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羊雪芳 《大理文化》2005,(6):45-297
大理剑川白族地区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民俗"邀秧丛".这原本是春耕栽插时的劳动生产组织形式,但聪慧的白族先民在里面注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使"邀秧丛"的生产活动显得格外地喜庆愉悦.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过三个大年,不抵过一个栽秧节".  相似文献   

2.
每年繁忙的栽秧时节后,居住在洱海北岸的白族人民都要到本主庙举办"晒嗯勾"(洗牛脚)的祭祀活动,这种民族习俗代代相传,年代久远。春耕栽秧是决定一年收成好坏,关系着农家一年生活的重要农事活动。过去,农村流传的一句俗话叫做"皇帝老爷栽御秧",充分说明历代春耕栽插在农民心中的重要位置和重视程度。栽插前必须先翻挖土地,长时期以来,耕牛担当翻犁土地的重任,成为农家的宝贝。我国人民家喻户晓,优美动听的民  相似文献   

3.
在各家各户满栽满插"关秧门"之后,不少白族村寨里的老人,都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一次祭祀土神的"春社"活动. 老人们举行"春社"活动的地方,一般都在位于山头岭角的寺庙溶洞中.  相似文献   

4.
凤羽田家乐     
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之为桃花源的洱源凤羽,每年栽插结束后,坝子中的十八村都要组织一次由本村农民参与的大型群众性娱乐活动,当地白族话叫"伞止",汉语意译为"田家乐"。游者择时观赏,定有收获。起源"田家乐"顾名思义就是由农人自发组织结合  相似文献   

5.
一 古往今来,各民族都有大量的咏唱爱情的情歌.在白族诗歌的百花园中,有一束特别耀眼的诱人花儿,那就是白族情歌.在传统的白族情歌中,主张自由婚恋,反对买卖包办婚姻,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爱情忠贞不二,同甘共苦,白头偕老,反对朝三暮四,喜新厌旧;主张男耕女织,诚实劳动,反对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等等,是反复咏唱的主要内容.白族情歌是白族民歌海洋中最为闪光的部分,它集中反映了白族人民的爱情与婚姻观念和制度.  相似文献   

6.
董越 《大理文化》2005,(5):56-57
白族大本曲是白族人民土生土长、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有的说起源于唐代,有的说起源于明朝.在大理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有极其深厚坚实的群众基础,传说"三斋不抵一曲".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不妆相不着色摹拟出忠奸孝悌;有弦声有音调听来有生、旦、净、丑."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人多角",用"口技"的特点一人串演多个角色.它说唱结合,说的是讲评书似的"念白";唱,有自身的音调又吸收白族调中几种调式形成自己的三腔九板十八调之类的独特调式.它有一定的规矩和表演程式,道具是扇子、醒木和手绢.  相似文献   

7.
湖南桑植白族人用茶的礼俗各种各样,但都能体现其文明风范和礼仪教化. 白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习惯喝煨茶,家家大塘爨架上或灶门顶,总有铜爨壶或陶质罐煨着浓茶."客来筛茶"是白族人待客礼仪中最基本的一环.筛茶,无分生熟亲疏,过路人、陌生人来家,当然一律称"客",必以茶待之;就是口渴人来家"讨口茶喝",女主人也会忙将所煨浓茶筛给他一碗、两碗的.  相似文献   

8.
走进大理,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节日还是平常日子,只要有心,你会常常听到一阵阵古意斑斓的音乐,从一座座古朴典雅的白族本主庙、文昌宫,甚至是白族庭院、节日舞台上飘然而来.那音乐时而庄严,时而静肃,时而激越,时而飘逸,时而柔婉,时而轻曼,时而悠扬,时而舒缓.渐渐地,你的心灵深处一种飘飘欲仙的超脱感,神秘感,净化感便油然而生.那感觉仿佛就象置身于遥远的古代,沐浴在唐风宋雨之中,让人久久回不过神来.这种音乐其实就是具有一千多年历史、至今仍在大理盛传的、被音乐界称为"世纪末元音"、"广陵绝响"的中华民族音乐瑰宝--大理洞经古乐.……  相似文献   

9.
在大理赶街     
赵敏 《大理文化》2010,(3):104-112
一部电影《五朵金花》,让大理扬名四海。是《五朵金花》让中外观众体会了白族的特有民族街市——"三月街"。正像每年的春天桃花都会红,柳树都会绿一样,一年一度三月街也会如期举行。这是来过大理旅游,对大理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的,这是"三月街"的今生。有一句对大理白族"三月街"概括得很精彩的话,叫"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说的是"三  相似文献   

