经济增长变动导致了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变动,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的增加不是山西省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科技投入不是推动山西省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山西省科技投入强度偏低、R&D支出结构不合理、R&D活动产出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科技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活动的核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浙江省积极贯彻"科教兴省"战略,其科技经费尤其是R&D经费投入和支出逐年增长,但与发达地区比,仍然存在着R&D经费投入力度不足、R&D经费内部支出结构失衡、科研机构和高校R&D经费支出规模较小等问题。浙江省可以从提高基础研究地位、增强科技事业扶持力度和合理分配科技经费等方面着手,把浙江省真正打造成科技强省。  相似文献   

5.
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分析,高等教育通过创新投入和创新活动两个方面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据此构建高等教育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通过传统数据包络法(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方法相结合,分析测算20个省市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差异,运用DEA-Tobit模型对高等教育投入影响其效率值进行测算,发现高校R&D人员全时当量比率、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数比率、R&D经费内部支出比率、收录科技论文比率以及技术转让合同数比率都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最终得出高等教育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支撑作用,高等教育投入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以专利授权量、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作为产学研合作绩效的产出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甘肃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DP、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对甘肃产学研合作绩效具有正相关作用,其中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因此,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保持甘肃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样才能保证甘肃产学研合作绩效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7.
高校的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分析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我国高校2000-2015年的科技创新数据进行的分析,结果发现:高校用于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和产出效率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显著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设施要素主要有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性经费投入、高校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人员全时当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1995~2010年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招商引资数量、人均教育支出、R&D经费投入共五项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实证研究方法,对玉屏县县域经济的增长进行计量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招商引资数量、人均教育支出、R&D经费投入都对玉屏县县域经济的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其中招商引资数量推动作用最大,R&D经费投入推动作用最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由于人员经费迅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需求大量增加,地方财政较为困难等原因,普遍出现经费紧缺状况。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政府拨款、学生经费、银行借贷、校企合作和资金运作等筹资途径、方式来缓解办学经费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区域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源泉之一。采用河南省2001年至2010年十年的技术创新经费(R&D)内部支出与GDP年度数据建立双变量的VAR模型,进行协整关系分析检验后我们发现,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与该区域GDP的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R&D与GDP互为因果关系,这说明技术创新的投入是引起本省GDP增长的原因,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为该区域持续增长的技术创新投入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1.
研发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海西地区的研发经费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但其研发人员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海西地区江西的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而福建的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依据安徽省2003-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RD投入与安徽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RD经费支出、RD人员投入与经济增长均有正相关关系,而RD经费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显著,其中企业RD经费投入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与试验发(Research&Development,R&D)经费是用于衡量国家R&D活动规模、评价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对江苏省R&D经费投入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比我国其他省(市)R&D投入并借鉴其经验,分析江苏省R&D投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经费投入结构的对策,从而促进江苏省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研发力量在我国科技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高校科技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对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以及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度,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通过有效地对高校研发经费增长与使用状态的直观分析,在结构上加大国家和地方财政对高校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拓展经费来源的多途径、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并在高校内部合理配置研发经费的使用方式,是提高高校对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贡献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贵州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着资金短缺、教师缺乏、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此,文章从贵州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出发,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强化并优化农业研发(R&D)是大势所趋。本文运用安徽省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的数据资料,从农业研发的财力、人力、项目与成果角度,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研发的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经济研究中长期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贵州省1978—2008年的统计资料,对贵州省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分别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为了能更加深入研究贵州省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了VAR模型进行了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缓慢相伴而生,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负交互作用:人口增长越快,经济发展越慢;而经济发展越快,则人口增长越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Barro(1990)的经济增长理论,推导出最优财政支出结构模型,并运用辽西北地区阜新、铁岭、朝阳三个市1999--2011年的数据对模型作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出三个市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都不尽合理:阜新市和朝阳市社会保障类支出不足;铁岭市的经济建设类支出、科教文卫类支出、行政管理类支出都低于理论最优值;朝阳市除了需要压缩经济建设类支出以外,其他资金投入都低于理论最优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几点建议,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创新不仅对企业提高竞争力十分重要,对国家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印度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有雄厚的人才实力,创新成果日益突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已成为全球重要研发基地,创新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著。印度技术创新具有推动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备,R&D投入的总体水平低,政府是R&D投入的主体,企业R&D投入偏低,R&D成本低等特点。印度国家创新能力依然受创新主体之间联系不紧密、教育与培训不力、印度经济的二元性、贸易障碍与要素自由流动障碍及融资障碍等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