10.
剑川景风阁     
剑川是滇西北高原上古韵流芳的县份,位于风花雪月的大理与"香格里拉"中甸之间,是白族世居之地.提起剑川,人们自然会想起石宝山唐代石窟、满贤林千狮山……除此之外,剑川还有一处古迹叫景风阁,这里是剑川历史文化的又一渊薮,鲜为人知,却值得一访.  相似文献   

11.
白族,古往今来,对太阳的崇奉随处可见。太阳诞在白族莲池会祭祀的众多神圣当中,就有太阳。在民间,冬月十九日太阳生日这天,遍布白族乡村的莲池会、洞经会都要举办"太阳诞"祭祀活动,仪规程序庄严隆重,参加人数众多,有专门的传世经文讽诵。  相似文献   

12.
火把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盛大节日.此日普州同庆,白族村庄或城镇都竖起一棵十多米高的火把,或者举行"花舟竞渡"活动,共同参与这一盛大节日.不论城乡,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太平、祥和、喜庆的景象.  相似文献   

13.
白族扎染是一种特殊的纺织品.上世纪80年代,英国华裔作家韩素音来大理时说,古代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印度有扎染,而印度大陆和中国内地的扎染早已失传,周城白族扎染堪称扎染的"活化石".   扎染古称绞缬,与我国古老民间工艺蜡染、夹染一起通称染缬,是现代印染艺术的鼻祖.据文献记载,染缬"秦汉间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  相似文献   

14.
白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家族文化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民族和区域文化相比较,大理白族家族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情调特征、多元性特征、地域性特征和功利性特征. 一、浓厚的宗教情调特征 1."烧包"时所用的"包"现在通常是买来的.这种"包"大小如32开的一个信封,其中的一面上有印好的格式,中间写收"包"人的名讳,右边写送"包"人的姓名,左边写日期."包"内装满各种用纸做的财宝,封住口后,就可以烧给自己的祖先了.一般一个祖先一包.  相似文献   

15.
菡芳 《大理文化》2003,(5):58-62
白族除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外,还普遍崇尚"本主". 在洱海区域,凡白族村寨,几乎村村都有"本主".过去相传白族所崇拜的"本主"共五百位,俗称"五百神王".其实,这"五百神王"还不够全面.经调查,大理市所辖的400多个白族村寨有200多位,而仅鹤庆县,就有530多位本主.  相似文献   

16.
李明璋(公元1936年一1985年),云南省大理市海东名庄人,白族,是建国后自学成才的白族民间艺人,是广大白族人民公认的白族大本曲演唱家,经过不断发掘和创新,他对白族大本曲唱腔、曲调研究有自己的独到的创意.生前创作改编了一大批反映新生活,为白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大本曲唱段和本子,他常年深入广大白族农村演唱,汲取了大本曲南腔、北腔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对白族大本曲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被誉为大本曲艺人中的"后起之秀".  相似文献   

17.
阿盎白     
张长 《大理文化》2002,(4):49-50
云南剑川白族把女性生殖器叫"阿盎白".以此为文,似觉不雅.其实,这是一个有趣而又严肃的话题. "阿盎",剑川白族话叫"姑娘"."白",有汉语"掰"之意,准确的译法是"裂开"."阿盎白"直译即"姑娘身上裂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正大理白族民间的"甲马",亦称"纸马",是白族原始巫术礼仪尚遗民间的一种木刻作品。甲马以阳刻线为主,刻板后水墨印制,产生出简洁粗放古拙朴实的艺术效果。其内容和题材多出自宗教信仰、民间信仰、原始巫术等,散发着古奥、稚拙、质朴、遒劲、神秘、粗犷的艺术魅力。一在大理市湾桥镇,张文祥是个一直在忙碌奔走的白族民间艺人。三十多年来,他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之下,经过多  相似文献   

19.
杨堃 《大理文化》2009,(4):52-56
一、白族的来源问题   谈到云南白族的来源问题,是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然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说,白族乃是一种外来的民族,而不是云南省的土著.至于说,究竟来自何方,属于哪一支系呢,大别言之,共有四说:(一)傣族说.不仅帝国主义分子拉古柏、杜德等人这样主张,就是我国学人,如丁文江、马长寿、林惠祥等,也是赞成此说的.但已经有人批判过,不必多谈.(二)印度阿育王之后说.自从《南诏野史》载有白子国之后,直到现在,就是在白族当中,也还有人相信此说的.……  相似文献   

20.
冉竞华 《寻根》2014,(4):110-113
<正>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其境内的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区别于其他地域土家族的婚俗文化。在对该县境内新景乡官家宅土家村寨的婚俗文化进行调查中不难发现,儒家传统道德规范融入了婚俗进行的整个过程,这是汉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明在土家族群社区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土家族群汉化程度较深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